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备战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回看高考重点考纲真题专题提能专训10种群与群落
提能专训(十)种群与群落本测试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试题调研押题)褐色雏蝗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答案:B解析:该地区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同一年中数量波动较大,呈现单峰型,高峰在卵期,低谷在成虫期,但是在不同年份,虽然卵和若虫数变化较大,成虫数却相当稳定,因此应属于稳定型。2.(2014·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联考)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种群大小(K-N)/K种群的增长量S1200.9018S2500.7538S31000.5050S41500.2538S51800.1018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若此表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答案:C解析:由图表可知,此自然种群最大环境容纳量为200。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之后;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若此表格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5时期大量积累。3.在野外实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与迁出无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同等初始密度条件下的曲线,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衰退,其原因也有可能为种群密度过大时某些个体迁出;开放条件下,不排除迁入因素造成种群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峰值;开放条件下达到K值后种群密度的下降可能是由迁出造成,而种群不一定衰退;封闭条件下,空间和营养物质有限,种内斗争在种群衰退初期不减弱。4.(2014·甘肃一诊)为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装入200mL葡萄糖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棉塞封口,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每天定时取样后,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计数酵母菌细胞数量B.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C.氧气的总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答案:A解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是用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计数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制作装片时要求将培养液振荡后再取样,且每天定时取样,A正确,D错;因培养瓶的空间和资源有限,在培养过程中,酵母菌以“S”型曲线增长,B错;培养瓶中的酵母菌早期都只进行有氧呼吸,但到一定时期因氧气含量减少,有些酵母菌开始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培养过程中,氧气的总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C错。5.(2014·绍兴一中阶段测试)研究人员调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将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根据该曲线,为充分利用草鱼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应从哪一年进行捕捞,每年最多捕捞草鱼的量是多少?()A.第三年捕捞量为(K/2-O)B.第四年捕捞量为(n-K/2)C.第五年捕捞量为(m-n)D.第六年捕捞量为(K-m)答案:B解析: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捕捞后维持在K/2有利于获得最大年捕捞量。6.(2014·四川乐山高三二调)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不同指标。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B.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图1、2、3中的a、c、e点生存斗争最激烈D.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根据图分析可知,图1、2、3中的a、c、e点增长速率最快,生存斗争不明显,生存斗争最激烈是在达到b、d、f点后,C选项错误;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图2中d点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此三点的增长率为0,A选项错误;图2和3中的c~d段、e~f段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因为生存斗争的加剧而改变,D选项错误。7.(2014·浙江省六校联考)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关系,意在考查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据图分析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值为400只,B选项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选项错误;防治鼠害时要在200之前处理,200只左右种群增长率最大,易出现鼠患,D选项错误。8.(2014·江苏南京高三一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明确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层;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选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B选项错误;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分布,C选项正确;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选项正确。9.(2014·北京市东城区高三3月模拟)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A.群落甲B.群落乙C.群落丙D.群落丁答案:D解析:本题以图的形式考查生物群落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及从图中获取信息正确解题的能力。据图分析可知,群落丁含有的物种多,结构比较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强,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群落不易受到影响。10.(2014·苏北四市高三统考)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答案:B解析: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不存在任何生物生长的演替才是初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通常不会消失。11.(2014·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二模)2013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研究进化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理解能力和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盲鱼眼睛退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是水体中的溶氧量等环境条件;K值是环境容纳量,环境条件改善可以提高种群的K值;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12.(2014·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识记种群数量特征,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明确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曲线1可代表出生率,曲线2可代表死亡率,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因此1和2可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A选项错误;若X表示年龄,Y表示数量,则2中老年个体数明显多于幼年个体数,表示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选项错误;S型增长曲线的起始阶段,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增长逐渐加快,因此曲线2可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一部分,C选项正确;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可用1表示,D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3.(14分)(2014·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模拟)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________。(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初生演替水平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2)种群密度样方法“S”型曲线(3)随机取样(4)提高环境容纳量(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水平方向上。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
本文标题:备战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回看高考重点考纲真题专题提能专训10种群与群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1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