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4月月考卷
1黎城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2.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根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A.专卖政策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海禁政策3.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时期的“布衣”的穿着一定不会是哪一种材料做成的()A.葛B.麻C.丝D.棉4.史载,明朝后期“富者白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注:管理之意)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农业人口的增加D.政府管理商业的加强5.“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6.若给下列图片配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A.灌溉技术的演进史B.铁制农具的大发展C.古代中国的农业工具D.中国古代的水利技术7.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1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B.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C.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D.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8.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2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9.编纂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潞安府志》记载:“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而制钱堆积不能行。”从材料可知,万历年间()A.潞安府为当地最高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监察地方B.政府对铸币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金融秩序混乱C.“制钱堆积不能行”主要是因为当时铸造铜钱过多D.部分官民唯利是图,铸钱质量低劣,社会危机深重10.“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易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11.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为其亡友的寡妇幼子安排生计:“瘠田十亩,自耕仅可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役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这说明明清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商品经济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2.清乾隆《嘉定县志》记载:“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①专业性市镇发展,商品种类繁多②商人云集,影响生产领域③生产区域化、专门化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3.《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A.纸币便于随身携带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15.“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这种言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优良传统()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自给自足D.小农经济16.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3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17.《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18.《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9.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20.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而中国政府却多次颁布禁海令,造成这种不同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B.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C.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D.所面临的国际环境21.据《西方文明史》记载,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班牙成为世界生产贸易中心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西班牙继英国之后,掌握世界殖民霸权22.“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培根就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每获利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下列是对这段材料的认识,其中最准确的是()A.英国是当时最大的奴隶贩子B.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劳动力C.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D.罪恶的黑奴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23.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马克思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殖民活动在历史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作用主要是建设性的B.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D.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24.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国经济的崛起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25.1895年,美国三百家大企业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表明()A.美国国家袭断资本主义产生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26.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4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A.海外市场的形成B.垄断组织的出现C.圈地运动的推进D.民主制度的确立27.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一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A.殖民掠夺白发工业革命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28.有关“工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B.在工业革命时代,企业家不能自由解雇工人C.它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D.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开始于工业革命进行中29.新航路开辟从本质上反映了()A.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要求B.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C.欧洲人比其他地区的人们更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D.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加速30.下列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使工业布局摆脱了河流的限制②使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③使科技人才成为决定性因素④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1.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32.13.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33.下表节选自张謇的大事年谱,从中可知他()时间事件光绪十年(1884)协助地方办滨海渔团等、引导乡邻种桑养蚕等社会事业。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安庆经古书院院长。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筹划大生纱厂。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翁同龢拟《大学堂办法》。后任江苏商务局总理。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学部咨议(教育行政官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议建广生油厂。筹建通州师范。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资生铁冶厂。任江苏教育会会长。①秉持了“实业救国”的理念②实践了“教育救国”的理念③得到了封建政权的支持④是洋务派的杰出代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34.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C.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35.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36.“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37.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
本文标题: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4月月考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7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