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李立国在2010年民政年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在2010年全国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上的讲话(二〇一〇年七月六日)李立国同志们:这次年中分析会,我们通过观看视频经验交流、阅读政策亮点汇编材料和实地参观、分组座谈等方式,交流学习了各地特别是上海民政工作创新发展的好经验,分析评价了上半年工作,讨论研究了下半年工作。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在去年和今年年初先后推广北京市建设“大民政”和湖南省民政工作加强基层、科学发展等创新经验的基础上,上半年民政工作在服务大局中扎实推进,在改革创新中重点突破,在统筹兼顾中狠抓落实,呈现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认为,我们的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期待还有差距,下半年和今后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艰巨,需要继续按照年初提出的思路和安排,紧紧围绕全国工作大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全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综合大家的建议和部里的研究,我讲几点情况和意见。一、高效有序开展救灾工作。上半年,我国多灾并发、重灾连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政部门按照应急预案和工作规程积极开展救灾工作,有效应对了新疆等地寒潮冰雪、西南旱灾、玉树地震、南方暴雨和泥石流等各种重大自然灾害,2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7月5日,民政部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和预警响应22次,下拨救灾资金30.98亿元,组织调运帐篷11.5万顶、衣被46万件,接收玉树地震救灾捐赠款物87.66亿元,救助受灾群众9000余万人次。特别是在玉树抗震救灾中,青海省和玉树灾区民政干部职工迅速行动,抢险救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发放救灾款物、处理遇难者遗体、安抚伤员和遇难者家属,作出了突出贡献;非灾区民政部门和衷共济、共赴时艰,通过筹募资金、调集物资等方式积极支援灾区,给予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支持;民政部牵头做好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安排下拨中央救灾资金、及时调运群众生活急需物资、及时出台一系列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政策,组织指导和规范救灾捐赠工作,组织完成了玉树地震灾害评估报告,牵头编制了玉树地震防灾减灾规划(民政部分)。同时,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在灾情获取、监测和评估中,加强了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运用,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了“5.12”防灾减灾日活动,湖北等省大力推进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四川等省构建覆盖全省的灾情信息网络和应急救助指挥平台,福建、浙江等地探索了各具特色的农房因灾毁损保险模式,一些地方正在建设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目前正值主汛期,还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台风、洪涝、冰雹、地质等自然灾害,玉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刚刚开展、任务艰巨,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还有在建任务,需要继续抓紧抓好。第一,要认真做好救灾应急工作。各地要做好各项救灾准备工作,高度关注雨情水情汛情及其它自然灾害风险,根据情3况及时启动预警响应和救灾响应,迅速转移危险区域和地段的受灾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及时安排救灾资金,迅速调拨救灾物资,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第二,要切实做好玉树地震灾区过渡期群众生活安排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完成好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对玉树灾区,把临时生活救助政策后延三个月,到10月份将受灾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冬春生活救助;切实解决受灾群众长期住帐篷、活动板房及集中安置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和安全问题;认真贯彻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制好农牧区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落实好补助政策,克服高寒缺氧、当地建筑资源匮乏等特殊困难,加快重建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受灾农牧民安全过冬。第三,要继续加强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推广福建、浙江等地农房因灾毁损保险工作的做法,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建立救灾保险制度,推动政府救助、社会捐赠、灾害保险的有机结合,增强受灾群众恢复重建住房的能力;认真宣传贯彻《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抓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救灾资金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充分吸收近年来救灾工作特别是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好办法;加快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改扩建,推进市、县储备库建设;健全综合减灾机构,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备必需的避灾物资和设施设备;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灾情管理信息系统。二、完善落实基本民生保障上半年,各地民政部门继续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4务,按实际情况增项提标,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增强,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又有新的提高。下半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复杂,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给群众生活带来一定影响,需要我们积极做好应对工作。社会救助方面,上半年,在33个市(区、县)开展了家庭收入核对工作试点,跨部门的家庭收入信息比对工作起步顺利;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的意见》,试点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城乡低保补助资金分配办法增加绩效考核因素,有力促进了低保工作的规范管理;贯彻《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各类救助标准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常性生活救助对象达到78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已在10多个省市初步建立。同时,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悬殊情况还未根本扭转、困难群众要求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呼声日益强烈的情况下,社会救助供给相对不足、部分地区社会救助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管理服务能力不适应救助制度发展的问题也凸显出来,需要我们着力研究解决。下半年,要继续做好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试点工作,加快建立传统方法与跨部门信息比对相结合的收入核对机制,制订城市低保标准测算指导意见和对象核定、分类施保、资金管理等政策性文件;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推动敬老院法人实体化和员工聘用制,做好全国农村五保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5模范敬老院推选工作;研究制定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和工作方案,继续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启动扩大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试点工作;密切关注物价波动,适时调整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生活补助水平。