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唐王朝的创立者—李渊刘向阳唐高祖李渊(566~635),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人;一说巨鹿郡(约今河北晋县西)人。十六国时西凉太祖武昭王李暠之后。祖父李虎,曾助北周伐西魏有功,为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死后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昞为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母独孤氏与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姊妹。李渊,字叔德,唐王朝的创建者,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566)生于长安,7岁袭封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宽仁容众。后仕官北周、隋两朝。先后任谯(今安徽毫县)、陇(今陕西陇县)、岐(今陕西风翔)三州刺史。在岐州时,有位算命先生曾为李渊看相,说他“骨法非常,必为人主”,自此,李渊自负异常。大业初,为荥阳(今河南郑州市)、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大业十一年(615)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过毋端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次年迁右骁卫将军,后任太原留守。大业十三年四月,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即将土崩瓦解。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和隋晋阳(约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令刘文静的劝说下在太原起兵反隋,率兵3万西进关中。沿途招降农民起义军和地主武装势力,及至长安附近,已拥兵20万。十一月攻克长安,李渊与百姓约法12条,废除隋朝的苛法暴政,立隋炀帝杨广之嫡长孙、代王杨侑(605~619)为傀儡皇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为义宁,自封使持节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揽朝政。义宁二年(618)三月,李渊闻知隋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弑杀隋太上皇于江都宫,遂逼杨侑禅让。五月恭帝禅位,李渊即帝位于太极殿,改国号为唐,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改元武德。立世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渊在位期间,封宗室,赏赐群臣,诏免天下同宗人无官者徭役;废除隋大业律令,颁布新律;废郡设州,定官制,依周、隋旧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品量人物等第,作为政府选拔官吏的依据;收括天下户口,定均田租庸调法等。李渊平庸,溺爱酒色。即位初,忌杀功臣刘文静,宠信佞人裴寂。时突厥强盛,屡犯唐朔(今山西朔县)、并(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阳城)、原(今宁夏固原)等州,李渊畏之,准备迁都。武德七年(624)令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至樊(今属湖北)、邓(今属河南),行视可居之地,因李世民谏阻,乃止。李渊又猜忌李世民,“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武德九年六月庚申(初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李渊遂立世民为皇太子,诏:“军团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同年八月癸亥(初八日,公历9月3日),李渊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在位9年(618~626)。后徙居弘义宫,并改名为太安宫。及至贞观九年(635)五月,李渊患风疾,下诏“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旧唐书·高祖本纪》卷1)。庚子日(初六日,635年6月25日),崩于京都长安城太安宫之垂拱前殿,终年70岁。群臣上谥号曰“太武皇帝”,庙号“高祖”。十月庚寅(二十七日,635年12月12日)。葬于京兆三原县(今陕西三原县),曰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改上尊号曰“神尧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二月,再上尊号曰“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一代英主—李世民刘向阳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继李渊为唐朝第二任皇帝。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十六日,599年1月28日),其母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之别馆。4岁时随父李渊临岐州(今陕西凤翔),有个自称善相面的人谒见李渊父子后,谓世民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李渊闻言,既喜又忧,深怕相面人泄露出去,欲杀之,相面者倏忽影踪全无。李渊遂取“济世安民”之意为太宗的名字。后随父历居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荥阳(今河南郑州市)、楼烦(今山西静乐)、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东)等地。18岁时随父迁居太原(今山西太原)。李世民幼年聪慧,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及长,雄杰好武,广结豪杰。隋大业十三年(617)初,李渊为太原留守,曾对其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大唐创业起居注》)时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分崩离析,李世民遂与其父李渊、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等准备趁机起兵反隋。经过充分准备,李渊于同年六月建大将军府,置三军,正式起兵反隋。七月,李渊以其子李元吉为太原留守,自己亲率军士3万人从太原出发,进取长安,同时派李世民率军直取西河(今山西汾阳)。由于李世民治军严明,作战有方,屡败隋军,遂拜右领军大都督,封敦煌郡公。后大军至霍邑(今山西霍县),隋将宋老生带精兵2万坚城固守,久攻不克,加之连日阴雨,军粮殆尽,李渊欲息兵回师太原,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竭力谏阻,陈以利害得失,李渊醒悟而停止撤兵,并依李世民计斩隋将宋老生,霍邑城被平定。“十一月丙辰(初九日,617年12月12日),攻拔京城(长安)”(《旧唐书·高祖本纪》卷1),立代王杨侑为帝,李渊总揽朝政,以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李唐王朝建立后,李渊任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旋率兵四处征战。从武德元年(618)九章至武德五年十月,先后消灭了割据陇西(今甘肃陇西东南)的薛仁杲(薛举之子)、刘武周势力,击降了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为建立统一强盛的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学之士,杜如晦、房玄岭、虞世南、孔颖达等纷纷投之,为建立不久的李唐政权吸纳了大量人才。在建立唐王朝政权的过程中,李世民的功业超过其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其弟齐王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知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为一方,展开了皇位继承权的争斗。