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四川省成都龙泉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1-成都龙泉第一中学高2013级10月月考试题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合计48分。1.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2.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周朝)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①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②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力长期受到压制③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④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A.①③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3.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A.用天来限制皇权B.用天来加强君权C.加强中央集权D.使儒学处于独尊4.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世家大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种现象A.维护了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B.加深了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加强了皇帝直接任免官吏的权力D.巩固了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5.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转向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C.说明唐朝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D.使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更加严重6.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政治制度的缺失C.社会风气的影响D.人性的复杂微妙-2-7.(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8.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9.郑观应在1858年放弃科举,到上海习商、学英语,曾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他于19世纪70年代自营贸易和投资轮船公司。导致其人生变化的主要原因A.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巨额利润的吸引C.商战思想的影响D.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10.严复在1913年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实际表达了A.对物质文明的崇拜B.对“国性民质”的质疑C.对“西学”的全盘否定D.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肯定11.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90年代万木草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试比较英、美、法、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启蒙运动对佛郎机(法兰西)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12.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主要表明A.土地兼并不可遏制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C.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D.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1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南方北方朝代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A.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C.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14.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这体现了作者A.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B.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15.“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C.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16.1918年陈独秀曾刊文称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中国。另据有关中国科普现状的调查资料查得:在当下中国,2人中有1人迷信求签;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梦。如以上述图文为研究性课题的素材,最恰当的主题应是()A.时代召唤“德先生”的到来B.我们不能没有“赛先生”C.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D.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17.读下表,表中年代一到年代二数据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中国进口外国商品数量(单位:万两)中国外贸赤字(单位:亿两)中国新设工厂数(单位:家)英国德国年代一960028001.6679年代二490000.16132A.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B.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兴起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18.在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后,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发-4-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材料体现的是()①民主平等思想传播②重视经商③追求享乐④崇洋媚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9.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20.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21.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权力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A.秦三公九卿制B.汉中朝制C.唐三省六部制D.元行省制2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2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4.《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中写道:“如果以为沿海和长江的炮声与白旗,已经在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由此可见()A.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后人夸大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C.鸦片战争没有唤起中国人的觉醒D.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孤军奋战2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5-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A.新式生产部门出现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C.农业近代化推动D.与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有关26.《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27.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A.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竟事业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28.明代一老者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C.专制主义强化D.科举录取人数太少2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30.“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31.“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D.马克思主义者32.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6-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二、材料解析题33.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1)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合理性”?(6分)材料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龙泉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7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