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摘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包括预习、正确写字、喜爱阅读、使用工具书等习惯。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不断学习,深化理念;激发兴趣,转变观念;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奖赛并行,相扶相成;家校配合,共同促进等几个方面入手。【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一、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和意义(一)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意义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孔子认为:“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习惯在人的性格、情感、意识、思想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一生;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决定了它的基本任务,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是“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正处于从幼儿园游戏型教学到课堂型教学的过渡阶段。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书写潦草,字迹很难看懂;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这个时期儿童受到怎样的教育,便会形成怎样习惯,而且儿童年龄越小,习惯越容易培养。低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作为低年级的老师不可忽视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今后学习或生活的重要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必将促进学生以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二)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研究现状多年来,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是每个教师最重视的一个问题,从整体来看,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怎样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三)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现实原因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高了,他们渴望儿女成材,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殊不知: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孩子的学习习惯差,最后结果必然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实际上,凡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除生理上有缺陷外)是由于无心上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在学校教育方面,怎样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是很多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但通常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及语文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影响,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成了很多教师没有持之以恒的工作,这往往严重影响孩子进一步学习,这使得切切实实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已是迫在眉睫。二、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理论基础1、教育心理学关于习惯的理论明显指出,它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它包含好习惯也包含不良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良习惯,都有一个形成过程,而且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人的行为从内心需要出发,向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使人终身受益,相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困难,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好的学习习惯靠有意识地一次次自觉练习而逐渐巩固,最终成为自然的行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会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地固定下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从而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一种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帮助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而学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3.语文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成效,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运作。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以及补偿等重要作用,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良好学习习惯就是属于非智力因素,教师在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因素)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三、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一)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以下几种:(一)、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显性习惯就是学习行为习惯。这些学习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1、培养静听的习惯听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行为,要想学习好,就要会听。所谓会听,就是要抓住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并化作自己的理解,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理解力有限,因此要培养会听,就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上课时,学生坐姿要端正,不能随便讲话,听时眼睛看对方。开始提出这些要求,学生做到有一定的困难,但时间长了,在加上长时间的强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良好的静听习惯。在学生准备听前,老师给予提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并养成边听边记的好习惯。2、培养善读的习惯语文教学重在读,古书上有一句话:“园内朗朗读书声,必能通其义。”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低段年级学生读的习惯培养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发现,边读边勾点、圈画、批注。其次要给学生读的展示机会,语文课堂中每节课不能少于10分钟的朗读,要学生只有在多读中才能形成善读的良好习惯。3、培养爱看的习惯看是智慧的能源,一个正常人的90%的知识来源于视觉的观察.培养良好的看的习惯,一要激发学生看的兴趣。看一些富有情趣的内容,还有竞赛色彩的,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与进步。二要明确看的目的。看的时候要全面,仔细,深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当然低年级学生看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三要创设良好的条件。如结合课堂上的活动,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去。在讲课时,遇到插图要让学生仔细看,分析图意,教师不要先作解释说明。四要教给学生看的方法。如教给学生对比看,找出两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反复看,发现事物变化;边看边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等。学生只有会看了,才能形成爱看的习惯。4、培养会写的习惯正确的书写姿势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及为重要,因此,在书写时,要让学生做到:“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本子一尺。”做到:“头正、腰直、手放平、脚放正。”这些要求在一年级开学时教给学生,让他们记在心中,教师要时常提醒、纠正。写的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工整、干净、有力、均匀。只有这样严格要求,低年级学生才能形成会写的良好习惯。5、培养勤查的习惯这个“查”包括2个内容。一查工具书,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学生学会查字典以后,老师就要求学生把工具书装进书包,带进课堂。预习时必须使用工具书。凡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或者不理解的词,都要去查字典来解决。时间久了,字典成了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会养成。二查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如作业。作业做完后,必须从头到尾仔细检查几遍,做到不检查不上交。还有查自己做事前的准备工作的情况,还有在上课前是否准备好了学习用品,上学前是否已带齐全部用具,放学时,是否有东西遗忘在教室里,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这种查的好习惯迁移到生活中去。不管是查工具书还是检查自己的作业,都要做到勤,勤查才能达到勤学的目的。(二)、学习心理习惯培养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课文,均传递着兴趣、爱好、情感的信息,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性格来选择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来自老师、教材的各种信息,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1、培养自觉习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比较弱,老师、家长不布置学习任务,他们就会没事可做,老师、家长都认为小孩不懂事,其实这很正常,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很快会扭转这一局面。如布置抄写生字词作业,老师不作具体要求写几遍,而是提出要求,必须掌握新学的生字词,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空间,再经过听写这一强化手段,使其掌握理解,学生有时不经意去做些没布置的任务时,给予大力表扬,这样,低年级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会不知不觉中形成。2、培养自信习惯自信是个体心理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活态度。俗话说:“信心多一分,成功多十分。”小学生的自信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活动。缺乏自信心,往往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制约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有始无终。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行,自己的能力能被别人欣赏,这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增强自信。老师的评价语言尽量以鼓励为主,通过简洁中肯的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习惯。二、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问题,发展自信。低年级学生的自信往往是在通过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同学、伙伴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相比,这样就越比越泄气,但也不能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这样不仅无益于培养自己的自信,反而会造成自傲或自负缺点。应当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应该学会辩证地分析比较,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长处应发扬光大,短处应设法弥补,这才是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正确态度,才有利于自信发展,有利于自信习惯的养成。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巩固自信。“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老师应利用这一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能,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这种切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觉得“我能行。”长期以往,学生做任何事都会充满自信,自信的习惯就水到渠成了。3、培养自立习惯低年级学生刚从奶奶爷爷的怀抱里来到学校,长期的依赖性,使他们遇到困难就产生想别人帮着解决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学习是极为不利的。首先老师要创设学生自立的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的好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是否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老师的引导和训练下,学生自己完成作业的习惯就会慢慢地形成。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获取知识主要是靠自己,老师和家长只能帮助你,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自己收集信息,成为学习主人。通过这样培养,学生自立习惯就会形成。(三)、学习品质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健康的学习心理习惯,最终都要以优质的学习品质习惯来达到学习目的,因为学习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走过沟沟坎坎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1、培养战胜困难的习惯低年级学生从零起步,什么知识对他们来说都处于最低阶段,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会比任何人都要多,因此低年级学生形成战胜困难的习惯尤为重要。一、树立榜样。低年级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对故事中的人物非常佩服,也容易模仿,因此,多给学生讲一些伟人、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对低年级学生战胜困难的习惯养成有一定好处。二、多一些帮助、鼓励让学生尝到战胜困难的甜头和好处。这给战胜困难的习惯养成产生动力。2、培养创新的习惯教师要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其他良好习惯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贯穿教学始终,使之形成创
本文标题: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2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