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学术写作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资料的方法教育研究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收集资料是研究者的主要任务。研究就是通过收集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资料来解释和说明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当然要考虑如何去收集资料,如何整理分析资料,以及选择什么统计方法处理收集到的资料。一、收集资料的一般原理在第一章我们谈到当研究课题确定之后,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具体情况决定研究的类型和方法,以便获取和分析数据资料,从而形成研究结论。研究设计一般根据已经确定的研究主题先确定研究方法,列出需要收集的资料种类,然后找出这些资料的可能来源。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确定是采用描述、测验、考试,还是其他形式去收集资料。以下是收集资料的一些目标:(1)描述——对观察的内容用文字概括(2)分数——测验得分或频数(3)测量——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验(4)观点——人们的主观看法或所相信的东西(5)公文——官方的声明、公开的资料(6)分析——仔细地、合乎逻辑地分析研究设计时还需要考虑资料的来源,从哪里去获得资料,通常包括以下来源:(1)参与者——参加研究的人员(2)程序——在研究进程中操作形式以及获得的资料(3)情境——教育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外界的背景(4)实物——客观实在的事物(5)记录——可供以后参考用的高度概括的记录(6)文档——出版类、文字材料(7)信息提供者——提供个人观点、认识、所需资料的人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和证据来支持结论。研究者应该具有这样的理念:当你要说服别人接受你提出的结论时,你首先必须拿出事实和证据来;当你要接受别人的结论前,你应该先问一问他的事实和证据是什么。证据通常可以分为两类:1、统计性的证据统计性的证据必须用数据和统计分析来推论,如:“男生的侵犯性行为比女生多”,为了支持这个结论,必须对男女生进行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观察,收集有关资料,最后以统计数据检验是否男生的侵犯性行为比女生多。一般实证性的研究、量的研究大多采用统计性的证据,需要一定量的数据支持。2、决定性的证据决定性证据是以关键的事实为证据的,是唯一的证据。如:“地球是圆的”,这个结论所提供的证据是从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像为依据,因此决定性证据往往只需一个事实就够了。一般定性的研究、质的研究多试图采用决定性的证据。当然能提出决定性证据最好,这种证据简洁明了。但是在教育研究中,能提出决定性证据的机会不多,因为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人,人的差异很大,每一个被研究的属性可能就是一个特例,因此有时研究最后不得不求助于统计性证据。在研究设计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应采用以下策略:一是优先考虑实证研究的方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退而考虑非实证研究的方法。实证性研究是以事实和数据来解释和说明问题的研究类型。一个理论要能够被人接受,基本条件是理论要有可重复性,能够被复制和检验。要确保可重复性,必须对理论涉及的变量下操作性定义。有时定性的、非实证性研究不为科学所接受,是因为这类研究没有操作性定义,不具有可重复性,所表述的观念无法观测;另外,使用观念的作者和读者对观念的解释又不在一个层面上,导致在学术理解上难以获得共识,从而造成无休止的辩论。也正是因为非实证研究的理论不具有可重复性,因此也就不可能沉淀学术知识,研究几乎都要从头开始,后人难以在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开拓学科领域。二是优先考虑用直接测量的方法获取资料,在无法直接测量的情况下可考虑间接测量的方法。直接测量获得资料的信度要比用间接测量的方法获取资料的信度要高。例如,我们要了解教师工作负担问题,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询问教师的负担是否很重、比较重、一般、比较轻、很轻等,这种方法是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因为教师的选择会因为个人的感知和衡量的标准不同而不同。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到学校教务处调阅排课资料,统计出教师每周的课时数,并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课时标准比较,以此解释教师的工作负担。两种方法相比较,第二种方法的测量是直接的,信度高,因为只要资料是真实的,不同的研究者所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可重复性高。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一般来说,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采用问卷、访谈、测量、个案、观察等方法直接收集资料,这些方法通过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获取有关的事实资料;二是从现成的文献资料入手,在有关的文件、档案、作品、资料中收集有关资料。由于两种不同的渠道所获得的资料性质不同,加上各种方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局限,因此研究者必须熟悉各种方法收集资料的特点和要领,以此指导研究设计。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往往是零星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在这些原始材料中有时充斥着歪曲、虚假的成分。另外,资料本身并不能直接告诉研究结论。因此,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和分析,使庞杂无序的原始材料逐渐系统化、条理化,为正确得出结论打下基础。例如,对问卷所得的非数字化的答案,先需要进行编码,然后才能对资料进行分析。资料整理是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是从资料收集阶段到资料分析阶段的过渡环节。根据原始资料的外部形态,可以把资料分为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两类,性质不同的资料所对应的整理过程和方法有所不同。资料的分析方法也可分为两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就是通过经处理的现象材料,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分析某种现象变化的原因及变化的过程,从而揭示教育中存在的动态规律。定量分析就是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用数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借助统计学进行处理,描述出现象中散布的共同特征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一般情况下,定性分析与定性资料,定量分析与定量资料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但是,随着人们对研究方法的深入探究,发现对定量资料的解释离不开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定性材料积累到一定量时结果才有普遍意义,用定量方法去分析定性材料往往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被逐渐打破。(一)资料整理定性资料是指以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非数字化形式表现出来的事实材料。一般来说,定性研究方法收集定性研究资料,定性资料可以通过开放式问卷、访谈、个案、非结构观察、文献等方法收集到的。定量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实地源”和“文献源”。封闭式问卷、结构性观察和访谈资料都可以是“实地源”的定量资料,文献源的定量资料主要是指统计资料。