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大气影响评价考试复习资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颗粒物按粒径分:TSP≤100微米。PM10≤10微米。降尘10微米。粉尘0.5微米。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如X/S,SO2。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是从保护环境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判断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运营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12.大气环评特点:⑴进行污染气象分析和监测,以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减轻大气污染;⑵为了调查或探测大气的运动规律,必将增加评价工作的难度和周期。1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第一为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编制评价方案;第二为正式工作阶段,调查、预测和评价;第三为报告书编制阶段,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大气部分的编写。14.大气环评等级划分依据:等标排放量,地形条件,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15.等标排放量的计算9/X。Pi-------等标排放量,m3/h;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C0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Coi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和“修改单”)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即按GB3095中二级标准和“修改单”中各污染物一小时平均取值时间的二级标准限值计算),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Qi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价工作级别(一、二、三级)Pi(m3/h)地形Pi≥9/X2.5×109Pi≥8/X8/X复杂地形一二三平原二三三16.复杂地形:丘陵,山区,沿海,以及大中城市的城区。17.级别调整: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如果7/X,其评价内容可按下述有关规定进一步从简。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1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⑴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⑵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⑶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空气质量预测范围,可根据烟囱高度对计算范围作适当调整(最大落地浓度距离一般为有效源高的10~15倍)。19.大气污染源调查因子的筛选方法: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最后国家总量控制的因子,SO2、烟尘、工业粉尘。不宜多于5个。20.计算源强的方法:物料衡算,实测,资料复用,类比调查。21.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源一级评价项目调查的内容:⑴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⑵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⑶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计算出最终排放量⑷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达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⑸将污染源按点源和面源进行统计⑹点源调查统计内容包括:①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一般按国家坐标系)及分布平面图;②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④烟气出口速度(m/s);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⑺面源调查统计内容包括: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网格单元,一般可取1×1(krn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500(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元,可取其为网格单元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②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③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⑻对于颗粒物污染源,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⑼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按面源处理。2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代表性,实用性。24.大气监测布点方法: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主导风结合均匀性的。较特殊的项目还有网格,同心圆多方位,善形,配对,功能区布点法。一般在主导风下风向,保护目标要布点。25.大气现状监测因子筛选原则:等标排放量大小,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质量差。26.大气监测制度:⑴按评价等级确定的监测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监测;⑵按照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和质量保证;⑶取样时间必须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统计数据有效性规定;⑷进行同步气象观测。27.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基本要点: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级别一级二级三级监测点位数1061—3监测季节二期(冬,夏)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两期必要时一期天数755每天小时数644小时EEE28.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是由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气象共同决定的。大气环境调查:污染源,污染气象,环境质量。30.大气环评现状评价方法:单项质量指数法。Ii=Ci/C0i,Ii=1清洁,Ii1污染。31.大气自净能力:是指由于大气自身的运动而使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起到大气的净化作用,包括平流输送和湍流扩散和清除等机制。32.大气边界层:由于受下垫面影响而湍流化的低层大气。通常为距地面1-2km以下高度的大气层。有关风的知识风:空气的水平运动。矢量。风速: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m/s,取小数点后一位。风向:风的来向,用16个方位表示。风频:某一风向的次数站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表示下风向受污染的几率。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风向玫瑰图:用16方位风频连接而成的图。污染系数=风向频率/该风向风速。局地风场:是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的所谓地方性风,主要由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城市热岛环流等。34.风速随高度变化(风廓线):P/X一般给出的风速为距地面10米处则P/Xp为风速高度指数,与大气稳定度和地形条件有关,一般用双经纬仪测风的方法测量,用双对数法求取。35.大气湍流: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流场的各个特征量是时间和空间的随机变量,它的统计平均值是有规律的。其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两种因素:机械湍流;热力湍流。其强弱是两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强递减的情况下热力因子主要;中性层结情况下动力因子主要。36.湍流扩散:是空气污染局地扩散的主要过程,是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时间各种湍流尺度的作用,将扩散分为连续点源扩散、相对扩散。描述湍流的理论:统计理论(正态分布),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37.烟云边缘:指浓度降为中心浓度1/10处,在y.z方向上烟云边缘宽度为4.3σy4.3σz。38.大气扩散能力的动力因子:风和湍流。热力学因子: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39.大气扩散参数:定性分析可知,污染物的扩散和大气扩散参数与下风距离、大气稳定度和取样时间有关。确定和测量大气扩散参数的方法:示踪剂法、平衡球法、放烟照相法、固定点脉动风俗仪或风温仪、其他遥感方法、环境风洞模拟试验。失踪剂法和平移球法主要适用于水平扩散参数的测量。平面照相法可作为前两种方法的补充,用以测量垂直扩散参数。40.扩散参数:用浓度分布的标准差或方差。方差:表示数据离散程度。σ↑越散,扩散能力越强。表征:大气湍流的强弱,是大气扩散能力的标志。41.大气稳定度:是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午后最不稳,黎明前最稳定。42.确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P-T法: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低云量)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有太阳辐射等级数和地面风速查。稳定度分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43.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研究逆温,应研究逆温的强度,底顶高度,厚度,频率,生消规律,种类。44.大气混合层: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着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稳定层底的高度。混合层厚度:表征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热力湍流稀释的范围,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的关系。早晨较低,午后最大。45.大气混合层高度的确定方法:干绝热法、罗氏法、查西哥马Z法、国标法。46.联合频率: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
本文标题:大气影响评价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3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