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喜剧美学白皮书——建设中国喜剧美学宣言(征求意见稿)中国喜剧美学研究会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喜剧美学,踏着新时期的鼓点,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中国喜剧美学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从理论上科学地总结喜剧美学的历程,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第一个三十年,就没有第二个三十年;要前瞻喜剧美学的未来,首先必须回顾喜剧美学的历史。一、回眸来程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中国喜剧美学,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代,喜剧美学学科孕育期。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迎来了中国喜剧艺术的空前繁荣。于是喜剧美学应运而生,它既是思想解放和喜剧繁荣的结晶,同时又是思想解放和喜剧繁荣的一个标志。其学术价值主要在于,无论对中国国内还是对国外而言,“喜剧美学”的提出和成形都具有一定的“原创意义”(白烨语)。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有:喜剧沙龙成立(1982,主要成员有陈孝英、王愚、李天成、石国庆、王幼贝、阎广林等);陕西(1985)、广东(1988)和全国(1986)喜剧美学研究会成立;举办多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1985/1986/1988)和“陕西省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1986/1987/1988/1989);第一部喜剧美学文集——《喜剧美学研究》印行(1984,陈孝英、董子竹、王增浦);我国第一套“喜剧美学丛书”出版(1987—1989);中国戏剧出版社推出“戏剧美学丛书”,收入《笑与喜剧美学》(1988,佴荣本)和《幽默的奥秘》(1989,陈孝英);创办我国第一份喜剧学术刊物——《喜剧世界》(1988)等。第二阶段:1990年代,喜剧美学学科构建期。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喜剧美学是从梦想走向蓝图,那么90年代则是从2蓝图走向施工。尽管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强力催生的“美学热”到90年代均出现了退潮趋势,但“喜剧美学”犹若冲出闸门的洪水,任由惯性驱动着继续奔腾向前,进入一个全面构建学科体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有:“第四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召开(1990);中华喜剧美学研究会电视喜剧研究会(1990,后更名中国视协喜剧研究会,第一任会长王云缦,第二任俞炜)成立;探索构建学科体系的专著《喜剧美学论纲》出版(1993,陈孝英);我国第一部《中国喜剧文学词典》出版(1991,刘伟林、徐英);一批拓展新领域之作出现(包括喜剧史论、审美心理学、弗洛伊德名著翻译等);“陕西省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又连续举办了四届(1991/1992/1992/1996);创立系列化的“全国职工小品比赛”(1993/1997);创办“天津喜剧电视节”(1997,俞炜)等。从80年代到90年代涌现出一批有重要建树、重要影响的喜剧美学家、幽默理论家、喜剧艺术(含文学、戏剧、影视、曲艺)理论家,如陈瘦竹、陈白尘、侯宝林、方成、王蒙、陈孝英、董健、孙绍振、薛宝琨、段宝林、刘梓钰、王云嫚、常祥霖、隗芾、胡星亮、佴荣本、阎广林、张健、徐侗、刘伟林、周国雄、潘智彪、杨明新等。第三阶段:新旧世纪之交,喜剧美学学科徘徊期。1980年代肇始的喜剧美学勃兴之势延续了近二十年后,开始进入一个徘徊期。一些标志性事件反映了喜剧美学仍在顽强地证明自己的生命力,比如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幽默读物出版热,全国平均每三天即有一本面世。但像《中国喜剧观念的现代生成》(张健)、《幽默审美心理学》(徐春玉)、《电视幽默论纲》(杨斌)、《西方喜剧美学的现代发展与变异》(苏晖)、《荒诞派戏剧的情境研究》(杨云峰)、《幽默理论关键词研究》(阎广林、徐侗)这样有创见、有深度的学术著作为数不多,大部分失之肤浅,甚至充斥着一批拼凑或低俗之作。第四阶段:21世纪初叶,喜剧美学学科成形期。经过十多年的艰难徘徊,2011年终于迎来了中国喜剧美学的“新元年”。推动这一历史性转折的有两股重要力量。一是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新任会长姜增祥,常务副会长魏久尧,名誉会长王幼贝)和省艺术研究所在省文化厅3支持下,经过人才和资源重组,使陕西的喜剧艺术和喜剧美学研究走出徘徊期,喜剧美学的发祥地重新焕发了青春。特别是“喜剧美学三部曲”和“喜剧批评三部曲”的陆续出版,使喜剧美学学科体系的雏形终于形成。