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都必须经过整理才能达到条理化和系统化,为进一步的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基础。资料整理过程可以与资料收集过程同步进行,这样通过对刚刚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各方面的考核,通过与研究目的的不断对照,能够及时发现收集到的资料存在的缺陷,并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补救。比如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谈话的主题偏离了研究主题,就可以采用一定的访谈技巧将谈话重新聚焦到研究主题上。资料整理过程也可以在收集资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集中进行,这样做的优点是研究者所面对的资料比较全面,所进行的活动比较单一,能够提高整理的效度和水平。在现实的研究中,这两种整理资料的类型是互相辅助。1、定性资料整理定性资料整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①(1)定性资料审核资料审核就是对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消除原始资料中存在的虚假、差错、短缺、冗余现象,保证资料的真实、有效、完整,为进一步加工整理打下基础。资料审核集中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并不是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都是正确无误的,很多情况下资料中充斥着虚假成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或由于研究者粗心大意,或由于被试抵制和不合作,或由于研究环境干扰及研究工具误差。错误的资料必定会导致研究结论失真。因此保证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是十分必要的。对资料进行真实性审查的主要方法有:①经验法,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原有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对比、判①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断,当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冲突和互相矛盾时,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进一步核实或删除。②逻辑分析法,是对材料本身所含的内在逻辑进行考察,检查材料本身是否自相矛盾或者明显与事物发展规律不符,对于确有问题的材料需进一步核实,无法核实的就要果断删除。③比较法,就是通过对相关材料间的比较来核实研究材料的真实性。如果资料的收集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完成的,相互之间就可以进行比较。比如在观察调查法中,对同一观察对象进行同一方面观察的不同观察者之间收集的资料就可以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的一致性较高,一般可以认为材料是真实可靠的,这在定量课堂观察中表现最为明显,对于比较中出现的不一致的地方就需要用别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核实。④来源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对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一般而言,当事人的叙述比局外人叙述更可靠,有记录的材料比传说的材料更可靠,引用率高的文献比引用率低的文献更可靠。定性资料真实性审查主要涉及材料本身与材料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真实性审查的目的就是力求达到两者的统一。而定性资料的准确性审查则把研究目的作为标准,主要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于研究目的或研究问题的解决是否相关及相关的程度。为了使定性资料更为简洁和典型,对于那些本身正确但是与研究问题不相关或相关不大的资料也要舍得割爱。适用性审查主要审查定性资料是否适合于分析和解释,资料的分量是否合适,资料的深度和广度如何以及资料是否集中、完整。在一项具体的研究中,资料收集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般来说,当收集到的资料与以前拥有的资料重复越来越多时就可以认为已有的资料分量是合适的。(2)定性资料分类分类是研究者运用比较法鉴别出材料内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根据共同点将材料归结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材料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材料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分类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分类的标准,因为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比较常用的分类标准是现象标准和本质标准。现象标准是反映事物外部特征与联系的标准,例如时间、地点。本质标准是反映事物内部本质的标准。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一般而言,使用现象标准便于对资料进行检索,使用本质标准便于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分类标准确定以后,进行分类还必须遵守形式逻辑提出的分类原则,否则就会犯逻辑错误。这些原则有:①分类要体现研究目的,为研究服务。进行分类是为了使材料进一步条理化,使材料对研究结论的说明更加有力,而不是为分类而分类。②分类后的各子项是互斥的。就是说分成的各个小类之间不能相互包含,互相交叉。如将人分成男人、女人和老人就违反了这条原则,因为男人和女人中都有老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的研究中,由于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清,很容易犯类似的错误。③分类的各子项之和等于母项。例如把学生分成男学生和女学生是正确的,但是分成男共青团员学生和女共青团员学生就错了,因为学生中还有党员和群众。④每次分类只能按一个标准进行。资料分类在时间上有前分类和后分类。前分类指在收集资料前就已确定分类标准,然后按分类指标收集和整理资料。后分类指在资料收集完成后,再根据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进行分类。通常,定量资料常采用前分类,而定性资料一般采用后分类。(3)定性资料的汇总和编辑汇总和编辑就是在分类以后对资料按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编排。逻辑结构的确立要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和客观情况,使汇总编辑后的资料既能反应客观情况,又能说明研究问题。进行汇总和编辑资料的基本要求是:①完整系统。大小类别做到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面貌。②简明集中。要使用尽可能简洁、清晰的语言,集中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2、定量资料整理定量资料整理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②:(1)定量资料审核②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0页。定量资料审核同定性资料审核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力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但由于资料性质的差别,审核的具体方面有所不同,定量资料的审核表现在完整性、统一性和合格性上。定量资料完整性审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只有实际收到的资料达到研究计划要求时,才被认为是完整的
本文标题:学术写作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0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