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责任感培养路径的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责任感培养路径的研究》结题报告执笔人:王霞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行为责任感培养路径大连开发区第三中学是一所普通中学,2012年10月,我校申报的课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责任感培养路径的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子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一)研究的背景和原因1、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阶段,其个性发展呈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初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不仅能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作用,并对他们将来真正成为遵守社会公德,严守法纪,适应国际竞争的合格现代化公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2、“求真知,做真人”是三中人一贯秉承的校风,学校认为培养合格的学生,责任是基础,而责任心乃是道德发展的基础,是人格健全的标志。培养具有责任感和责任行为的学生是学校的必然使命,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3、中学生的责任心现状,激发了我们对于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研究的强烈愿望。我校对780名学生以及家长进行了有关责任心问题的问卷调查,其数据统计如下:调查人数占年级总人数比率收回有效试卷数责任心状况强一般差初三290100%29068%25%7%初二248100%24828%65%7%初一284100%28440%43%17%,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在校的初中生大多是接近零零后独生子女,责任意识弱化,主要表现有: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对我校7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我校学生责任意识强于责任行为,因此如何让学生的责任意识付诸于责任行为是我们本次研究的重点。4、目前很多学校开展责任教育中存在着的普遍性问题,如角度雷同,研究点太高,缺乏实际操作点,以传统德育教育替代德育研究等。很多学校从师德建设入手,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加大教育宣传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也有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出了诸如“任务分配法”、“心理辅导法”、“榜样示范法”等责任教育的方法。但在众多的研究中,问题讨论多,实践操作少;个性的、独立的实践研究多,基于学校整体的实践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找到适合我校实际的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效路径。(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经过资料查询,我们发现很多国家将培养学生责任感列入道德教育计划。美国新泽西州阿尔伯克奎的管理爱好者学校创立了“纪律的责任感模式”,他们试图让学生参与到学校与行为和责任有关的决策中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内化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发展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德国强调个体应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他们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教育教学两大任务之一。这些国外的责任教育研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国内的很多学校也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教育报》曾报道了柳州铁路一中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提出了“四点四会”,取得了积极的育人效果。另外,浙大附中、绍兴市稽山中学也在责任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他们围绕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等相关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着眼点各有侧重。在学习借鉴中,我们发现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责任感缺失比较大的特殊群体,责任感培养路径的研究还没有完整地、切实可行的路径可循,这些都急需我们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形成有效的责任感培养路径。(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课题研究的目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责任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的“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如今,随着国家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口流动速度在逐渐加快。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达到历史新高,期中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约占80%。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约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比例已达到44.84%,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仍将快速推进,并将有3亿左右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镇。这就意味着现在及未来会有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要随父母涌进城市,这是一群敏感而容易受到伤害的孩子。城乡经济差距、教育差距、文明差距极易导致这些孩子心灵深处的心里差距和尊严差距。我校现有学生781人,期中479人来自外来打工家庭,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综述的61%。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预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密切相关。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外来打工家庭,受家庭影响,大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中存在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一系列责任意识淡薄现象。同时,学生的“唯我”中心,过分依赖。也妨碍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责任感的培养,从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更清楚地认识“责任感教育”、实践“责任感教育”,更规范地研究“责任感教育”,赋予“责任感教育”以新的内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为其他学校实施责任感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借鉴。2、课题研究的意义(1)通过研究,培养负责任的学生,进一步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的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责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开朗活泼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的责任心,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小公民。(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意识和责任感教育水平。(3)通过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感培养方法和路径,提炼出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载体、内容,为其他学校、其他地区开展责任教育提供实践借鉴和参考。(四)、研究的对象和时间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责任感培养路径的研究》以在校481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重点,辐射全体师生,从2012年10开始,止于2013年底。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是个人或群体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责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责任感的培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在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形成对个人、他人、社会应尽义务的认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行为表现。能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努力克服在履职中碰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表现为有强烈的责任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四大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教育提出了要求。其中的“学会做人”应该是教育的核心。而责任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并教会他如何做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在社会关系中,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就确切无疑地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责任。2001年10月24日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明确指出“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我校对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责任乃人的生之“必须”,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道德教育的新观念和新趋势。在美国,责任教育是美国公民品德教育的六大支柱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国家责任和爱国主义。“责任”是我国优秀文明传统的内核。古往今来,我们民族的发展史就正是以对民族对国家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志士仁人的奋斗史,正是对国家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感铸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三、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一)发展性原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循循善诱,加强引导,让学生的责任感养成成为自我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责任意识才会自觉地转化为责任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个性品质。强制的教育,只会使学生迫于外界的压力,机械地作出各种虚假的承诺,最终形成双重人格,这是思想教育中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即责任教育目标的制订要体现教育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层次,在内容上循序渐进。责任本身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对道德责任的认识也是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总是日益趋于深刻,实现责任意识到责任行为的转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是责任教育的起点。制订各个年级段的目标时,既要注重阶段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重各阶段目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尤其要抓住新初一入学教育这一良好阶段。(三)操作性原则:责任教育切忌“假、大、空”现象,让责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教育的有效性,要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责任教育内容、方式坚持“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原则,根据学生需要开设责任教育课程,设计有效的责任教育活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让学生自找存在的责任缺失现状,运用心理教育活动体验责任的重要,学生个人发展手册等方式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又是操作性强的责任教育活动。4、整合性原则:责任教育路径是很多的,要加强多方整合,形成合力。进行责任教育要做到“三个整合”,即要有新形势下教育内容的创新,又要与原有的学校德育工作特色相整合;即要注重班会课等德育阵地的教育,也要进行学科责任教育的渗透;即要注重学校内部主渠道的教育,又要加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一)调查问卷和访谈法我们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方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责任感现状。使用SPPS统计方法对问卷的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1、调查的具体目标:(1)了解当前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的现状。(2)分析当前中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的关系。(3)探索强化责任感教育的措施,以提高责任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调查工具的选择:自编问卷问卷设计内容的考虑,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学业方面、学生遵守校规方面、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学生的自尊等方面设问,分意识和行为两大类,共设选择题60题。同一时间向我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发问卷780份,收到学生调查问卷780份,有效问卷780份。3、调查结果分析对学生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我校学生责任感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呈现出如下特点:①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完全呈显著差异
本文标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责任感培养路径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4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