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学校体育学》复习材料一、填空(1)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P7(2)英国资产教育家洛克,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P8(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其著作《爱弥尔》P8(4)英国资产阶级学者斯宾塞,其著作《论教育》P8(5)1774年,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并出现了最早的体育教师。另一位博爱派教育家古茨穆茨,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他主张全民体育。P8(6)苏联在1923年规定各中学开设体育必修课,并颁布了《学校体育教学基本法条例》。(7)1931年3月,全苏联体育委员会颁布了《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确定了劳卫制。P10(8)1978年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19787年颁布的《日本教育改革基本方针》P10(9)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体育。西周时,又有“国学“和”乡学“两种,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乐是指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P12(10)毛泽东在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同时,挥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P13(11)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操课”。P13(12)最早开始重视对体育师资的培养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P14(13)在1950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1953年毛泽东同志又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查办法的通知》,又指出体育课时中学课程的一科。1956年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2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P16(14)1979年5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扬州会议),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始进入科学管理阶段。P17(15)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P18(16)1993年,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P18(17)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更促使各地对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的投资,进行规范化建设。P19(18)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王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P20(19)军国民教育思想正式提出于1902年,国民政府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P22(20)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步骤为“分解——提取——改变——重构”。P40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特征。P42(21)按照时间序列,学校体育系统的结构大致上可分为学前阶段体育、初等教育阶段体育、中等教育阶段体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体育四个部分。P60(22)学校体育的目标按照结构,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子目标;按照时间序列,大致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按照学段,可分为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目标、初等教育阶段体2育目标、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目标和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目标;按照性质,又可将学校体育目标划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等等。P72(23)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这两条基本途径来具体贯彻实施的。P79(24)由国家制定的国家课程,主要体现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是由地方制定,主要是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制定,主要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25)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学习内容的做法,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是由两个主线贯穿的,一个是以运动为主线,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另一个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P96(26)体育课程评价对象包括学生课程学习、教师和体育课程建设等方面。P108(27)新的《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划分为水平一(1~2年级)、水平二(3~4年级)、水平三(5~6年级),初中、高中、大学各自为一个学段。P126(28)一个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述应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表现程度,简称ABCD型式。P136(29)从体育教学中互动行为主体构成本身来看,可分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称为师生互动,后者称为生生互动。从而体育教学中互动行为具体的主体来看,又可分为师个互动、师组互动、个个互动、组组互动、个组互动等不同类型。P159(30)任何体育教学方法都有其结构,结构有目标、媒介、技术、工具等。P173(31)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选材、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思想品德训练和智能训练等方面。P309(32)身体素质是指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行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等。P311(33)训练课是训练过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根据训练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课余体育训练课一般可以分为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测验比赛训练课、调整训练课和综合训练课五种类型。P322(33)我国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实行宏观管理的组织机构,主要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两大系统构成。(图11)P362(34)我国体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由师范教育系统的体育院系和全国体育学院系统的体育专业院校来承担的。P399(35)就培训模式而言,目前常见的有“运动型”“理论型”“一专多能型”。P400(36)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一般是由五大板块组成:1、国家类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3、专业理论课程4、专业技术课程及专项训练5、实践类课程。P401(37)培训模式:1、岗前培训2、教师教育机构集中培训(院校培训)3、校本培训。P404(38)在希腊各城邦中,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典型的代表。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P4二、名词解释1、竞技运动教材化: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竞技运动作“教材化”的处理,对这些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造使之转化为体育教育可用的教材,这就是所谓的“竞技运动教材化”。(39)2、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72)3、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之外的一切体育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外体育锻炼,如早操、课间操、个人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锻炼等;课外运动训练;课外运动竞赛3以及校外的社区体育活动和家庭体育活动等。(80)4、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主要是由本校或校际之间的体育老师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92)5、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的行程。(145)6、体育教学活动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作用的过程中展开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首先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活动。(158)7、体育教学原则是长期体育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161)8、体育教学设计是指针对体育教学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208)、9、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体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某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教学实际情况。针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设计。(218)10、体育教学常规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遵守的、保证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223)11、体育课密度也叫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它是指在体育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229)12、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和,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230)13、体育教学评价是现代教育和科学发展的产物,它与人们以往所熟知的一般的体育教学检查和评定不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236)14、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学活动。它只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264)15、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84)16、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培养竞技能力,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专门组织教育过程。(297)三、简答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32、33)(1)概念不同(2)对象不同(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4)管理体制不同2、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35)(1)以满足人们健康需要为根本目标,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2)构建民间主导型的社区体育管理模式(3)倡导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3、竞技运动教材化要遵循的原则(40)(1)简化性原则(2)普及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4)教育性原则4、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67-69)(1)教育功能A促进智力发展B形成优良品德C培养审美情趣(2)健身功能A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B提高机能水平C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D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3)娱乐功能5、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73-75)(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2)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3)社会发展的需要(4)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6、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76)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个体社会话,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7、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76、77)(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2)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3)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8、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趋势】(94-98)(1)完善课程体质,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2)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3)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4)课程教材多样化(5)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6)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9、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100、101)(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0、体育课程内容分类(102)5(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2)运动参与类(3)体育活动经验类11、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104、105)(1)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相统一(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统一12、课程实施的取向(106)(1)忠实取向(2)相互适应取向(3)创生取向13、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121、122)(1)预期性(2)结构
本文标题:学校体育考试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