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实施方案之七推进科学技术普及主题
I主题计划实施方案之七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主题实施方案(试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六年一月II目录序言.....................................................1专栏1: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的内涵.....................1一、“十五”期间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2(一)“十五”期间发展回顾.................................2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国原始性创新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22、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丰硕,技术创新源泉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43、战略高技术研发成果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54、科技资源的聚集效应显著,凝聚作用进一步加大..............5专栏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二)主要问题.............................................7(三)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需求.................................8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0(一)指导思想............................................10(二)发展目标............................................111、总体目标...............................................112、具体目标...............................................11(1)持续保持在全国创新基地的地位........................11(2)面向应用、具有北京特色的基础研究体系基本建立.........12(3)突破若干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技术.......................12三、专题任务..............................................12(一)加强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13(二)加强产业高端环节的高技术攻关........................14(三)支持利用新的研发模式整合资源........................15(四)培养应用基础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高端人才..............16四、主要促进方式..........................................17(一)加大政府投入,推动面向首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基础17(二)鼓励企业开展高技术研发活动,支持新型产学研联盟......18(三)完善科研环境条件,吸引研发投资,鼓励在京建立研发机构18(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提升首都研发水平..................193五、保障措施..............................................19(一)加强需求调研与分析的研究............................19(二)建立合理的筹资结构,保持投入的稳定增长..............19(三)组织保障............................................20(四)政策保障............................................201序言北京是我国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地,对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以及北京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北京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应加强体现区域发展需求和体现区域特点的应用基础研究,并针对北京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前沿技术进行超前部署。专栏1: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的内涵OECD(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将R&D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研究院将应用研究细分为两类,即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并将应用基础研究定义为:针对具体实际目的或目标,主要为获得应用原理性新知识的独创性研究。一般认为:战略高技术是对具有战略意义的、体现当代最高科技水平的前沿技术的研究。战略高技术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战略性。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全局性,能够影响全局和引领未来;二是密集性。具有知识、人才、资金和信息密集的特点。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主要解决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基本、长远和关键性的科技需求。2一、“十五”期间应用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一)“十五”期间发展回顾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国原始性创新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高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水平的指标包括科技基地情况、科技投入、科技活动和产出情况。国家支持建立的科研基地,有三分之一的集中在北京。目前,北京地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1个,占全国的31.7%,覆盖了92门学科中的42门,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数理科学、工程与材料等领域。北京地区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占全国的33.6%,主要集中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北京地区拥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9个,占全国的45%。北京地区研究与发展(R&D)经费由2001年的171.2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316.9亿元,增长了近一倍,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由2001年的19.3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44.1亿元,增长了1.3倍。2004年北京地区承担的国家973基础研究计划和863战略高技术计划分别为158项、1227项,涉及经费分别为4.8亿元和27.9亿元,分别占全国的46.1%和30%。北京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十五”期间,一直保持全3国第一的位置。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01年的4984件上升为2004年8608件,增长了72.7%。2004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比上海高出1871件。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院所大学与企业双雄并立、各类创新机构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市场导向特征明显的企业研发活动大幅增加,企业用于R&D的经费占全地区R&D经费的比重从2000年的31%增加到2004年的43.7%,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特别是跨国公司和外埠企业集团竞相涌入,成为北京研发活动的新生力量。近几年,跨国公司在京纷纷设立研发机构,成为北京研发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02年不完全统计,北京共有44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49家研发机构。经过2005年经济普查的初步测算,有390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研发机构。在390家研发机构中有192家具有研发活动,2004年投入R&D经费比2000年增长了194.6%。外地大型企业在北京建立研发机构也成为一种新趋势。据调研:2002年底,北京市有87家国内其它省市大型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R&D机构,这些R&D机构的母公司包括海尔集团、华为公司、海信集团、伊利集团等等。近两年外地大型企业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数量也是日趋增加。综上所述,“十五”期间,北京地区在全国创新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同时,以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纷纷在京设立研发中心为标志,北京地区的创新体系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42、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丰硕,技术创新源泉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北京地区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技术创新源泉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例如:在信息科学领域,由中国科学院完成的“半导体纳米结构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介观系统的一维量子波导理论,发展了二维量子波导理论;首次研究了三维空间阵列排列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以及激子、Stark、磁场效应对发光特性的影响等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研制新一代纳米器件将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生物医药领域,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的“肝细胞生成素等人胎肝来源新基因的系列研究”建立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胎肝基因表达谱,鉴定出一批与肝脏发育、肝癌发生、造血生成等相关的基因群,首次全景式地揭示了人胎肝兼有的双重功能的分子基础,为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注解、人类转录组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数据支持,为我国完成10%人类cDNA的克隆与注释做出了贡献,为我国领衔“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新材料领域,由中科院完成的“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项目,合成了五大类不同敏感波长的新型光致变色化合物二百余种,其中,新型杂环取代俘精酸酐等为研制蓝色敏感的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和器件奠定了基础(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环境科学领域,由中国科学院完成的“有毒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的研究”在利用可见光(或太阳光)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5献,澄清了一些国际上十分关注而又有争议的科学问题(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战略高技术研发成果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十五”期间,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战略高技术研究,北京地区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显现出重要的引领产业作用。例如:在信息领域,开发成功TD-SCDMA标准,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三大国际标准之一,成为移动通信产业新的发展契机;曙光系列和深腾系列高性能计算机代表了世界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成为掌握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在生物领域,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取得重要突破,为从基因水平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超导技术领域,解决了铋系高温超导线材长线(百米级)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问题,建立了年产能力300公里铋系高温超导线材生产线,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为铋系高温超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原材料保障,有望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在新材料领域,在大面积定向超长碳纳米管阵列生长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不仅合成了世界上最长的“超级纤维”碳纳米管,而且合成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为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有望引发新材料领域的科技革命等等。4、科技资源的聚集效应显著,凝聚作用进一步加大技术交易规模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活跃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资源的聚集或集中程度。“十6五”期间,自1999年以来,北京地区技术成交总额在全国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2000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03年突破200亿元大关,2004年飞跃到425亿元大关,比去年增长60%,占全国的31.9%。其中有一半的技术合作成交额辐射到全国各省市及国外。显示了北京地区科技资源的聚集效应逐年加大,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从科技人才方面看,“十一五”期间,北京地区科技人才聚集效应也十分显著。据统计,北京地区科研机构、高校和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由2001年的26万人上升到2004年的30万人,增长了15.4%,增幅超过全国4.5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中关村科技园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由2001年的6.5万人上升至2004年的17.9万人,增长了1.7倍,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第一;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共培养人才452名,比“九五”增长一倍多。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京地区研发国际化趋势日趋旺盛,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国家研发资源也逐步汇
本文标题:实施方案之七推进科学技术普及主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0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