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于1949年七月二日至十九日在北平举行。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而召开,出席代表824人。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敬词周恩来和矛盾分别作报告。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2、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个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及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3、伤痕文学(名词解释):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不久,《文汇报》在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还有张洁的《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4、反思文学(名词解释):指的是一些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等率先突破了一般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1979年2月《人民文学》第二期发表茹志鹃短篇《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作家不再像“伤痕文学”那样直接表现痛苦的历史和私人情感,而是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努力,对文革这场历史灾难有了明显的深入。以这篇作品为标志,中国文学领域在1979-1981年间形成一股反思文学思潮。反思文学是对建国以来,一系列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左的思潮的揭示和描写。揭示了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残余意识。是对党和人民关系的反思,对官僚作风的批判。对极左路线扭曲人性,及民族文化中隐含的阴暗文化心理和国民性进行批判。5、先锋小说(名词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专指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形式主义为旗帜、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马原、莫言、残雪、苏童、洪峰,和稍后出现的格非、孙甘露、余华、叶兆言、扎西达娃、北村、吕新等。6、归来诗人:1980年,艾青发表了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诗歌《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由此“归来”不仅成为这一时期老诗人复出的现象,而且成为了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批复出的作家也被称为归来诗人。“归来诗人”构成有:a.50年代反右运动中右派诗人;b.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c.因政治原因而在50年代相继退出诗坛的诗人。7、朦胧诗: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8、“第四种剧本”:(名词解释)剧作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指的是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叫了》,海默的《洞萧横吹》等。两大突破:a.对“人性”、“人道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b.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突破,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9、《随想录》:是由作家巴金结集于1986年9月。是一部能够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价值超出了本身和文学本身;是巴金留给后人的遗嘱;是对文革的理性反思和内心追问。被称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10、老舍《茶馆》(名词解释简答题)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1957年创作的,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该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至今仍是戏剧教学典范。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当时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茶馆》的艺术构思是独特的,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还使用了“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侧面透露法”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又一特点是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11、“新写实”小说(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出现于1986-1987年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代表作家:方方《风景》《落日》;刘震云《异地鸡毛》《官司人》;刘恒《教育诗》《力气》;池莉《太阳出世》简答1、政治抒情诗出现原因:1.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在诗人心中激起政治豪情。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激起无限巨大的热情,从而反映在诗歌中。2.中国新诗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特别是左翼以来殷夫、艾青和田间等代表的红色诗歌,提供了创作经验。3.以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代表的苏联作家创作的大量政治抒情诗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供模仿的诗歌创作模式。特点:1.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情主人公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现。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2.内容上表现为强烈的政治观念、社会理想,在情感上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3.形式上,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2、三大散文家创作特点(简答)一、杨朔(1)以诗为文,追求诗意,提出“诗化散文”概念。[诗化追求:巧于造境,努力营造诗歌氛围。将诗的表现手法用与散文创作,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在文字的选择上精于炼字,讲究文字的锤炼。(2)讲究构思,严于剪裁布局,玲珑精巧是杨朔散文结构艺术的重要技巧。(3)以小见大的托物言志手法。二、刘白羽a善于写重大题材,并进行哲理思考。b纵贯性思考常多于横断面的剖析,热情的想象多于平静的观察;在作品中表现为汪洋恣肆,具有一种不拘法度、潇洒自如的豪放感,充溢着革命的激情。c语言壮美绚丽,灿烂多姿。三、秦牧1、题材广阔,写法多样。2、在重视思想性的前提下,讲究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是秦牧散文的又一重要特色。3、讲究散文的表现技巧。4、擅长在关键之处精练而有力地抒发感情。3、对伤痕小说的评价(1)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2)由于情绪的激烈以及作家缺乏必要的文学准备,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的创作模式,笔调粗砺,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叙述方式过于单一。(3)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伤痕小说的意义(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守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4、先锋小说的先锋性体现在那些方面?(简答)(1)价值观念的先锋性a、先锋文学通过零度语言叙述,拒绝提供任何价值判断,使作品成为一个价值虚无的世界。文本结构的空缺、重复以及叙事时间的变化不定也意味着世界的混乱、无序和不可知。b、传统文学总是力图引导读者相信他们所描述的历史是真实的。先锋文学则认为任何历史不是被遮蔽的历史,历史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和挑战。(2)文学观念的先锋性a、远离政治话语,对传统的功利主义文学进行全面颠覆,使文学从原先的意识形态负载中脱离出来。b、改写文学反映论的传统,执着于个人化的艺术感觉,认为写作时一种自成一体的创造行为,作家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充分发挥。(3)叙事风格的先锋性a、叙事结构。文本结构从封闭完整向开放的叙事转变:用偶然性甚至宿命论来打断叙事结构的因果链条;用文本的空缺或重复,使叙事线索复杂化,造成叙事的迷宫或圈套;用戏拟抽取先前文本中的关键性因素,达到戏弄、嘲笑的目的。b、叙事视角与叙述者。抛弃全知视角的无所不能,大量运用限制视角;不明身份的叙述者在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自由穿行,混淆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分野;运用“元叙述”的方式解构文学“真实性”的神话。c、叙事时间。频繁调动时间因素参与叙事,大量运用预叙和重复叙述的实验,使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错位,让故事在不同的时空组合中产生意义的延宕。d、叙事语言。用近乎零度情感的语言展示生活“原生态”;用梦幻、夸张、隐喻等手法使叙事语言呈现出错乱、无序和碎片化的特征,毫无节制的话语欲望形成语言狂欢的奇景。5、朦胧诗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美学追求、艺术特征原因:a.动乱岁月中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复杂现实,给一代青年人造成迷惘、痛苦、怀疑和信仰危机,但也形成他们积极思索,反对盲从迷信、勇于反叛的时代精神。这一切交织并存曲折地反映在他们的诗作中,形成诗歌思想内容的“朦胧性”。b.这代青年诗人经历史磨难,对假、大、空的文学作品极为反感,对标语口号式的宣传也不再相信,对以往诗歌中过于直露、成显的主题及表现手法更带有自觉的抵制,于是企图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做出新探索。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打破了长期的封闭与禁锢,闭锁狭隘的文化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外国文学中的现代派艺术在青年人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和感染,一些表现手法和技巧被借鉴或移植美学追求:a.艺术观:形式上显示了与传统的脱节,显现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相比,仍有着东方化特征,即对意识形态压抑的反叛和抗争,同时还保持了传统忧患和勇于承担的国家民族意识。“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b.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矛盾和悖论。北岛、舒婷这一代人更多继承的是“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和“历史主体意识”。因此中国的现代主义同人道主义的时代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人道主义的盟友。c.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的融合:诗人们运用了相当时髦的蒙太奇、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却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3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