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地图在《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中的运用一、背景:历史地图册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再现了历史现象或事件,使抽象的历史概念更加形象直观,在提升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善用地图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通过识图,学生能学会利用历史地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和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图文材料,学生能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归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从而有助于加深理解,提高他们的思辨水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历史地图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也为历史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七年级第一学期第15课《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为例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师: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说说在它周边存在着哪些少数民族政权?生:靺鞨、东突厥、西突厥、吐蕃、吐谷浑等。(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唐朝疆域图》,引导学生说出唐朝周边存在着哪些少数民族政权,了解其名称和地理方位,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师: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唐朝如何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呢?生:对少数民族以诚相待,“爱之如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对维护国土安全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教学环节二:师:你能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找出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生: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找出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文化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封建政治制度比较健全,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让学生掌握“先总后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说图,使其产生空间感、整体感、逻辑感,,培养其从图表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解决学习难点。)三、反思:由于初中生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而我们不可能经常再现历史的真面目,让学生亲眼目睹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所以,历史地图就成为历史教师进行直观教学的最好教学资源,对它的学习和运用值得每个历史教师去研究。从目前“二期”课改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来看,教材本身地图很多,有点遗憾的是初中历史练习册中对学生利用历史地图进行训练的题显得不够。如果我们好好地从历史地图册的使用这上面去多动脑筋,对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肯定受益非浅。关于运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意识的思考浦光中学王维菁【案例背景】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出的舞台。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显然,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因而需借助于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历史空间的客观反映,文字和言语的延续、补充和发展。图文内容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图释文,采用多种直观、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并配有“读图指南”,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使用时,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然后引起分析、综合等心理活动,从中获得科学的历史认识,并可通过图面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帮助学生识记一些难记的知识点。但是《历史地图册》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偶尔看看,很少解读;教师也容易忽略其教材地位,少有深入研究。舍近求远,是课程资源的浪费,也是新课程的一个误区。目前我们使用的历史图册功能还仅限于佐证教科书,加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只有图片的简单介绍,缺乏能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忽略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性,不利于拓展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我们关注了多少?过程与方法,我们还在重点关注吗?我们是否对课本中结论性的东西情景化呢?加强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释读和运用历史地图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我们又引导学生做了多少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案例过程】案例:初中历史拓展课《如何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环节一:认识历史地图设问: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地理知识,谈谈怎样认识地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屏幕演示: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基本要素,要能够辨别比例尺与方向,认识图例。)设问: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我们把反映过去地理状况的地图称之为历史地图,但历史地图与现代的地图一样吗?(屏幕演示:现在的中国地图与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北宋,明清,民国时期的地图)设疑:1、找出今天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屏幕演示:建业—建邺—建康—江宁—南京(今))2、请说出下列的“东京”分别指的是图中何地?(屏幕演示:1、东汉张衡作《东京赋》表达对奢靡生活的否定2、北宋灭亡后,有人怀念故都,写成《东京梦华录》一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屏幕演示:1、日本首都2、河南洛阳3、河南开封)3、历史上这种同地不同名的现象你还知道哪些吗?(展示各个时期的历史地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屏幕演示:蓟—涿郡—幽州—燕京—中都—大都—北平—北京)教师小结:历史地图上的河流山脉和现代地图上的大体一样(个别也有变化),不过名称有不少与今天不同。无论是同地不同名还是同名不同地,大都出现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关键是要确定地名所在的时期。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只是有的我们今天能确定,有的还存在争议,有的甚至已不知道了。(屏幕逐一演示)(屏幕演示黄河下游河道主要变迁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地图上的河流山脉与现代地图相比个别也有变化,以历史地理小知识的形式显示,丰富学生的见识)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历史地图的方法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从表层信息入手,关注细节,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挖掘图片中的深层历史信息。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地图中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环节二、利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屏幕演示:东汉末年形势图)活动要求:请在图中的两个战役符号中,找出官渡和赤壁,分别填在方框里(屏幕演示:在图中的方框内点击显示答案)教师引导: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在图中的几种箭头中,找出曹操进攻方向和败退方向,再找出孙刘联军的进军方向和追击曹军的方向,分别填在右上角的图例上。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前根据图中向大家讲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屏幕显示活动要求和赤壁之战形势图)(屏幕演示:在赤壁之战形势图右上角图例空白处点击显示答案,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根据图示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屏幕演示:张骞出使西域图、世界地图[局部]和中国地图[局部])活动要求:请观察、对照三幅图思考1、张謇出使西域的出发点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途经今天中国的哪些省份?(在屏幕上点击演示)2、观察、对照三幅图,你能看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地域范围?(屏幕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西域的范围大于今中国的新疆地区,张骞出使西域,实际已经走出今天中国的边境而到达了中亚。)3、指导学生绘制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设疑:假如你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商人你会有哪些见闻?分析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设计意图:以在历史地图上再现历史情景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释读,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复述表达能力和绘制历史地图的能力。【反思】“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叹。学习历史离不开对历史图片的研究和解读。历史图片是直观的历史资料,它与历史文字资料一样都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后者反映的是相对静止的一时的地理环境,而历史地图则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它揭示了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它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其载负的图形信息能够收到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与教科书紧密配合,是取得历史最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地点),加强历史基本知识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学习历史,如果没有空间意识,则无从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确定的空间(地点),也不可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活动的地点,是要记忆的。在历史基本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历史事件始终在某处活动的,例如闻名世界的北京人遗址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2、随历史事件发展而活动地点有了转移的,例如明朝建都南京,后迁都北京;3、对某些古代地名要予以注释的,例如两周建都镐京,镐京即今陕西西安,东周迁都洛邑,洛邑即今河南洛阳。4、对某些地点的重要性给予必要的说明,例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同西亚以及欧洲连接起来,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也是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要道。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呢?首先,使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各种历史事件发生空间关系。在使用地图时,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历史地图的题目,然后讲述地图的细节,叙述历史事实和地图内容要一致,可以使用辅助工具,显示它的动态性。例如,利用箭头和符号,分别放在地图上,随着历史内容的变化,而把它转移。这样可以更加充实历史地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空间概念的记忆。其次,可以充分利用黑板地图,因为它可以边讲边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讲授历史内容,一方面把历史内容的进程在黑板上揭示出来,这样对于那些随历史事件发展而活动的地点有移动的,学生更容易明白,记忆会更加清楚。第三,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附图和插图。教材的地图和插图是配合历史内容的,对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空间观念很有帮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它并要加以讲述和描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读图的习惯,从图中思考历史的地域特征,形成历史时空观,感悟历史的鲜活和生动。历史是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因素构成的,而时间和空间是构成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和历史现象的基本要素。没有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要素,就没有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的时间概念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而历史的空间概念往往被学生忽视从而影响掌握确切的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关联历史地图学会挖掘信息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孙爱娟一、背景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直观明了,不仅可以和教材的文字相互对照及补充,并且与抽象而枯燥的大段大段文字叙述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图代文或以图释文。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历史地图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而且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历史地图往往在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国家疆域变迁和重大战争或战役时就能展示其独特的优势,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运用历史地图,常常能“事半功倍”,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教学中对有关联的历史地图加以比较,可以挖掘历史地图中隐藏的知识和信息,理解因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因此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18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这一课进行教学时,为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读课题关键词,明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所面临的北方强大外患,即:两宋时期,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并立,出现了时战时和的局面,各民族之间在时战时和中碰撞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使用了《五代十国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南宋、金、西夏形势图》共3幅历史地图。其中,《五代十国图》采自《历史地图册》七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13年6月版;《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南宋、金
本文标题: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0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