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2014-2015-1)
1大学语文学习参考资料1《女娲补天》一、作品赏析:(一)译文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烧猛烈而不熄灭,水泛滥成灾而不停止;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华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二)内容分析1、生产生活条件恶劣。2、人们幻想出来拯救人类的英雄。(三)作品蕴含的意义1、它与《女娲造人》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2、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二、作品延伸:(一)神话的概念: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我们可以引申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二)神话的类型: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炎帝与蚩尤之战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燧人氏发明火等2《郑风•子衿》(重点)一、作品赏析(一)译文这是描写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她苦于相思难遣,不禁抱怨情人: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难道你就再不来找我了吗?这种亲昵的埋怨口吻颇能传达这位女子对情人又爱又怨的心情。她在城阙下等候情人,不见人影,急得她来回走个不停——这个动作很形象地写出了她的烦乱情绪。而“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发自心底的欢息则把她的相思之情推到高潮。对于她来说,一日的分别都意味着漫长的煎熬;一日复一日的想思,又将如何忍受呢?(二)内容分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2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三)艺术成就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除了“挑”“达”表达动作情态之外,其他的内容都是进行对女子的心理描写:对恋人既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不无矜持之态。最后一章的独白:“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夸张的修辞说法,造成主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心理形象表现了出来。二、作品延伸:《诗经》中的爱情诗成语:(1)信誓旦旦:这一成语出自《卫风·氓》。(2)匪石匪席:出自《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成语式名句出自《邶风·击鼓》,它曾给无数热恋中的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勾勒出温馨的家园。《邶风·击鼓》这首诗是写一位戍边的战士久役在外,想念回忆与妻子分别之时情景的爱情诗。(4)邂逅相遇:这一成语出自《郑风·野有蔓草》,此诗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邂逅相遇的欢愉。(5)在水一方:这一成语出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男子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上下求索追求意中人的动人情景。3《论语》语录(重点)一、作品赏析1、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2、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般人认为这段话的大意是“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还是非常形象而又深刻的。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3、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富和贵当然是人们所想要的,但是孔子认为,不是行他的“仁道”得到了它,那么,也是不应当拥有的它的啊。贫和贱当然是人们所厌恶的,孔子认为,你如果履行仁道而得到了贫贱,那就不是道的原因,是不能摆脱的。如颜回就是这样。孔子认为“君子离开了仁,还怎么成名?”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违背仁的,他在忙乱中一定是这样,在颠沛中也一定是这样的。那就是一刻也不违背”仁道“和”仁德“。君子的品格与傲骨就是安贫和轻视富贵。富不害仁,贫不弃仁。二、作品延伸:3《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4《老子》语录(重点)一、作品赏析1、最善的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但不争功,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几乎接近“道”。居善于地处,心善于渊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语善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有才能,行动善对时机。那只有不争功,所以无过失。通俗地讲: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样,因水能够与万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协,所以不会强硬地跟万物相争,还能处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显,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所以才能“海纳百川”,这样的人因为像水一样的谦虚,所以行动就会像水,能随形变化以柔克刚地顺应时势,这就是一位可称为“得道而有德”的人了。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3、小国寡民,即国家要小小的,人口要少少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国家模式,是对当时广土众民政策的不满,对原始农村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所激发而生产的一幅乌托邦式蓝图。在这样一种理想社会里,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道德风尚等,都无需依靠政治或法律的形式来维持,只靠人们自然淳朴的本性就可相安无事,在这个社会里,现实中的一切扮扰、焦虑、痛苦、不安都被一种恬静、淡泊、安详、自然所取代。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歌赋,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此处的“善”,不指狭义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论”风格是彻底的实事求是,必合于“大道至简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验。二、作品延伸:《老子》(《道德经》):老子,李耳,字伯阳,名耽,号称“老耽”。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传说孔子向他问过礼。是道家学派开山著作。上篇37章为《道经》,下篇44章为《德经》,故合称《道德经》。作品文约事丰,言简意赅。表达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5《蒿里行》(重点)一、作品赏析:(一)解题: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枯也,人死则枯槁,故云。《蒿里行》是汉乐府中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这里是曹操按照旧题写作的新辞。作品叙述了袁绍等军阀讨伐董卓不成,转而互相攻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这表现了作者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愿望。4(二)内容分析:初平元年(190)春,函谷关以东地区各州郡的军阀起兵讨伐董卓,各路将领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在孟津会师,打出讨伐元凶,匡扶汉室的旗号,然而这支军队中的众将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因此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本人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时期。诗的前十句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由聚合到分裂的事实原原本本的叙述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从“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的笔墨从军阀混战的历史事实转向了战争对人民的生活带来灾难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于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担忧和关注,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虱,而无辜的百姓却因战争而大批死亡,漫山遍野都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都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到: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余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三)艺术成就:曹操的诗歌有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鼓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此诗“实录”汉末事实,全诗用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并直抒胸臆。二、作品延伸:(一)曹操: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样样具备。文如其人——“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时露霸气。”(二)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现实、抒写理想抱负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指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6《春江花月夜》(重点)一、作品赏析(一)内容分析第一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第二部分(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5上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这是诗人从大自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复习资料(2014-2015-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2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