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07第七章畜牧业生产运行管理
1畜牧业经济管理学课件第七章畜牧业生产运行管理2第七章畜牧业生产运行管理畜牧业部门和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生产要素为条件的。其基本的要素通常是指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本章将对畜牧业生产力诸因素——劳动力、生产设备、生产资金——的合理组织问题进行简要概述与分析,其目的在于寻找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途径。3第一节人力资源开发与劳动管理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劳动管理(一)畜牧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众所周知,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因素。进行畜牧业生产,牲畜、饲料、设备、资金等无疑是重要的物质因素,任何畜牧业生产单位的生产离开了这些物质条件是无法进行的。但任何一个生产单位要用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多最好的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因为牲畜饲料等毕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和条件,只能被动地进入畜牧业生产经营过程。4但要强调指出的是:饲养有生命的活体畜禽与其他物质生产劳动不同。活体畜禽对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抵抗力十分脆弱,对供给条件的变化反映十分敏感。当人们认识畜禽生长发育规律饲养管理愈好,畜禽提供的产品功能也就愈大,当人们照顾不周时,其影响与损失,远比农作物造成的损失要重得多。因此,饲养和照料畜禽,所需劳动力不多,但对劳动者的责任心和劳动技能要求更高。5从再生产过程看,畜禽生产产品是间歇性的,而人们的劳动却是持续性的,在畜禽不提供产品期间,仍需不间断地进行饲养管理劳动。因此,畜牧业劳动延续时间长,劳动季节性小,劳动的专业性、技术性、时间性比较强,故要求畜牧业劳动组织常年固定,饲养禽务必有严格的责任制度,饲养者必须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知识专门技能;从产品特点看,大部分畜产品是供广大消费者直接选购的鲜活商品,这种产品本身易受外界细菌感染,易腐、易坏、易变质,不易长期贮藏,不便长途运输,如果管理不善、流通不畅,产品价值就会降低,甚至全部损失,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思想、技术素质要高,而且要求知识、经验技术特别广深。6所有这些特殊性,客观要求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要以人为核心,所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员的素质为核心。同时,科学技术要靠人开发、掌握、推广,企业经营管理更要靠人来决策、计划、运筹,而人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能动作用,这种能动性,即人工作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对畜禽、饲料等物的开发利用程度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生产的主体,是主动、决定的因素,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物质因素要通过人的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事在人为,物在人管,财在人用”,指的就是这个道理。7要克服传统管理中“见物不见人”和主次颠倒的片面观点,要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重视人力投资的重要性,把牧场经营管理,特别是劳动管理的重心真正放在“人”的身上,表现出对人的高度关心,切实做好人的工作,真正建立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同步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科技和管理素质,重视、培养、引进以及合理使用人才。总之,对人的工作做的好坏,将决定一个企业或家庭经营盈利的程度。扩大来看,某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起飞之所以那么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主是强调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核心,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重视智力教育投资,建立起对人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8(二)畜牧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劳动力:狭义上——是指人们生产使用价值时所使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广义上——被当作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或劳动资源。畜牧业的劳动力资源,就是指总人口中已经参加和能够参加畜牧业劳动的劳动力,它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两个方面。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者的体质、思想觉悟水平、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其中:劳动者的体质不只是在劳动中得以发挥劳动力的生理基础,也是劳动者的智能得以提高的生理基础。9劳动者的智能(包括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这是人能够利用工具创造物质财富的关键所在,它对经营者可能取得的成就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人的智能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社会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养和劳动者本人长期学习锻炼的结果,而且人的智能和体质能否很好地发挥出来,其内在因素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物质需要。因此,劳动力素质,指的是劳动者的体质、智能和思想三方面的统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畜牧业劳动力资源,一方面要求提高劳动力利用率,这是劳动力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力利用的效果。它们是合理利用畜牧业劳动力资源的出发点和归宿。10在畜牧企业内部,劳动力利用率——是指实际利用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出勤率以及班工作日期内工时利用程度。在劳动力总是和劳动生产率不变时,提高劳动力利用率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或产品量。提高畜牧业劳动力利用率:①要充分发挥和有效保护畜牧业劳动者积极性,劳动者在什么精神状态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直接影响劳动力利用率和劳动效率的高低;②不论农区牧区,家庭饲养已成为畜牧业劳动组织的主体形式,这种组织形式能够较灵活地适应畜禽生产的要求,具有比较大的内在经济动力和活力,保护好这个“细胞”,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帮助农牧户逐步扩大家庭经营的内外容量;11③向生产的广度进军,扩大企业和农牧户的生部门和生产项目,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开展畜牧业基本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为企业劳动力和人才的充分利用提供机遇和条件;④是向生产深度进军,如实行集约化经营,搞好系列产品开发,以及畜产品深加工等,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效益;⑤开发第三产业,促使剩余的劳动力向流通领域、消费领域转化;⑥国营牧场要搞好定编定员聘用职工工作,科学地组织各部门各畜群的生产,注意不同部门不同畜组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尽量减少工作日内非必要停歇时间,提高班时利用率。