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历史街区的文脉延续与秩序重构
城市历史街区的文脉延续与秩序重构——关于成都宽窄巷子改造的思考【摘要】一个城市的独特性是通过城市所具有的历史人文特征来展示的,宽窄巷子作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在街区的保护及更新设计中,通过文脉延续与秩序重构将新旧历史串联起来,从而具有独特的意味。【关键词】独特性宽窄巷子文脉历史一、历史街区的改造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富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的城市空间,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代发展的作用。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历史建筑作为历史遗存的实体往往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建筑是以三维呈现的实体,也以三维围合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维度———时间,历史街区则表现出其在城市中独特的地域风貌。这种历史感不是建筑与建筑年代或者与建筑形式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空间的营造来让人们感受到历史街区在时间与空间中存在的意义。二、以宽窄巷子为代表的成都少城文化成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作为先秦古城、天府之都,历时两千多年不易其址、不更其名。以蜀文化为主体的地域文化传统独具特色,渗透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成都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涵。成都的蜀文化是气候温润的川西平原,由都江堰岷江水千年滋养而成的怡然自得的世俗隐逸文化。这种隐逸,既是官方的退隐,又是世俗的安逸;既是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又是兼容并包四方汇聚盆地。古开明王九世于公元前347年迁都成都,筑少城,汉代少城与秦代少城基本一致;至唐、前后蜀、明时期,少城格局基本保持原来形制,一直是商贸活动频繁的经济中心,居住此地的商贾多以手工业为主;至清代1651年少城重建,成为都市特区�满城�,清代满城共有五道城门,城内街巷布置呈鱼骨形,其型制与清北京城相似,共有八旗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此格局即今日可辨之旧制。少城功能自清代至民国逐渐由兵营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客观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气候宜人的天府之国,有了这帮有闲、有钱阶层的八旗子弟琴棋书画、提笼架鸟的生活,更加影响整个城市的休闲生活方式,使成都至今仍然具有这样的城市特征,显著区别于中国其他的城市特点。地理上少城位于城西,与成都水系西来有关,又是城西以远、甚至蜀地以西部族进犯的军事防御屏障,还是大城有乱的退守卫所。少城面积占早年成都城区比例较大,经济实力雄厚,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少城历史对成都从来就影响巨大,固守城址造就了深远的城市文化内涵。三、宽窄巷子的改造背景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窄巷子则成为平民聚居的大杂院。宽窄巷子在历史的积淀中慢慢暴露出许多环境恶化的问题,原有的生活设施已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宽窄巷子是成都历史文脉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成都独特的市井生活文化,对清代川西民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在2003年,成都市开始启动实施宽窄巷子的保护性改造,并于2008年对外开放,成为成都的“第一会客厅”。四、宽窄巷子的空间整合途径宽窄巷子的空间整合经过了街区形态的保留,街道空间尺度的提炼,街道空间层次的完善,街道界面的丰富。(一)街区形态的保留为整体风貌鉴定了基调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的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民居内部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留,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二)街道空间尺度的提炼提供了宜人化的空间感受宽窄巷子的街道空间尺度由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街巷宽度内宽巷子7米左右,窄巷子5米左右,而沿街建筑为1~2层,高度也在5~8米,这样形成的街道断面高宽比约为1∶1。此种空间尺度是从居住空间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人行其中,感受到的也必然是宜人的尺度、生活化的空间。(三)街道空间层次的完善促使开展不同的公共活动改造后的宽窄巷子空间层次完善而清晰,从街到巷,再到门厅、院落,营造出了从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再到私密空间的完整序列。从宽敞的街巷到院落通过几级向里退的阶梯过度到门厅,门厅主要用于出入和迎客,空间也显得单纯、明快,内部的庭院空间则通过摆设、装饰尽显精致之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里,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了从游赏到休闲到品位的不同公共活动需求,使全民性体验活动成为可能。