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综合地质报告班级:52041姓名:张振翮指导教师:王根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6月10日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第三章……………………………………………………构造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第四章……………………………………………地质发展史第五章…………………………………………………结束语附图Ⅰ………………………………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Ⅱ……………………………………………联合剖面图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第一章引言本次实习报告是涉及矿物、三大类岩石以及构造的综合作业,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建立对地质工作的初步认识。该报告包括金山镇地质图一张,构造纲要图一张,联合剖面图一张(包含五个剖面图)。该报告是建立在对三张图综合分析比较而来,,是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描述。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面积大约为206平方千米,岩层年代大致从中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且呈北高南低趋势,主要山峰有奇峰、雨峰,诸岭等。最高峰为诸岭(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图区北东角上有岩浆和晚期岩脉侵入,北西角沉积一套近水平白垩统砂岩,另外在东南区发育一条南西方向的河流。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该区域内存在时代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缺失时代为早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其中,中泥盆统砂岩作为背斜的核部出露,上泥盆统页岩作为背斜的两翼出露,产状均为40度。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在南东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地层产状为40度。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三、二叠纪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二叠统灰岩。在图区内有广泛分布。其中下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产出,上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3的核部产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层较平缓,产状为5度至8度。上二叠统灰岩与上覆的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四、三叠纪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上三叠统灰岩。主要在向斜f8处出露。上三叠统灰岩作为核部,中三叠统泥灰岩作为两翼,产状为80度和45度。五、侏罗纪地层:缺失。六、白垩纪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灰岩和上白垩统灰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北部地区。岩层倾角为8度。与上三叠统灰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第三章构造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该构造层内构造现象发育较为齐全。主要有褶皱、断层、岩体侵入等(详见附图Ⅰ)。一、褶皱:f1向斜: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长约6000米,宽约1500米。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平面呈长椭圆形。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60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向斜。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2背斜:分布于图区的西北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长约5500米,宽约700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南东翼被断层F1错断,岩层倒转,倾角为80度。北西翼倾角为60度。为紧闭的倒转背斜。转折端圆滑。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f3向斜: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2500米,宽约1000米。核部为上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中、下石炭统灰岩。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向斜。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4背斜:位于奇峰、雨峰地区,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7600米,宽约1200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45度,南东翼岩层倒转,倾角为75度,为倒转背斜。南东翼被断层F2切割,核部北东向及南西向被两平移断层F3、F4错断。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形成于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5背斜:分布于诸岭地区,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8000米。宽约900米。核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及下二叠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40度,南东翼岩层倒转,倾角为55到80度,为倒转背斜。南东翼有断层F5通过,并发育有构造窗,构造窗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及中三叠统泥灰岩。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形成于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6向斜:分布于图区南西向上,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两翼为上二叠统泥灰岩。北部被断层F5错断,两翼产状为75度。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f7背斜:分布于图区的南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3000米,宽约1500米。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二叠统灰岩。f8向斜:分布于图区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上三叠统灰岩,长约3600米,宽约700米,平面呈长椭圆状。两翼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及上二叠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80度,南西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发育有飞来峰,飞来峰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和中三叠统泥灰岩。