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安财商学院期末统计考试复习题
复习统计学2013复习重点考试题型:填空:15*1分=15分单选:10*1分=10分判断:10*1分=10分简答:3*5分=15分计算题:5*10分=50分(四至八章各一题)【注意:记得带上计算器】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的特点与作用一、日常生活中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又称统计实践)是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现象的数字资料工作的总称。统计资料(数据)是统计实践活动的成果。如:经济增长速度、价格指数等。对统计数据要求: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与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二、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1)数量多少:反映现象的规模或水平(2)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3)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2.总体性: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①统计研究的不是个体的数量,而是总体的数量;②现象的数量规律,只有在总体中才能体现出来。3.变异性:统计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事先可以预知的。三、统计的三大功能:提供信息,实行咨询,执行监督。四、统计工作的三个过程:统计调查: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资料。要求:准确、完整、及时统计整理:对调查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科学分类、浓缩简化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推断分析、决策分析。要求:定性定量结合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反映现象规律性的表现。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1.大量观察法对性质不同的现象(即总体)而又有一定数量差异的每个事物(即个体)的特征进行足够多数的观察登记。2.统计分组法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与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研究方法。3.综合指标法4.统计模型法5.归纳推断法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1.概念:所研究的全部元素的集合。2.特征:大量性、同质性3.分类:对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总体,按总体包括的个体数目的多少分:(1)无限总体:无限总体所包括的元素是无限的,不可数的。(2)有限总体:有限总体的范围能够明确确定,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的二、总体单位:即构成总体的各个事物。也称个体。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如果说统计总体是集合的概念,那么总体单位就是集合体的元素。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互相转换。三、标志1、概念: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或属性的名称。2、种类按标志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分:①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属性(质)一类的名称,其具体表现用文字表示。如:性别、职务、专业、所有制类型等。②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其具体表现用数字表示。如:年龄、产值、身高、体重等。四、统计指标1.概念: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2.构成要素: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指标的概念(名称)是对所研究现象本质的抽象概括,也是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质的规定性。确定统计指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使之与社会经济或科学技术的范畴相吻合。同时,又必须对理论范畴和计算口径加以具体化。指标的数值反映所研究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在观察指标数值时,必须了解其具体的时间状态、空间范围、计量单位、计量方法等限定,同时注意由于上述条件的变化而引起数值的可比性问题。3.性质: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4.分类(1)按反映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分:数量指标:说明总体规模和水平的统计指标。质量指标:说明总体内部或总体之间数量关系的指标。(2)按计量单位不同分: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3)按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不同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简答题】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详见练习册P45六、4答案见P214原题:什么是标志和指标?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案: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具有的特征;指标是总体特征的数量表现,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与量的确定性。区别:①标志是对总体单位来说的,而指标是对总体而言的;②标志分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是用数量多少表示的,品质标志是用属性和特征区分的;而指标,不论是数量指标还是质量指标,都是用数量表示的。联系:①统计指标与数量标志都是数量化的概念;②一般来说,指标的数值是由标志数值汇总而来的;③数量标志和指标可以相互转换。第二章统计调查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一、资料的分类: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二手资料(次级资料)二、统计调查的意义:统计调查担负着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是统计工作的初始阶段,是决定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又是统计整理和分析的前提。三、对统计调查的要求⑴准确性—搜集的资料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⑵及时性—时效性。及时上报各项统计资料以满足各种需要。⑶完整性—全面性。即在规定时间内对调查资料毫无遗漏地搜集起来。⑷经济性—以少量的投入获得所要求的统计资料。也即统计调查也要讲究经济效益。以上要求中,准确性是基础,要在准确中求及时、求完整、求效益。四、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前三种1.按组织形式分为:⑴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和内容,定期向各级领导机构报送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⑵专门调查:为了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如普查。2.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为:⑴全面调查:指对调查对象中的全部单位,一一进行调查。如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⑵非全面调查:只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调查方式。如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3.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⑴经常性调查:就是随着研究对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进行连续不断地调查登记。如工业产品产量调查。⑵一次性调查:又称不连续的调查。是指间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对事物的变化进行一次性的登记调查。如人口普查。