(四)街道界面的丰富强化了空间的历史感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五、宽窄巷子的文脉延续途径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井文化的代表,其休闲文化的根源是当地居民长期的生活活动。一些生活习俗或生活方式,经过传承和演变,已经成为宽窄巷子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精神空间的营造以这些原真性的生活活动为载体,从文化感知层面上呼唤城市场所精神的回归。(一)精神空间的营造是对场所精神的呼唤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场所是空间这个“形式”背后的“内容”。场所精神比场所有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它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任何积极的空间都应该具有场所精神的特征。宽窄巷子提供的是一种适宜的居住空间尺度,从庭院到街巷,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在原来的生活模式基础上展开了新的公共生活。实际上这体现的是当地场所精神的实质:市井生活的自由性。自由地过着自己那种悠闲的生活,自由地参与市井的公共活动。活动不受限制,生活空间逐渐变成创造和延续城市文脉的积极场所,人们对于生存空间的认知也就从脱离对物质空间的依赖上升到对精神空间的享受。(二)精神空间的营造是对成都特色价值观的体现在成都人的意识里,享受生活才是生活的根本目的。所以成都人在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打麻将、泡茶、摆龙门阵是他们最爱干的事,本质上这是一种倾向隐逸的价值观。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从文化渊源上讲,支撑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归隐的理想。随着成都的城市发展,隐逸观念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的选择,因为这里是天府之国,有丰饶的土地提供生存的物质条件,又有天然屏障阻隔频发的战乱。长期侵染于这样理想的环境,自然追求的是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典雅的文化品位以及清高的人格理想。宽窄巷子这种城中城的结构决定了其在不被干扰的环境下,慢慢积淀下成都的隐逸式的生活,在内部小尺度的街巷空间及静谧亲切的氛围中,成都人骨子里那种与世无争的态度渐渐形成。延续这种价值观的是一种精神观念,它存在于打麻将的享受之中,存在于茶馆的氛围之中,存在于摆龙门阵的乐趣之中城市文化的根源---隐逸生活的家园宽窄巷子在城市中的区位关系与生俱来就决定其将传承成都的历史文化。宽窄巷子通过少城和成都的历史紧密相连。少城格局自秦始,经汉唐发展,历经前后蜀、宋、元,至明清、民国,已是成都城池定制;说成都必言少城。少城之代表宽窄巷子的景观风貌特征由此赋予委婉厚重的历史感,和坐袭城中一隅,于现代喧嚣都市氛围中独特的隐逸气质。这种空间上屏蔽起来的城中城的结构决定宽窄巷子具有不同于城市其他地段的景观风貌。六、秩序的重构改造设计中贯穿着与历史文化建筑具有“同代性”的塑造观,既非还原“当时”,也非打造“当代”,利用秩序重构展现街区的历史性与时代性。1.空间功能置换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在重新规划中,其空间功能由居住为主转为商业为主,这里将介入更多的餐饮、休闲、娱乐、展示、旅游等活动,景观设计中利用新旧元素符号打造“老天地、新生活”的景观空间。重新规划的宽窄巷子将承载新的功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功能区域划分为主要的三部分──宽巷子:街巷空间,对应街头文化;窄巷子:院落空间,对应院落文化;井巷子:市井空间,对应现代文化。空间层次完整,在不影响大格局的情况下作相应调整,增加半开敞、开敞的公共空间。从宽巷子到窄巷子到井巷子,由静到动,由历史走到现代。在井巷子处用文化墙画上点睛一笔。文化墙书写了成都市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宽窄巷子保护区中的标志性景观。节点控制收放有度,为人提供了不同的类型空间及可视景观。2.生成“同代性”景观“同代性”在设计中体现为新旧并存、顺应发展,既有过去,也有现在,还有将来。结合空间功能的转换,进行多重景观元素重构。重构之一:宽窄巷子中庭院空间定位为高档的现代休闲娱乐场所,与古朴的街巷形成反差。进出于两者之间,使人感受时间空间奇妙的重合。重构之二:残墙景观的设计,利用遗留的残墙,将过去与现在融合在一起,为游人提供一个可视、可听、可感、可嗅、可食的多重体验空间,增加了游览的丰富性及趣味性,也提供了一个展示空间。通过一系列的重构,营造宽窄巷子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也提升了宽窄巷子院落的经营价值。结语:城市历史街区的空间营造,开辟出一条现代生活与历史对话的通道,让城市人有可能去自己循迹城市的文脉和精神。宽窄巷子以“保护性开发”的策略,不仅对原来街道空间进行了梳理,还重视了构建新的功能空间,保留市井生活的氛围,达到重塑场所精神空间的营造。多种空间营造途径的运用,激活了城市集体记忆,让街区充满活力地“生活”下去。参考文献:[1]黄晓燕,韦希.传统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四川建筑..[2]应金华,樊丙庚.四川历史文化名城[M].[3]柴爱新.隐逸文脉的根源[N].文摘周报.[4]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研究中心.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调研报告及规划测绘图集[R].2003.
本文标题:城市历史街区的文脉延续与秩序重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8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