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必修3)
1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必修3:区域地理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如何描述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相对位置;(2)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位置、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自然资源;(3)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科技、旅游等。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①整体描述:分布是否均匀(平衡),总体变化趋势。②局部描述:哪里多,哪里少;哪里最多,哪里最少。③描述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对应关系。区域特征及实践意义:特征含义实践意义举例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疆长绒棉基地;陕西苹果基地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开区域不是孤立存在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我国的“西气东2放性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区域差异比较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可从下表所示方面加以分析:要素主要内容自然地理要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差异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气候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地形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水文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地质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植被植被类型、覆盖率等土壤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人文地理要素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等科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交通、通讯交通、通讯的通达度、速度政策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农业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工业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区域发展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区域的发展中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而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时间上呈阶梯式递进,在空间上由点到面扩展。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美国匹兹堡为例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1)概念: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差异表现:三次产业结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3)不同区域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区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大,从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差异:一般情况下,区域发展阶段越高级,第三产业越发达,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第三产业从业比重越大。(5)变化趋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比重大小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和三、二、一变化,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传统工业区发展的条件、问题、整治措施(以鲁尔区为例)1.区位优势:(位置、资源、交通、市场)4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丰富的煤炭资源;③离铁矿比较近;④充沛的水源;⑤便利的水陆交通;⑥广阔的市场2.衰败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环境污染严重。3.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改造传统工业;③调整工业布局;④发展科技与交通;⑤治理与保护环境。表解RS、GIS、GPS之间的区别项目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地物进行感知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利用卫星群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技术装备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软、硬件GPS卫星群、地面监控系统、GPS信号接收机工作过程目标物→收集→接收、处理、分析→图像、数字信息源→数据采集、处理→数据库→数据分析→输出、应用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速度快、受地面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应用广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全方位、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高效益应用资源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等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场分析等领域军事、交通、旅游探险、大地测量、野外勘测、紧急救援、农业监控、生态研究等方面5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分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它与传统发展观明显不同,它追求的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明确其内涵及原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具体分析如下:1.内涵2.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案例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责任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扶贫攻坚计划等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应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伏季休渔制度、牧场轮牧等共同性原则环境问题不受国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制约,有可能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十六大”以来,我国把节能减排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点来共同推进全球环境保护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各国各地区经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世界银行为非洲环保和发展提供资金援助6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同,可持续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同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已处在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区分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的方法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阶段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学习时应注意每个原则的本质内容。1.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的核心内容有二:(1)“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剖析,包括同代人与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群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2)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2.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指的是:(1)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便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2)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3.共同性原则其核心内容为:(1)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2)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可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4.阶段性原则根据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应承担的责任。【温馨提示】(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简述实现绿色GDP的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②积极发展第三产业;③发展生态农7业和绿色农业;④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开发使用清洁能源;⑥实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项目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资源利用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多次利用,利用率高废弃物处置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物质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结果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3.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分析区域某种产业活动(或政府决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分析区域是否具备该产业发展的条件;2.分析该产业是否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经济方面:①深加工延长产业链;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促进经济发展。(2)社会方面:8①增加就业机会;②增加收入,脱贫致富;③完善基础设施。(3)生态方面: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问题。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增加资源探明储量;③开发新资源等替代资源;④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⑤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⑦减少资源浪费;⑧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9三、区域资源、环境、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的范围和过渡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表现特性地理位置过渡性①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不够稳定,抵御灾害能力较弱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降水不均匀性①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②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多发性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强度(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貌:地形地质(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频繁);③水文:流量流速(流量大,流速快);④土壤:土质特点(疏松,浅薄);⑤植被:植被覆盖率(植被稀疏);10(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开矿,大型工程建设等)。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①生物: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②土壤:表土流失,肥力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③地貌:侵蚀沟谷,沟壑纵横,阻碍交通和经济发展;④水文:含沙量增加,淤积河湖、水库,诱发洪灾;⑤气候:降水减少,蒸发加剧,气候趋于干旱。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利用整体性原理看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图所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11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强度(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貌:地形地质(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频繁);③水文:流量流速(流量大,流速快);④土壤:土质特点(疏松,浅薄);⑤植被:植被覆盖率(植被稀疏);(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开矿,大型工程建设等)。山区农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综合题答题模板(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2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