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只记以下五个标题】一、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五、确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第三节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一、统计报表是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以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自下而上逐级地定期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2、统计报表的特点:统一性全面性周期性标准性可靠性二、普查:【请留意】1.概念: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2.普查的特点(1)它是不连续调查,一般间隔较长时间才进行一次。(2)它是全面调查,比其他任何一种调查形式更能掌握大量、详细、全面的统计资料。3.普查的组织方式⑴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调查单位进行直接登记,如我国的人口普查就采用这种形式。⑵颁发调查表,由调查单位利用原始凭证自填报表,如我国的物资库存普查就是采用这种形式。4.普查的要求⑴调查时间统一;(避免重复和遗漏)⑵调查时限统一;⑶调查项目要稳定,不能任意改变。5、普查的目的——得到调查总体的全面准确数据。6、普查和统计报表的区别两者都是全面调查,都是为了得到总体的准确数据,但是普查和报表相比⑵普查所掌握的资料更全面、更系统。⑵普查主要用来搜集那些不适宜用统计报表搜集的全面、准确的统计资料。三、重点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而进行的非全面调查。1.所谓重点单位:就是指在总体中举足轻重的那些单位,这些单位在总体中虽然不多,所占比重不大,但就调查的标志值而言,其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2.重点调查的组织方式⑴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⑵利用定期统计报表经常性地对一些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例如,重点工业企业产品价格统计月报。四、典型调查⒈典型调查涵义:就是在对调查对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2.典型调查的特点:⑴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有意识选择出来的,机动灵活,省时、省力。⑵是一种深入、细致的调查。3.典型调查的方法:“解剖麻雀”的方法、“划类选典”的方法、抓两头”的方法4.典型调查的目的:在对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的基础上,由点到面,达到对总体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第三章统计(数据)整理一、统计分组1.定义: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某个标志(或几个标志)把被研究的总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组,称为统计分组。2.作用:(1)划分现象的类型(2)揭示现象内部结构(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3.分类:【小题】(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简单分组是按一个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复合分组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在一起对总体进行分组。(例见P25)(2)按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按品质标志分组(品质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变量分组)二、统计分组的方法【只记一句话】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三、影响变量数列分布的要素:组数、组距、组限、组中值四、统计表的种类【前三种】1.按用途不同可划分为调查表、整理表和分析表。2.按主词分组的不同,可划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和复合分组表(P37)3.按宾词设计不同,可分为宾词简单排列、分组平行排列和分组层叠排列(P38)第四章综合指标一、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反映内容分:⑴总体单位总量:总体单位数的汇总⑵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的汇总。⒉按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分:(1)时期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⑵时点指标:反映总体在某一瞬间上状况的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简答题】⑴时期指标连续调查得到,时点指标一次性调查得到⑵时期指标相加有意义,时点指标相加无意义⑶时期指标的大小受时期长短影响,时点指标的大小则和时间的长短无关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方法⒈概念: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也称作相对数。⒉作用:⑴说明总体内在的结构特征。⑵使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过渡到可以比较。⑶相对指标说明现象的相对水平,表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程度。3、种类㈠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一般公式: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计划/计划数2.计划完成相对数的计算⑴根据总量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总量/计划完成总量⑵根据相对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程度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达到的百分数/计划规定的百分数⑶据平均指标计算计划完成程度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的平均数/计划完成的平均数3.长期计划完成程度的检查水平法和累计法累计法:凡是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内各年的总和下达的,检查计划的完成程度时,应用如下公式:计划完成程度指标=计划期内累计实际完成数/计划期内累计计划数水平法:凡是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最末一年应达到的水平下达的,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时要用水平法。公式如下:计划完成程度=计划期末实际达到水平/计划期末规定应达到水平三、平均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的区别【简答题】平均指标是在一个同质总体内标志总量和单位总量的比例关系,标志总量和单位总量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一个总体单位必须有一个标志值与之对应;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是两个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不存在各个标志值和各个单位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四、调和平均数【小题】简单调和平均数的公式加权调和平均数第五章参数估计第一节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一、抽样推断的概念【简答题】抽样推断是根据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总体单位,以这一部分总体单位的实际数据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抽样推断的特征:㈠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㈡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㈢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㈣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填空题】放回抽样和不放回抽样二、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简答题】练习册P113六.3三、随机性误差它是指由于随机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代表性不足而引起的。随机性误差在抽样推断中是不可避免的。【计算题】关于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的条件下的(成数)抽样平均误差计算【注意】不重复抽样用右边第二个公式极限误差的计算【记住】F=95%时t=1.96F=95.45时
本文标题:安财商学院期末统计考试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7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