另一股力量是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陕西、武汉及全国各地理论家、艺术家支持下成立了国家级大专院校中第一个喜剧美学研究所(2011,所长王九成),该所于当年底隆重举办了“首届中国喜剧美学高峰论坛”,并开办了官方网站——“喜剧365”网。从而在首都为中国喜剧美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根据地、讲坛和窗口。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除上述研究所、高峰论坛和网站外,还有“陕西省首届文华奖暨第九届喜剧小品电视表演赛”举行(2013);“陕西省第二届喜剧美学高峰论坛”举办(2013);“喜剧美学三部曲”、“喜剧批评三部曲”出版(陈孝英、魏久尧,2014—2015);坚持了二十七年的《喜剧世界》月刊继原创版和文摘版之后又首创综合版(2015);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喜剧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成立(2015);“第五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在武汉隆重举办(2015);推出《喜剧美学白皮书》(草案);涌现出一批功底深厚、成果丰硕的中青年喜剧美学学科带头人,如王九成、杨云峰、魏久尧、朱洪、修倜、胡德才、苏晖、麻文琦、徐春玉、谢旭慧等。二、盘点收成中国喜剧美学经过三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筑起了一座崭新的理论高峰。其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喜剧美学自立门户,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喜剧理论作为范畴美学的一个分支,与美学同样古老,在古希腊,喜剧理论就构成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喜剧理论一直是美学或文艺学大家庭中一个十分次要的成员,地位很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准确的定位。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敢冒学界之大不韪,使喜剧理论从美学大家庭中独立出来,自立门户,使之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深远影响,相信在今后美学发展进程中将会逐渐显现出来。2.潜心建设新学科,形成了喜剧美学体系的雏形。4通过长期不懈的探索,目前,喜剧美学的学科建设已初步完成,大体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带有体系性的理论构架: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将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相结合,以“丑”(不谐调)作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贯穿线索,以喜剧各分范畴(狭义的幽默、讽刺、滑稽、机智、揶揄、怪诞、荒诞)的谱系图及其形式规律的研究为重点,以“幽默”和“肯定性喜剧”为突破口,将纯理论研究与指导喜剧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喜剧美学的学科化、具体化、实践化、产业化结合起来,把喜剧美学作为范畴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来构建体系。这一新学科的雏形,包含着一系列新的学术成果和理论概括。首先,将喜剧的基础规定为“丑”,并作了新界说:“事物的内在矛盾失去相对平衡、矛盾双方的对立明朗显现而又尚未达到新的相对平衡时的不谐调状态。”从而为喜剧美学体系确立了逻辑起点和贯穿线索。其次,在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全方位地揭示出喜剧的丰富内涵,对“喜剧”这一喜剧美学的核心范畴形成了综合性的新认识,提出喜剧的新定义,特别是对长期以来喜剧与笑的约定俗成关系作出了新的概括,将笑是喜剧的“美学特征”改为“审美效果”。从而使喜剧概念从原来“稀薄的抽象”跃升为“思维的具体”。第三,针对多年来认定“喜剧必是否定性的”这一传统观点,提出喜剧既有否定性的,也有肯定性的,并为这两种不同质的喜剧分别规定了矛盾冲突的基本规律。第四,针对以往对各基本美学范畴(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之间逻辑联系的研究比较薄弱的状况,提出应把喜剧看作范畴网络上的一个纽结,揭示出它与其他各范畴之间的差异、联系、结合与转换。特别是阐明了肯定性幽默与崇高的一致性,以及悲剧与喜剧交融的几种常见类型。第五,针对长期以来喜剧大家族的成员及其定位十分混乱的状况,初步提出了自成一体的喜剧家族谱系图,明确了七个基本成员(分范畴),规定了各自的美学特征、彼此关系、坐标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交融所构成的复合形态。并提供了关于七个分范畴与人类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思考线索。