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落实《规划纲要》实施“十大工程”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连绵不绝。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地方志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开展的事业格局,拓展了方志文化的内涵,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独特作用。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地方志工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标任务,推进全国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这是继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施行以来全国地方志事业的又一大盛事,标志着地方志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规划纲要》提出,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连绵不绝。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地方志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开展的事业格局,拓展了方志文化的内涵,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独特作用。“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目前,全国地方志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按照“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党和国家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全国地方志事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规划纲要》要求,地方志工作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明确在发展改革大局中的目标任务,科学规划,积极创新,有序推进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拟在全国实施“十大工程”,作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着力指导推进全国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一是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志书出版资助工程。201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甘肃、青海和宁夏调研地方志工作时,即要求从政治意义上考量,支持西部地方志工作开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同时提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地方志工作支持力度。目前,全国地方志工作开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在经费保障与人员保障上存在较大困难,实施“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志书出版资助工程”,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些地区地方志工作实际困难,确保《规划纲要》要求的第二轮修志任务的完成。从该种意义上说,“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志书出版资助工程”既是地方志系统的政治工程,又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协调发展工程。二是中国志书精品工程。打造一批流传百世、有影响力的精品佳志,是几代方志人的目标追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就曾经倡导推进地方志精品工程建设。第五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领导多次提出要在确保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的基础上,编修一批传承千古的精品志书。《规划纲要》立足全国地方志事业需要,要求要坚持存真求实,确保地方志质量。《规划纲要》要求,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将精品意识贯穿于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编纂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地方志成果。从该种意义上说,“中国志书精品工程”既是一个地方志质量工程,又是一个地方志精品工程。三是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规划纲要》要求,大力推进地方综合年鉴工作,到2020年,做到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规划纲要》同时要求,要重视各类专业年鉴编纂工作,加强对已开展和准备开展年鉴编纂工作的行业、部门、单位等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制定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规定,完善质量评议与审查验收制度,设立年鉴评比奖励项目。按照《规划纲要》要求,我们不仅要编修精品佳志,还要编修精品年鉴。在该种意义上说,“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作为“中国志书精品工程”的地方志姊妹工程,既是地方志质量工程,又是地方志精品工程。四是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提出,“编纂省、市、县三级志书是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地方志也要改革,也要创新,编纂名镇志就是地方志工作的创新,也是留住乡镇记忆的文化工程。”所谓创新,就是在体例、篇目结构、记述方法等方面创新,在保持“志性”的前提下记述出名镇的“特性”,增强志书的可读性与功用性。所谓文化工程,是旨在通过名镇志的编纂,记载中华传统乡镇文化,记住乡愁,留住乡音,传承乡风。《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乡镇村志编纂工作,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做好志书编纂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编纂工作。从该种意义上说,“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既是一个地方志创新工程,又是一个国家文化工程。五是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按照《规划纲要》要求,不仅要推出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还要开展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当下,在城镇化加速背景下,传统村落日渐式微。据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有自然村330万个。据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调查,2011年,自然村只剩下270万个,每天以80—100个的速度消亡。虽然不断消失的村庄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的现代化,但是古老村落的青山绿水、小河大树、轶事掌故等也在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逝去。从该种意义上说,“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既是一个地方志基层基础工程,又是一个中国村落文化抢救工程。六是全国地方志“一体两翼”用志工程。长期以来,地方志“一本书主义”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志书编纂出版后多被束之高阁。为此,《规划纲要》要求,坚持修志为用原则,发挥地方志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利用水平;拓宽用志领域,提升服务大局能力,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读志用志水平。《规划纲要》进一步要求,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对地方志资源的深加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更好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群众需要;实施《中国地情报告》、《中国方志发展报告》、《中国年鉴发展报告》工程(统称“全国地方志‘一体两翼’用志工程”),发挥地方志资源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地方志成果,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推动城乡方志文化建设,培育地方历史记忆。从该种意义上说,“全国地方志‘一体两翼’用志工程”既是一个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又是一个地方志功能社会拓展工程。七是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建设工程。《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制定全国地方志事业信息化发展意见,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不同载体的地方志文献收(征)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信息标准化工作。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地方志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推出“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工程”,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步建设中国方志网、中国地情网、中国国情网、国家数字方志馆、地方志办公平台、方志新媒体传播平台(简称“三网一馆两平台”),大力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地方志系统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共用,宣传地方志工作,普及地方志知识,传播地方志文化,扩大地方志影响,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提供国情、地情信息服务,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强大数字资源支撑,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发掘历史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该种意义上说,“全国信息方志与数字方志工程”既是一项方志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工程,又是一项方志全国化、标准化智库工程。八是方志馆研究建设及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建设工程。方志馆是集藏书、展示、科研、学术交流、资源开发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设施。《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要以修志编鉴为主业,统筹兼顾理论研究、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方志馆建设、旧志整理等工作,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方志馆研究建设工程,通过制定方志馆建设标准、加强数字方志馆建设、开展业务培训、推动志鉴与地情编研、组织理论研究等多种措施,确保方志馆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方志馆建设齐头并进,实现方志馆运作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把方志馆打造成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展示方志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从该种意义上说,“方志馆研究建设工程”既是一个地方志基础工程,又是一个地方志发展工程。目前,虽然已经出版1.5万多部地方综合年鉴、7000多部专业年鉴,以及7000多部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和2万多部专志,在出版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在出版质量上却是良莠不齐。为此,《规划纲要》要求,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深化地方志质量建设,严格执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有关要求,严把出版关,严把质量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及2015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均强调,要高度重视志书质量,建设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优秀志书。从该种意义上说,“全国地方志专业出版基地建设工程”既是一个地方志出版质量工程,又是一个地方志出版基地工程。九是中国地方志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虽然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连绵不断,但是,关于方志学的学科研究则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不适应地方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的需要。为此,《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制定方志、年鉴理论和方志学、年鉴学学科建设规划,到2020年努力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志学和年鉴学学科体系,编写方志学、年鉴学通用教材及各分支学科研究论著。从该种意义上说,“中国地方志学科建设工程”既是地方志学科建设工程,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工程。面对全国地方志系统人员年龄老化、人才青黄不接、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的现状,201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福建调研地方志工作时指出,要把2015年确定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培训年,加强新时期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加强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方志编修、研究工作队伍,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从该种意义上说,“全国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既是落实《规划纲要》的现实行动工程,又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工程。十是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工程。持续不断地编纂地方志是我国独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自隋、唐确立史志官修制度以来,地方志在我国已经延续一千多年,其作为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发挥了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在总结坚持中国道路、构建中国制度、研究中国理论、总结中国实践、推广中国经验的新形势下,《规划纲要》要求,扩大对港澳台、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与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档案机构和图书馆等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推介一批高质量地方志成果,充分展示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及永恒魅力,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方志文化影响力。从该种意义上说,“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工程”既是一项地方志“走出去”工程,又是一项弘扬中华文化的国际工程。
本文标题:地方志政策分析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