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1—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甬政办发[2007]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步伐,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了《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建设内容,明确实施的具体步骤,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二○○七年一月二十一日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前言“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我国已将东部大海洋战略作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实施的战略之一。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共同战略。宁波市作为我国东—2—南沿海的改革开放城市,陆域面积93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大陆岸线长达788.3公里,具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直接体现,也是深入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联动”战略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市海洋开发的逐步深入,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46.4亿元,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市要克服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获得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将越来越依赖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现实需要,也是资源开发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关键。本规划编制的依据主要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HY/T052-1999;《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宁波港总体规划》;《宁波市“十一五”综合交通规划》。本规划的范围涉及我市的内水、近海等区域,也包括海岸线以内的近海陆域;涉及的主要海洋产业有:临港工业、港口服务业、海洋—3—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业、海洋科技、海水利用产业等。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本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各相关规划和涉海开发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本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并作适时调整和完善。一、现实基础与存在问题改革开放尤其是“九五”“十五”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保护,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市已经具备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一)现实基础1.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我市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超过陆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拥有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56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4%。“港、渔、涂、岛”四大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港湾航道资源具有全球性意义,北仑、大榭岛、穿山半岛、梅山岛等可利用的岸线长达121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7.1公里,可建深水泊位约150个。我市的多个海域是全国的重要渔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渔业资源。滩涂资源优势非常明显,总面积940.04平方公里,—4—占全省总量的34%,居全省首位;我市拥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31个。沿海岛屿既具有近岸、近港口航道、近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口岸、近渔场等区位优势,又具有相对隔离、便于特殊开发的管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使得我市建设海洋强市具备了“先天之利”。2.较为扎实的海洋经济基础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我市海洋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到2005年,我市海洋经济总产值1537.2亿元,居全省第1位;实现增加值336.1亿元,占同期生产总值的13.7%。临港工业、港口服务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2005年全市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5:83:12,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渔业逐步提升,渔民转产顺利推进,渔业产业链不断拓展。临港型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临港工业已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港口运输业具有全球性影响,2005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6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20.8万标箱,分别居全国第2和第4位,居全球第5和第14位。滨海旅游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东海海滨旅游带”,海洋旅游业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兴海”战略顺利实施,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涌现了绿之源、大红鹰生物等一批海洋高科技企业。这些成就为我市海洋经济强市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3.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5—港口集疏运网络日趋完善,已建立省内各地市中心到宁波港的3小时公路交通圈,构筑起宁波对外铁路网络系统总体大框架。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开工建设,以及甬台温铁路等项目的上马,我市交通的末端地位将从根本上改变。港口开发取得新成效,宁波北仑港集装箱二期、三期等已经建成,集装箱四期、五期工程等顺利推进,集装箱吞吐能力大大提高。沿海地区尤其是海岛地区的能源、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陆海之间、大岛之间互通性大大增强,海岛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已有明显改善。基本完成了市区“三江六岸”及宁海、奉化、余姚城关和鄞县中心区的防洪工程,建成了总长为440公里的标准海塘,沿海地区尤其是海岛防御台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为海洋经济的综合开发构筑起良好的平台。4.富有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我市机制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共荣、蓬勃发展;比较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流转顺畅、供应充足。投资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等顺利推进,企业投资的市场主体地位已经形成,政府投资得到进一步规范。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经济秩序得到进一步整治。政府机构改革纵深推进,机关作风转变取得明显成效,服务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6—比较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为我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5.卓有成效的海洋综合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等国家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相继颁布出台,依法治海工作不断深入。资源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减灾防灾等海洋综合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海域使用较为混乱的局面得到极大的改善。进行了新一轮宁波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开展了象山港碧海行动专项整治工作,建立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积极开展了海洋环境修复工作,建立了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卓有成效的海洋综合管理,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二)存在问题1.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协调,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市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要求。全市上下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重陆轻海”“海陆分离”的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导致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宏观协调。按海洋经济的现行管理—7—体制,海洋产业大多属于行业部门管理,条块分割比较明显,也导致缺乏整体性的内部和外部协调。由于缺乏海洋经济规划的宏观指导,部分地方还存在海洋资源开发与合理保护相脱节的现象,区域开发功能定位不够明确,海洋经济布局也不太合理。在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政策力度等方面,我市与大连、青岛等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整体上看,海洋经济发展仍然呈现粗放型格局,海洋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模式,导致局部区域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2.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目前全市现代化集输运网络不够健全,制约着港口货源腹地的大拓展;海岛及沿海滩涂养殖基地水、电、路不通,制约着旅游业、养殖业的大发展;渔港建设落后,远洋捕捞能力不足,制约着渔区经济的振兴;海上信息服务跟不上,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滞后,无居民海岛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服务。沿海污水管网建设落后,导致陆域污染物直接排入海域,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陆域与海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资源与设施共享程度低。海洋产业的发展缓慢,海洋主导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低端,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真正形成。近年来“科技兴海”战略虽有成效,但总体上宁波海洋科技基础还比较薄弱,海洋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导致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难度加大,产品附加值不高。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生态环境压力加大。—8—我市海洋资源过度利用与开发不足现象并存。一方面,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渔业生产大幅衰减;深水岸线资源开发怠尽,导致港口发展后劲不足;沿海滩涂湿地围垦开发也导致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另一方面,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待开发:大量海岛无人居住,海水淡化仍处于空白,海洋生物资源、海底金属矿物资源等开发利用不足;更为突出的是,对海洋资源的空间综合利用不足,海洋资源的立体式、综合规划利用有待加强。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合理,导致全市海洋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杭州湾、甬江口和三门湾等近岸海域水体中无机氮和磷酸盐的含量已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成为重污染海域,2005年我市海域严重污染面积超过4900平方公里。近海海洋捕捞强度膨胀过快,已大大超过了海洋生物的再生能力,海洋食物链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如象山港部分海水养殖区的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已比正常值高出数倍,在网箱下生活的底栖生物已近绝迹。过度围垦带来沿海滩涂湿地不断减少,并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经济鱼、虾、贝类生息繁衍的场所锐减。海洋环境恶化导致赤潮频繁发生,大目洋、檀头山附近海域和象山港、三门湾成为赤潮多发区,给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三)发展机遇迈入21世纪,海洋经济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期。随着陆域非再生资源加速消耗,经济发展的陆地空间越来越小,海洋越来越成为拓展发展空间,寻求经济增长点的主战场。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9—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充分发挥海洋大通道作用,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长三角、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宁波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我省不失时机地提出“八八战略”,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一届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我市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必将迎来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随着我市全面推进“港桥海”联动战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将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杭州湾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宁波-舟山大桥的建设,以及一大批海陆基础设施项目的上马,将进一步增强陆海之间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布局的关联性,我市海洋经济将在陆海互动中实现快速发展。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综合分析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结合宁波实际,
本文标题: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3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