优抚安置方面,上半年,试行了抚恤补助金“一卡通”发放方式,推进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出台了《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移交政府安置交接工作办法》,加大了伤病残退役军人交接安置力度,下达了2万多名军队离退休干部和800多名重症残疾退役士兵交接安置计划,完善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和高山海岛津贴制度,把边境地区烈士陵园维修改造列入了工作规划,颁布了《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命名管理办法》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标准》(试行)。同时要看到,优抚安置政策法规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之处,利益诉求日渐增多,解决难度明显加大。下半年,将继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要在全国范围实施抚恤补助金“一卡通”发放方式,总结交流优抚对象住房保障经验做法,推进新型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县级普遍建立“一站式”费用结算平台;配合好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方案的审议出台工作,协调下发《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启动《退休军官安置条例》调研论证,推进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房改政策落实和服务管理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做好伤病残退役军人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交接安置工作;抓紧军供现代化建设规定的制订和《光荣院管理办法》《优抚医院管理办法》的修订;积极推动《烈士褒扬条例》出6台,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英名录》编纂工作;研究部署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工作。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上半年,老年人福利政策不断完善,高龄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设扎实推进,惠及范围继续扩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推动建立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明天计划”、脑瘫儿童康复、特殊教育、艾滋病致孤儿童等专项工作继续实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把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逐步纳入制度性保障;继续促进慈善事业发展,评选表彰了年度“中华慈善奖”;深入贯彻《彩票管理条例》,加强了福彩系统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和公益形象建设,开展了彩票公益金项目普查,深入推进福彩系统行风建设,福利彩票发行销售量比去年同期提高25%。同时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社会表达爱心善举的热情空前高涨,需要更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下半年,要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示范活动,及时推广先进经验,探索研究养老服务机构准入办法;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全面建立孤儿养育、教育、医疗、康复及成年后住房、就业保障制度,研究落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孤残儿童、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等实际无人照料困境儿童的社会福利政策,探索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服务方式;培育发展各类慈善7组织,大力支持慈善组织的慈善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配套政策,推进福利彩票管理制度、销售方式、应用技术、工作用人机制创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福利彩票安全运行、健康发展。三、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半年,在增强基层群众自治和社会自治功能、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民政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下半年,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指导好城乡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方面,上半年,加强了对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指导,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转化工作完成40%;农村社区建设覆盖面继续扩大,社区服务设施条件有所改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深入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探索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途径办法;广东等地开展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试点工作。同时要看到,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社区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下半年,要配合做好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工作,宣传和落实好即将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继续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指导好13个省份村委会和17个省份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基本完成“难点村”治理转化任务;积极建立跨部门、规模化的社区综合服务机制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着力改善农村8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继续做好农民工融入社区工作;启动“中国社区”标识征集并在具备条件的社区试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上半年,指导社会组织完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自身建设、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一些突出问题得到解决;部分地区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扶持政策,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社会组织孵化项目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要看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对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提出新的迫切要求。下半年,要做好有关社会组织条例修订的研究论证,推动《关于鼓励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促进民办社会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完善社会团体年检办法,健全社会组织专项基金备案和登记政策;研究科技类社团创新发展政策,制定科技类社团评估标准并启动评估工作;深化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继续推进社区类社会组织备案、民办非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直接登记、异地商会登记管理、涉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孵化基地建设等试点工作;推广深圳等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先行做法。区划地名方面,上半年,继续深入研究行政区划体制创新,配合确定了25个经济发达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比范围,省、县两级界线联检工作顺利进行;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稳步推进,地名规范化建设和地名数据库、地
本文标题: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李立国在2010年民政年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7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