李建成曾以鸩酒险些使李世民丧命,并以重金收买离间秦王府心腹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府僚劝世民“先事图之”(《通鉴》卷191)。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等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的北正门,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旧城北),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击败东宫和齐王府的卫队,李渊遂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八月甲子(初九日,626年9月4日),李世民受父禅让即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又名嘉德殿),尊父为太上皇,立妃长孙氏为皇后,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继位后,以“亡隋为戒”,居安思危。他深知“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并常以此训诫子女。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良,虚怀纳谏,励精图治;推行均田制、租庸法、府兵制等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进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令高士廉等编《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提倡儒学,兴立学校,时长安国子监有学舍1200间,生徒2260员,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国均选送子弟入唐求学;颁布《唐律》,节制徭役;兴修水利,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赞扬唐太宗功业诗曰: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唐太宗执政期间,虚心纳谏,剔除弊政;爱惜人才,知人善任。贞观十一年(637),为巩固统治地位,李世民欲对宗室二十一王和随自己征战创业的十四位勋臣给予优待,实行“世袭刺史”制,在于志宁、马周等人的极力反对下,终废此项弊政。郑国公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府僚,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找来魏征,沉着脸问:“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魏征神态自若地说:“我是太子的谋士,当然要为他出谋划策。可惜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听后认为他坦诚正直,是个人才,遂委以谏议大夫重任,每有大事,必先询问,并常言:我一日不可无魏征。太宗曾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何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听取臣下的意见,就能下情上达,那么他就不会被蒙蔽了。”太宗很赞赏魏征的话,并以君主好像玉石,良臣是巧匠,玉石虽美,还要靠巧匠雕琢才能成器来作比喻。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643年2月11日),魏征病逝,太宗十分悲痛,他哭着对大臣们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失一镜矣!”贞观十九年(645),太宗亲征高丽,无功而还,给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这时,他想起魏征,十分惆怅地说:“魏征若在,我会有这次辽东之行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唐太宗执政时的又一功业。贞观三年(629)派李靖等出击突厥,次年俘获颉利可汗,西北诸少数民族首领纷纷率众归附,李世民平等待之,被铁勒、回纥等族人民尊为“天可汗”。贞观十三年(639)十二月,吐谷浑河源郡王慕容诺曷钵派使臣向唐宗室求婚。次年二月,李世民派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明护送弘化公主远嫁吐谷浑郡王诺曷钵。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吐蕃(藏族前身)赞普松赞干布(617~650)遣其国相禄东赞入唐,请求通婚。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唐朝的先进文化和礼仪服饰使松赞干布十分仰慕。他特地在吐蕃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市)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唐式宫殿,同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求学,并聘请唐朝文人到吐蕃掌管文书。文成公主带去的大批书籍、生产工具、农作物种子、手工艺品、药物和工匠、艺人等,为藏族人民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及至晚年,太宗居功自傲,奢侈放纵,营建大明宫、洛阳宫、玉华宫、翠微宫等宫室,巡幸四方,加之连年出兵远征,人民赋役日渐繁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泄被废,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李世民亲作《帝范》十二篇训诫之。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终南山)含风殿,终年52岁。六月初一,太宗灵柩殡于太极殿。八月丙子(初四日,9月15日),百官进谥号曰“文皇帝”,庙号“太宗”。庚寅(十八日,9月29日),葬于京兆礼泉县(今陕西礼泉县)西北六十里之九嵕山,曰昭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改上谥号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二月,又改上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守成天子唐高宗与一代女皇武则天刘向阳唐高宗李治(628~683),字为善,小字雉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唐王朝第三代皇帝,公元649~683年在位。贞观二年六月庚寅(十五日,628年7月21日),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生于东宫之丽正殿。4岁时封为晋王,6岁时遥领并州都督。李治幼年“歧嶷端审,宽仁孝友”。稍长,从著作郎萧德言学读《孝经》,太宗曾当面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李治回答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闻言大悦:“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及文德皇后驾崩,李治年仅9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抚慰,宠爱特深。不久,拜右武侯大将军。贞观十七年(643)三月,李治之兄、原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魏王李泰(李世民第四子,长孙皇后所生)亦以罪废黜,李世民遂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四人商议,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初立之际,李世民将李治置于身边,亲加教诲,“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并亲撰《帝范》十二篇,颁赐李治,以增长其政治才干和驾驭群臣的本领。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李世民崩逝于翠微宫含风殿。六月初一日(649年7月15日),李治即皇帝位,时年22岁,年号“永徽”,立妻王氏为皇后,嫡子李忠为太子(后宫刘氏
本文标题:唐王朝的创立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3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