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3页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中文摘要: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建设好小城镇,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为此,我通过咨询,搜集资料等方法对扬州市进行了较具体的调查。关键词:小城镇;环境;现代化;设施基础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扬州要尽快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目标要求,扬州市以“三创”为目标,以城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以及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城市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乡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的承载力逐渐增强,它对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愈益显现。主要是因为:1、小城镇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布局趋于合理。至2003年底,全市应修编的76个小城镇(全市现有84个乡镇,其中4个县城镇和4个街道建制镇)总体规划已经全部修编完成,其中66个完成审批,其余分别通过了省、市、县级技术论证;应编制的76个小城镇的消防专项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市、县级技术论证。其中仪征市、宝应县的小城镇消防规划已全部通过审批。18个重点中心镇(见附页)中已有6个镇的总体规划完成审批,11个镇的总体规划通过了省、市级技术论证。通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为梯次,以沿江、沿运河城镇带为主体的城镇布局体系,小城镇建设无序零乱的态势得以逐步扭转,随意性得到遏制,布局逐渐趋于合理。2、乡镇区划调整的作用开始显现,小城镇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扩张。近年来,经过多轮撤乡并镇工作的稳步实施,我市乡镇总数已由原来的149个调整为目前的84个,平均辖区面积、人口规模由调整前的42.68平方公里和2.3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72.84平方公里和3.99万人。通过区划调整,至2003年底,全市农村居民人口已从“九五”初期的328.02万人下降到274.05万人,实际减少53.97万人,对全市城镇化的贡献率达11.9%。这期间,小城镇的规模明显提升,全市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由125.7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46.65平方公里,净增面积20.95平方公里。小城镇常住人口由原先的55.06万人增加到75.48万人。小城镇规模的较快发展,为推进农村城市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城市化体现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全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各项经济指标的竞争,更多的转化为城市建设的竞争。纵观扬州近几年来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用市民群众的话讲:“扬州市区范围变大了、城市变美了、街道变宽了、夜晚更亮了、人气更旺了。”但是,相对扬州市区而言,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全市80多个小城镇中,真正数得上、有特色、有个性的集镇很少。撇开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不说,80多个农村集镇没有一个可以和同处一个经济带并且过去曾经隶属于扬州的黄桥、戴南、张郭等集镇媲美。调研认为,分析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第2页共3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是小城镇的规模仍然偏小,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据调查,目前全市80个独立的小城镇中,真正上规模或具有一定特色的集镇廖廖无几。就18个重点中心镇而言,按有关人口规模指标等级划分,其中C类(镇区2-3万人)乡镇5个,D类(镇区1-2万人)乡镇10个,E类(镇区1万人以下)乡镇3个,具备一定规模的A类(镇区5万人以上)和B类(镇区3-5万人)乡镇一个也没有。人口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设施投资效益,难以形成规模消费人口,难以积聚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与人流,难以发挥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的规模优势。以乡村工业企业的分布为例,据市统计局统计介绍,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企业21702家,从业人员529211人。但其中乡镇建成区仅有工业企业7046家,占32.47%,从业人员234217人,占44.26%;乡镇企业中近30万的从业人员连同其供养的亲属,至少50万人离土不离村,严重阻滞了我市农村的城市化进程。2、是小城镇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全市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指导。多年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城市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市化。各地普遍存在着一头硬一头软的现象。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小城镇建设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发展战略上,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各自为政,各显神通;在组织领导上,没有专门的班子和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必要的指挥与协调,许多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规划建设上,城镇规划大多以乡镇为单位独立完成,区域总体上缺乏整体性、科学性与前瞻性。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垃圾规范化处理以及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规划等均是薄弱环节,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极大隐患。三、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对江苏加快发展的鼓励和要求。城市化以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是确保“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实施“两个率先”的过程中,城市化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而目前决定着扬州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长此以往,势将成为制约我市城市化整体进程、影响“两个率先”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瓶颈,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加快推进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我们建议: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机制。一是认识问题: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小城镇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有利于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力,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之功效。二是位置问题:小城镇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窗口,要确立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观念。2、重视环境,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水平。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按城市的要求组织实施,发展并完善城镇公用设施,健全城镇的基础功能,力求向小城市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未来农村城市化时与中心城市以及各小城市之间的对接。要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第3页共3页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事业建设,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强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为提高管理效能,可以采取城市管理行之有效的管理中心下移的办法,也可借鉴张郭等镇的做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小城市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小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市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参考文献:[1]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城镇现代化研究[M].2013.[2]李克强,汪洋.城镇化与中国经济新未来[R].2010.[3]段治文.中国城镇现代化进程[J].2011.
本文标题:城镇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25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