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油气显示信息
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油气显示信息1、地震波速度在品质好或聚集了油气的储层中,地震波速度是下降的;2、物性界面的反射系数发生了变化。在品质好或聚集了油气的储层中,其顶界面的反射系数下降,底界面的反射系数增加。当顶界面的反射系数下降到“负”值以后,其反射能量是增加的,只是方向差180度。3、品质好储层或聚集了油气的储层的地震波频率,在纵横向上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4、在同一储层中,同时存在不同性质流体破坏了所在储层内部波阻抗相对均一的状态,在储层内部产生了新的波阻抗界面和这类界面上、下波阻抗的差异,形成相应的地震反射波。流体的存在静态特征使这种反射波同相轴永远保持水平产状。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现阶段,地震剖面上较多见油气显示地震信息有8种:1、亮点与亮点剖面特征(低速)(1)相比两侧同一反射波同相轴,他的强振幅特征突出,形成“粗、黑”的强振幅剖面特征——直观、表面特征;(2)在理论上,整个含油气储集层段的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组合特征成“透镜”或“眼睛”,由于地震波传播过程影响条件的复杂性,一般情况词类特征不突出,甚至很难看到,尤其在陆相储集层厚度较小的条件下,“透镜”状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组合特征更难看到;(3)在理论上,亮点出现在油气储集层的底界面上;(4)在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顶界面上,有时会出现类似“亮点”的强反射,这种强反射同亮点的根本差别是:只有当储集层与盖层的波阻抗差值大于正常状态下(储集层未聚油气)的波阻抗差值时才出现,但相位差180度,这类强反射两端出现了相位转换(极性反转)。在聚集了天然气的储集层顶界面上多出现这种反射特征,在任何情况下,在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底界面上都不可能出现这种特征;(5)火山岩层的顶界面都具有亮点反射波,但“亮点”位置及其伴随特征与油气储层相反;2、暗点与暗点剖面特征(1)、暗点永远出现在储集层的顶界面反射中,它与储集层的底界面亮点反射轴组成““透镜”或“眼睛”状波组外形;(2)、相比“暗点“两侧同一反射波同相轴,他的弱振幅特征极其突出,在两侧强反射波同相轴间,由渐变到见不到同相轴;(3)在任何情况下,在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底界面上都不可能出现这种特征;与火山岩相反。3、“平点”与平点剖面特征(1)流体的存在状态决定了平点永远具水平产状;(在一些情况下也出现倾斜的平点是由于流动的地层水作用)(2)依理论推理,在平点的中心部位应出现“下凹”的同相轴下弯现象,原因是这里的油气充满高度最大(速度降低,时间增大);(3)在平点反射波同相轴与油气层顶面反射波相交处,将发生振幅增大或减小等波的“干涉”现象,干涉点在响应流体的分界线(面)与储集层的顶界面交点处,也是储集层的顶界面反射中“暗点”或“相位转移”出现的地方。(4)在任何情况下,平点是亮点。4、油气储集层的的低频反射波特征储集层的孔隙性和储集层中的石油、天然气等流体都具有吸收地震波高频成分的能力,高频成分被吸收的数量与储集层的孔隙性、石油、天然气等流体及其充满程度成正比关系,但在一般地震剖面不多见,因为在多种因素制约下,正常聚集条件和油气的一般聚集程度造成的地震波频率下降幅度远达不到现有正常剖面上显示出来(50赫兹分辨率布告),只有当储集层聚集条件相当好(孔隙发育)聚集流体充满程度相当高、吸收地震波高频相当强的条件下,低频特征才有可能显现出来。5、极性反转特征油气藏顶界面反射强度由“暗点”变为“亮点”,的条件下,在油藏外边界部位出现的一种地震负反射特征;6、聚集油气的储集层部位地震同相轴的形变特征:(包括储集条件在变好,而未聚集油气的储集层,)这是油气层在特定条件下的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特征:在油气藏(储集层)厚度不大,且单独存在时;油气藏的油气柱很大时;在储集层特定的地质条件下,聚集的油气对它的物性改变程度不高或极高时等等。在其特定的部位地震反射波发生了相应的形态变化:使油气藏底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出现“曲率”变小,甚至形成“负背斜”;在其翼部发生“台阶式”转折等。在地震剖面上常见的特征是:(1)倾角变化特征。油气藏底界面反射波同相轴的倾角从某点开始向上倾方向变小,甚至变成“水平”产状。反射波同相轴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储集层的倾角不大或油气的充满程度不高或油气层厚度不大等条件下,是聚集的油气对储集层速度影响而形成的各相应地震信息相互叠合的表现。