喜剧家族谱系图是喜剧美学研究的一个高难课题,无论是《喜剧美学论纲》《笑与5喜剧美学》《喜剧创造论》等论著对喜剧家族成员的综合研究,还是陈孝英、徐侗、王树昌对狭义幽默的探索,阎广林对讽刺的考察,刘法民、杨云峰、苏晖对怪诞与荒诞的考释,权海帆对机智的探究,都为最终完成这张哥德巴赫猜想式的谱系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六,针对长期以来注重喜剧主体研究,比较忽视喜剧客体研究的状况,将喜剧形式规律(造笑方式)的研究列为重点对象,不仅提出了制造和强化喜剧性矛盾的手法体系,而且揭示了喜剧的特殊样式——“幽默”的四个独立环节。喜剧形式规律的研究不仅充实了喜剧美学体系学科性研究的内容,而且为应用性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3.还喜剧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为创立新的喜剧美学价值观点燃了引信。针对数千年来悲剧一直占据着古典美学最高范畴的世袭宝座,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明确提出应打破这种不公正的评价,还喜剧以“美的最高状态”(黑格尔语)的历史地位。他们以拓荒者的勇气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美学判断,诸如“如果我们把优美、崇高和悲剧视为美向着喜剧逐步发展的几个阶段,那么这三个范畴便是美的不很发达、不甚典型的状态,而喜剧则是美的充分发展了的,最丰富、最具体、最典型的形态”;“悲剧情感只是人类童年期的情感,而喜剧情感则进入了人类的成年期”。这种崭新的美学判断可以说是发动了喜剧认识论上的一场变革,为创建新的喜剧美学价值观打了一个前哨战。4.为中国当代美学能否走和如何走范畴美学研究之路探察了途径。长期以来,美学家多热心于美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倾心于美的本质的哲学思考,而对部门美学、美的特殊规律的研究极不重视,范畴美学更是少有问津。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始终把范畴美学研究作为自己的根本方向,力图通过解剖喜剧这一基本范畴揭开美的各种带有普遍规律性的奥秘,通过喜剧美学研究打通部门美学和大美学的范畴界限,为哲学美学走范畴美学研究之途探路。5.提出并初步实践了一套有别于我国社科研究传统道路的新理念。范畴美学研究对中国当代美学而言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与我们所处时代相契合的新的学术理念,它就是所谓的“四化”:一是“学科化”,即强调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和体系性,以创建自己的学科体系为根本目标;二是“具体化”,即克服理论本体6空泛的弊端,把研究的重心从美的一般规律转向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三是“实践化”,即改变“始于理念,终于理念”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与国内外最新的喜剧文化艺术实践及喜剧社会生活实践保持密切的常态化联系;四是“产业化”,即让喜剧美学理论走向市场,一方面反哺社会,同时也滋养自身。这一套社科研究的新理念,与喜剧美学学科体系的各项具体理论成果一起,共同组成了喜剧美学的精神财富。6.探索喜剧概念本土化的新途径,为中西范畴美学的融合进行了投石问路的尝试。在喜剧美学研究的总体版图中,对喜剧的“光荣代表”(李斯托威尔语)和特殊样式——“幽默”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针对“幽默”这一喜剧分范畴长期以来内涵模糊、外延混乱的现象,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对狭义和广义的幽默进行了全方位探索,阐明了其内涵、外延、审美标准和美学特征。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说推陈出新,作为幽默的审美标准,提出了“幽默意境”的新概念,并规定了它与传统的抒情诗画意境的不同特征,从而为喜剧美学概念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和“标本”。7.将哲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语言、修辞学方法综合运用于喜剧美学研究,开启了范畴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的新视域。当前我国范畴美学研究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一般注重哲学的形而上的研究,哲学方法一家独大,其他方法则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单一的方法将范畴美学(包括喜剧美学)研究引向宏观的社会历史方面,喜剧的微观方面(个体心理)则被忽视了,甚至成为盲区。我们的喜剧美学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心理学方法和语言、修辞学等多种方法研究
本文标题:喜剧美学白皮书初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5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