12畜牧业劳动生产率——是指畜牧业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畜产品的能力,它是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成果和相应劳动消耗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创造畜产品使用价值的数量,或消耗于单位畜产品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用计算公式表示如下:消耗的劳耗的劳质量合格的畜产品数量畜牧业劳动生产率质量合格的畜产品数量消耗的劳动时间或畜牧业劳动生产率13式中,“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实质是“有效劳动成果”,它可具体化为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实物量,即总量或商品量等;为了把不同的使用价值相加,则需用价值量表示,即将产品数量变成产值。根据计算和分析需要,还可以从产值中减去物质消耗求得净产值,或减去产销售成本求得纯收入。用它们作为“有效劳动成果”的代表,可以消除物质消耗、劳动报酬对“劳动成果”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14式中“消耗的劳动时间”,既可指消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也可以仅指消耗的活劳动时间。前者形成的生产率,叫做全劳动生产率(也称总劳动生产率、完全劳动生产率),后者所形成的生产率,则叫做活劳动生产率。但是,在实际中,计算物化劳动时间比较困难,一般只计算活劳动时间的消耗。它可按全体直接生产工人计算,并可具体化为人年、人日、人时。通常以人年为单位计算,也可按企业全体劳动者计算,求得全员劳动生产率。15国内外衡量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常用指标有:①平均每个农牧业劳动力一年内生产主要农畜产品的数量。常用每个劳动力生产的粮食、肉类、蛋类来表示。因为按“人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决定于劳动者全年参加的工作日数和平均每个工作日的产品量,因此,利用这一指标,既能督促生产单位提高劳动力利用的程度,又重视提高劳动力利用的效果,从而共同促进总产量的增长。②平均生产单位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工时数。生产单位畜产品所需工时愈少,劳动生产率愈高。这个指标能较准确反映畜牧业实际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但需有详细工时记载统计资料。16③平均每个生产者(或职工)一年内所创造的总产值。这个指标可以克服用实物单位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局限性,便于综合考核各种不同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考核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年份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④平均每个劳动者一年内所创造的纯收入。这一指标是将劳动者创造的农畜产品价值扣除农畜产品成本后,用年平均劳动者人数去除求得的。它表明劳动者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水平。⑤平均每个农牧业劳动者可供养的人数。生产的农畜产品可供养的社会非农产业的数愈多,表明劳动生产率愈高。国外广泛利用这一指标,表明本国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同其他国家相比较。17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必须解决好发展畜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物质条件三个方面的问题。现阶段提高我国畜牧业劳动生产率,一要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努力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畜产品;二要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效率,以降低单位畜产品的劳动消耗。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同时提高,才能大幅度提高畜牧业过去生产率。18实现这两个高效率,①采用多种有效的激励方法,充分发挥保护广大农牧民和国营牧场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充分发挥现有畜牧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先进工作者的作用。②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走高产、优质、低成本、高效益的科学养畜道路。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③要加强智力教育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畜牧科技人员,增加潜在生产能力,为未来更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打好基础。④要及时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19这是因为,“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于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单的最有力手段。”五要科学组织企业劳动过程,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资料,加强劳动的分工与安排,努力改善企业劳动管理和整个经营管理工作。“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劳动生产率还随同劳动的节约而增长。这种节约不仅包括生产资料的节约,而且还包括一切无用劳动的免除。”⑤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同样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等量劳动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20随着人们对自然条件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地利用自然力,推广季节性草原畜牧业,采取异地育肥等措施,发挥各地自然资源优势,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应、改造、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必将从总体上较大地提高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总的来说,畜牧企业的发展,依靠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潜力是有限的。它受劳动力生理条件的制约,而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来说,潜力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和企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不断增长。所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既要提高劳动力利用率,更要注意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1(三)畜牧业智力资源的开发从劳动效率来看,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主要是由劳动力的智力素质决定的。时至今日,畜牧业已经是一个技术性很强,很多方面需要应用生物高科技成果的一个产业部门。与此有关的知识、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熟练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畜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畜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畜牧业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22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部门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快的原因:①生产规模过小,生产方式落后,客观上对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构成要求不迫切;②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大量消费资料用于维持新增人口改善生活及居住条件,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资金相对减少;③主管部门对智力投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感认识不深刻,对劳动者使用多、培训少;④畜牧科技力量薄弱,
本文标题:07第七章畜牧业生产运行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