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就业分析
大学生就业实践调查报告近年来,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形势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08级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时下已是大三的我们,就业问题不容回避。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西安市高校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300份问卷,回收了288份,其中合格277份,合格率为96.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62%和38%。文科生76人,理科生91人,工科生123人,其他音、体、美学生1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一、就业形势分析1.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6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60%以下。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7.35%选择1000-1500元,50.46%选择1500-2500元;33.06%选择2500-4000元;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500-3500之间。二、就业倾向分析1.西安市高校毕业生七成人想到国企工作,实际却有八成以上在非公单位工作,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从百分比上看,在国企就业的占17%,在外资企业就业的占11%,到内资非公企业就业的占72%。也就是说,就业到非公有制性质单位的比率占总人数的83%,非公有制性质单位就业成为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调查发现,从就业意愿上来讲,选择到国有企业就业的占到了近70%,30%的毕业生想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28%的毕业生希望到外企工作,想进民营企业的仅占到14%。但实际上,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招聘岗位有限,80%以上的毕业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到非公有制性质的企业就业。西安吸引西北及中南部地区生源。西安市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众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调查显示:除西安外,陕西省内渭南、咸阳、宝鸡的毕业生在西安就业的人数位列前三位;省外生源中,河南、山西、甘肃、河北、湖北等西北、中南部地区的毕业生位列前五位。市人才服务中心认为,西安市高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毕业生来西安就业,其中,西安对西北及中南部地区的生源毕业生更有吸引力,这与地域、地缘亲近关系以及西安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经济分不开,同时也与国家鼓励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就业政策有一定的关系。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3.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三、就业工作指导1.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因素分析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图13所示),认为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两大因素。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说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价值,“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本,同样作为重要的资源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此外,所学专业、学校性质、应聘技巧等也不同程度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2.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专业知识38.72%认为专业知识对工作影响最大,27.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9.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3.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75.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71.16%、70.75%,也有49.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75.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54.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40.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18.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4.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5.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6.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专业求职网站25.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7.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35.6%认为是专业求职网站;从辅导员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或其他渠道获得。7.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四、对策与建议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相应的对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37.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2.社会:加强政府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就业指导、就业推荐、毕业生推介、专场招聘会、自主创业等等,都是政府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推出的就业政策,这些政策是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依据。需要在政策落实力度上下工夫,切实将好的政策宣传出去,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促进各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政策知晓度,让就业政策落实到广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身上。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
本文标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就业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0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