(2)负背斜特征:它是聚集油气使储集层倾角发生变化达“极点”之后,进一步发生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特例。多见于储集层厚度较厚、聚集油或气的厚度也较大、储集参数也极好的油气藏,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特征是:在背斜构造的储集层底界面发生同相轴的大幅“下凹”现象,甚至为“杂乱”反射。(速度)(3)同相轴的“喇叭口”组合剖面特征:这是含油气储集层反射波同相轴产状发生变化后,与上覆(或下伏)不含油气地层的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的剖面组合特征(实际是储集层含油气之后的产状变化),在储集层的上覆部位,“喇叭口”的开口方向指向油气藏的主体部位。储集层储集条件变好、储集油气等造成的储集层产状变化,实质上是两种极端的反映:其一是储集层厚度不大,油气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程度不高;其二是油气柱高度很大、油气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程度极高。前者出现油气藏的反射倾角变小,后者出现油气藏底界面的“负背斜”。7、特征地震剖面上的地震油气显示聚集特征变好的储集层,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都应有相伴随的地震信息的产生或变化。理论推导认为,这种信息的强度与储集层聚集参数变好的程度,与储集层聚集的流体的性质和充满程度有关,且互成正比例关系。然而,在地震剖面上,并不是在所有油气藏范围内都能见到相应的地震信息,能见到的部分也随油气藏不同而出现油气显示信息数量、性质的差异。其原因,除了这类地震信息的强度之外,多方面的地震地质因素的干扰是主要的。为了获得这种状态下的地震油气显示信息,对地震资料应进行消除干扰、突出地震油气显示信息的特殊处理,以期获得反映油气特征的诸如速度、振幅、频率、亮点、暗点、平点等信息。在这类特征剖面上,相应地震信息的特征可被明显地展现出来,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精度。8、储集层聚集质量变好部位与聚集了油气部位地震信息比较储集层的聚集条件在横向上变好和储集层聚集了油气,对它们之中传播的地震波影响是相同的(形式和变化方向),它们都要使相应部位的地震波速度下降,形成由此伴生的各种地震信息,但其影响程度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由此产生了在地震剖面上的差异。在连续的储集层中,聚集参数的横向变化主要形成于储集层沉积时期沉积条件的横向变化和后期成岩作用的横向差异。储集层聚集条件的这种变化历程证实:它的聚集参数的横向变化是渐变的,基本上不存在突变的界线。在这种变化形式的作用下,相应的地震信息特征在横向上并不明显。储集层中聚集了油气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后果特别明显:其一,油气等流体永远聚集在储集层的顶部,并有明显的流体底界面;其二,不同流体之间的分界线明显。流体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具有突变性,共存于同一储集层中不同性质流体对储集层物性影响的“顺序”明显、界限清晰等。这种影响的“突变性”使随之产生的地震信息特征突出,与未聚集油气储集层的相应变化形成明显对照。储集层聚集物性在横向上的变化、储集层内部充填油气对储集层物性影响方向相同,伴生地震信息性质相同,但影响程度有差异,储集层内部充填油气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地震油气显示)较大。五:油气藏地震信息的产状变化特征和油气储层(低速传播介质)一样,火成岩体(顶界面亮点)、煤层、高速沉积岩体都能形成相应的“亮点”、“暗点”、“平点”信息,在宏观上,不同原因形成的这类信息都是相同的,但相比地震油气显示信息,它们形成的特征性信息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特征性信息出现的位置和他们产状的变化。——鉴别油气显示和其他信息的主要依据。储集层顶界面的地震反射波同相轴的剖面形态不因为储集层聚集了油气而发生变化(上覆层速度没因油气变化),因此“暗点”同相轴剖面的构造形态与没聚集油气的储集层顶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形态一致。(1)层状油气藏中,储集层底界面反射波同相轴(”亮点)产状比顶界面反射波同相轴产状变缓,(特例——可变成与顶界面产状反向)。(2)在块状油气藏中,“平点“的中部出现“下凹”特征,在层状油气藏中“平点”向油气层的上倾方向倾斜。以上的油气藏地震反射特征信息是其他介质不可能具备的。
本文标题: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油气显示信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5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