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9背斜:分布于图区中部偏东,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二叠统灰岩。南部发育至河流而止。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10向斜:分布于图区东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上三叠统灰岩,两翼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11背斜:分布于图区的东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中泥盆统砂岩。两翼为上泥盆统页岩,下、中、上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10至40度,南东翼倾角为40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背斜。被一系列正断层错断,形成地垒、地堑。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f12向斜:分布于图区东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为下二叠统灰岩,平面上呈椭圆状。两翼为上石炭统灰岩,北西翼倾角为47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轴面近直立。二、断层:F1逆冲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图内全长约1300米。断层倾向北西,倾角20到30度。上盘为f2背斜,并将其南东翼错断,地层以石炭纪的灰岩为主,发生倒转,倾角为80度。下盘为f3向斜,并将其北西翼错断,地层以石炭纪的灰岩为主,倾角为70度。上盘相对上升,断距约为7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纵向断层。断层年代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2逆冲断层:位于奇峰、雨峰南东向,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图内全长约1800米。倾向北西,倾角20到30度。上盘为f4奇峰——雨峰背斜,地层以石炭纪的灰岩为主,发生倒转,倾角为75度。下盘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倾角30度。上盘相对上升,断距约为8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纵向断层。断层中部被两条平移断层F3和F4错断。断层形成年代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3平移断层:位于奇峰南东向上,走向北西——南东向,图内全长约1600米。为右行平移断层。错断F2逆冲断层,错断距离约350米。形成年代约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2逆冲断层形成之后。F4平移断层:位于雨峰南西向上,走向北西——南东向,与F3平移断层平行,图内全长约2100米。为左行平移断层。错断F2逆冲断层,错断距离约为350米。形成年代约为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2逆冲断层形成之后。F5逆冲断层:位于诸岭南东向上,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图内全长约为2000米。倾向北西,倾角20到25度。上盘为f5背斜,岩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上、下二叠统灰岩及中、上石炭统灰岩,岩层发生倒转,倾角为80度。下盘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倾角为80度。断层的北东向上的下盘侵入有花岗岩体,并被后期侵入的斑岩岩脉切割。上盘相对上升,断距约为1600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纵向断层。发育构造窗及飞来峰,构造窗和飞来峰由上二叠统灰岩和中三叠统泥灰岩组成。形成年代为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之间。F6平移断层:位于金山镇南西向上,走向北西——南东向。图内全长约为1000米。为右行平移断层。错断下二叠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的界线。错断距离约100米。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F7平移断层:位于王家庄西向上,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图内全长约为800米。为左行平移断层。错断下二叠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的界线。错断距离约200米。形成于早二叠世之后。F8——F12正断层组合:位于图区东南角,金山镇及河北村南东向上。走向为北西——南东向。上盘相对下降,错断f11背斜,形成地堑、地垒。形成于晚石炭世之后。三、岩浆岩:分布在图区东北角,陵庄附近,有两期岩体侵入。出露面积约5平方千米,花岗岩岩盘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F5逆冲断层形成之后。斑岩岩脉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花岗岩岩盘形成之后。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位于图区的北部,形成一套时代为白垩纪的砂岩岩层,近水平,倾角为5到9度。出露面积约为13平方千米,将早期形成的构造现象覆盖。上白垩统超覆于下白垩统之上。第四章地质发展史在地质历史时期内,金山镇地区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以致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现象。泥盆纪时期,该区主要接受河流的沉积,沉积物为河流相的砂岩。自早泥盆世开始地壳开始下降,沉积环境由河流转为海洋,沉积物由砂岩转为页岩。早泥盆世以后,该区环境均为海洋,接受长期的海相沉积。在石炭纪到二叠纪沉积了大量的灰岩地层。此时,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早二叠世以后,地壳开始抬升,海底的沉积物露出地表,接受风化和剥蚀。致使该地区缺少早三叠世的地层。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地壳再次下降,陆地变为海洋,再次接受海相沉积。晚三叠世以后,地壳再一次抬升,该地区再次接受风化和剥蚀,缺少侏罗纪的地层。白垩纪开始地壳趋于稳定,河流开始发育,主要沉积环境由海洋转化为河流。直到现在地壳处于长时期的稳定状态。第五章结束语经过本次综合地质报告,我收获很大。不仅对书本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使我加强了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培养了我的地质思维。我很明显的感觉到在分析地质现象及其表现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我画剖面图的能力。我深刻的体会到地质工作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甚至工作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本学期的学习中,以及本次综合地质报告中,我首先要感谢王根厚老师和胡玲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使我对地质学建立起初步的认识,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感谢谢赵磊同学在画剖面时对我的指导。鉴于感觉到在实践能力上的不足,我建议适当增加实习课。参考文献1、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2、王根厚、张长厚等,综合地质学实习讲义[M],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2月。
本文标题:地质综合报告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5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