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原文化概论一、填空题1.中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为性、散播性等一系列特点。2.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河内文化区。。3.豫中文化区的中心城市为新郑、禹州、郑州和许昌。4.南北朝时期,就诗人来说,有著名的“三大家族”,即谢氏家族、朱氏和庾氏家族。5.在中国书坛上,被称为“北方书圣”的是北魏时期郑道昭。6.在先秦时期,中原的道家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关尹和列子。7.儒家文化在中原的传播和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东汉,一个是北宋。8.被孔子赞为“古之遗爱”的人物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子产。9.佛教在中原的繁荣阶段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10.墨家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方面。11.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许行。12.中原有两处著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一是安阳殷墟是洛阳龙门石窟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2.老子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县。3.道家思想被东汉末年张鲁的“五斗米道”宗教组织吸收,演变成中国的道教。4.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民权县)人。5.《道德经》诞生于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6.列御寇诞生于战国时期郑国莆田(即今中某县白沙乡)。7.“北宋五子”中的三位是中原人是,程颢、程颐和邵雍。8.孔子弟子端木赐善于经商,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曾为孔子守墓六年。9.提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是郑国的子产1.佛教大致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2.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3.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繁荣时期。4.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6.《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尉缭的著作。7.中国最早的建筑学著作是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8.东汉杜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9.宋张商英所著的《护法论》,力主三教调和说。4.中原四大古都是: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5.鸡公山与庐山、北戴河、莫干山合成中国四大避暑胜地。6.豫菜到北宋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7.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酿酒遗址是贾湖遗址。8.宋代四大书院是: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9.书院教育的教材“四书”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选择1.郑韩文化属于(B.豫中文化区)2.被书坛誉为“行书鼻祖”的是(B.刘德昇)3.“画圣”吴道子为(A.唐阳翟人4.下列剧目属于清官公案之类的是(A.《秦香莲》)5.有“我以不贪为宝”之美誉的人物是(B.子罕)6.在《灵宪》中正确解释月食原理的是(D.张衡)7.“医圣”张仲景为(A.东汉时期人)8.下列礼节不属于婚日礼的是(B.暖房)9.名剎“少林寺”始建于(C.北魏时期)10.下列书院不属于中原的是(B.白鹿洞书院)三、名词解释2.文化区域:文化区域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3.饮食文化: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食物原材料的加工制作和饮食活动中的科学技术,艺术,宗教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习俗,礼仪等都在饮食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3.嵩岳文化区嵩山文化区,狭义指包括北至黄河,南至河南襄城一带,东至虎牢关,西至华山,方圆数千里的(包含河洛文化)地域。广义就是中原文化的泛称。简单地说,嵩山文化区基本上涵盖了中原腹地的沿黄河、洛河、伊水两岸的广大河谷、盆地、平原的肥沃地带。它之所以被称为中原文化及后来华夏文明的摇篮,就因为炎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经营了近万年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勋业。就像埃及原始先民开发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和后来的巴2比伦先民开发“两河流域”和印度先民开发恒河、印度河流域而创造世界文明古国一样,中国中原地区的“嵩山区”先民开创炎黄、华夏文明一样,这是由天然的自然条件所造成的4.《尚书》“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意为“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王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是王和贵族讲的话。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1.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关尹”为其官职,“喜”本为动词,被汉代人误为其名。《列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多记为“关尹”“关尹子”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2.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3.“二戴”谓汉戴德与戴胜(或戴圣)戴德汉代礼学家,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戴胜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4.韩非活于战国末期,为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1.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阴阳的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2.僧一行,本名张遂。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3.《灵宪》东汉张衡的天文著作《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人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4.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2.中原历代散文所体现的中原文化精神(1)现实主义精神(2)浪漫主义精神(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2.春秋战国时,法家的流变分为哪三个时期?(P147)3.最早提出尊君主张的法家是谁?其主要贡献是什么?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讲工,农,商,兵,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1.“我以不贪为宝”出自何人之口?其有着怎样的政绩?“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春秋时宋国的贤臣。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2.试述古代法家思想对后代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社会秩序稳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封建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良好的法律秩序成为盛世最明显的标志。法盛则政兴,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1.为什么说宋元明清是佛教的衰落阶段?宋元明清为佛教的衰落期主要特征是教义理论无新建树修行实践无新探索。其一政治方面皇权至高无上皇权与教权对立多于统一。其二经济方面封建经济与佛教经济发生矛盾。其三文化方面佛教文化自身有局限性。只是作为一种宗教继续发挥着作用。这一时期中国3佛教各宗派相互融通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因此佛教各宗派的界限愈来愈模糊从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来说相互调和的倾向日益鲜明。2.佛教对中原文学界产生了哪些影响?(1)词汇内容扩大2)语法产生变化(3)文学得到发展3.农家思想对中原文化有着哪些影响?1)农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农家对中原耕种文化、水利文化的影响4.简述朱载堉对科学、艺术的贡献。朱载堉自幼喜欢音律、数学。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著成《算学新书》《乐律全书》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遵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请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这既道出了墨学被冷落的原因,又指明了其本质和精华。墨学的本质是在于其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心声,并突出地表现在崇尚节俭的价值观及其实践中。“难遵”是因为节俭的要求较高,统治者剥削阶级自然是做不到的,一般人也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才可能程度不同地践行。然而民众的心声是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强本节用”的价值观是绝“不可废”的。“强本节用”———既重生产又重节俭,亦即“开源节流”,是一切具有人民性的思想家,尤其是经济思想家的共识。1.中原民俗的世俗性特色表现在哪些地方?1.”世俗性表现在“敬畏”。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法则的敬,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这种态度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敬。2.世俗性表现在“感恩”。民间对祖先的祭祀不能都看做是封建迷信,这里面包含着人对先祖的一种感谢和思念的思想。“祖有功、崇有德”,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3.世俗性表现在“祈福”。民间对自然、鬼神、英雄、祖先的祭祀,最终目的是祈求他们对当世之人护佑。所
本文标题:地域文化填空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