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分析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分析陈旭晓①(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摘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同时,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斗争——为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快速好转的斗争,这就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政策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而调整的,面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新的经济政策。本文将在掌握相关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作一梳理并简单分析一下在这些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原因。关键词: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正文: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是一个几乎各方面全面崩溃的烂摊子,“工业凋敝、农业萎缩、交通瘫痪、贸易阻塞、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痛苦不堪”②,“不论生产资料或生活用品都极其缺乏”③,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制止恶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④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共的经济建设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使遭受破坏、极度衰弱的国民经济尽快恢复起来,又要在经济领域中进行变革,建立和发展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为了完成上述任务,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①陈旭晓(1987—),女,山东泰安人,中央党校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②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1949-1952)》,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③曾壁钧,林栖主编:《新中国经济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页。一、国民经济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具体地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分析了中国的经济状况,还具体地规定了五种经济成分,同时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五方面的经济政策: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建立和扩大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保护、限制、利用、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和市场。下面对各个经济政策做逐一分析。(一)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建立和扩大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官僚资本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代表了最反动最腐朽的生产关系”。①它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垄断和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共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征用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在《共同纲领》及《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等文件中规定:对外国的在华财产,只没收日、德、意法西斯国家的财产。一般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财产均不予没收。但中国共产党坚持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对未被没收的1000多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措施,逐步把帝国主义在华财产接收过来,成为新中国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接管方式上,总的原则是采取“原封不动”的过渡办法,并派出军代表到企业去掌握接管工作。所谓“原封不动”就是对于接管企业,“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②。在当时,“三原政策”对于避免发生混乱和资产损失,对于没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有必要指出的是,“三原政策”的目的是旨在把企业完整地接管过来,不破坏生产秩序。中国共产党在没收官僚资本后,还对原官僚资本企业在内部实行了民主改革。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生生产停顿和损坏企业的现象,而且原来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基本上保留下来为新①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1949-1952)》,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②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1949-1952)》,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中国服务。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把中国最大、最主要、最集中的资本转到人民国家的手里,使国家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建立了在国家经济中占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为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没收国民党政府的国家垄断资本,没收私人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资本,新中国不仅掌握了金融、交通、通讯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而且控制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和许多生产资料的生产,加上解放区已经建立起来的公营企业,从而为确立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二)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七届三中全会把土地改革的完成,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条件之一。为了搞好这次土地改革运动,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分别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条土改总路线的贯彻实施,关键在于正确地划分阶级并正确的制定对各阶级的具体政策。为此,中共中央在公布土地改革法之后,接着公布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决定》根据新情况和新经验,对原有的划分阶级的成分的标准做了一些补充规定和说明。把易于混淆、划错的富农与地主、富农与中农的界限作了明确的说明,对小手工业者、手工业资本家、小商、小贩、商业资本家等都做了明确的定性。在科学地划分阶级成分的基础上,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具体政策。此外,“国家实行了各种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也是促进农业恢复的动力。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土改的过程中,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坚持了充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力量,自己起来打倒封建势力的方针,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七百亿①许涤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②魏宏运主编:《国史纪事本末: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页。斤粮食的岢重地租。①(三)保护、限制、利用、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根据七届三中全会及有关文件精神,调整工商业政策的重点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调整公私关系,就是调整公私工商业关系和调整负担。在私营工业方面,“政府采取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调整税收负担、适当收缩国营商业、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等措施”,②把私营工业逐步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使其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进行生产,并通过工缴费和货价使之取得正当的利润。在商业方面,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和价格:在经营范围上适当地扩大私营商业经营的商品品种,在保证价格稳定的原则下,国营零售商业紧缩一部分机构,经营的商品由过去的几十种减为主要经营粮、煤等六种,其他零售业务由私营商业和小商贩经营。价格政策上,在照顾产、运、销三个方面利益兼顾的原则下,适当地调整零售与批发之间的价格比例,使私营商业有利可图,以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调整负担就是在保证国家财政需要的前提下,适当地减轻民负。调整劳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在当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政策规定应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劳资纠纷,逐步过渡到比较固定的合同关系,既要反对资本家不承认工人必要的民主权利,又要纠正工人对资本家提出过高要求,使劳资关系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调整产销关系的目的,就是要逐步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力求产销平衡,以销定产,全国一盘棋。方法是召开各种专业会议,商定产销计划,合理地分配生产任务,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通过贯彻执行上述调整政策,不仅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渡过了难关,而且还使其有了一定的发展。(四)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和市场解放前,国统区长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解放初,投机资本家利用国家经济困难之际,乘机捣乱,从1949年4月初到1950年先后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页。②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四次掀起物价大涨价,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稳定市场,控制物价就成了当时恢复国民经济的首要条件。只有先稳定物价,才能扭转经济的混乱局面,才能进一步恢复国民经济。而要稳定物价,就必须打击投机势力,控制市场。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首先,明确规定人民币为市场上的唯一通货,严禁金银、外币在市场上流通。中国共产党每解放一个城市,就发出通告,由中国人民银行限期收兑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元券,坚决取缔非法的金银投机活动和机构。其次,人民政府制定与颁发了工商业登记办法。规定对工商业进行普遍登记,凡未经核准的,不得开业。另外还采取了主要物资集中交易;保护国营牌价不受私营破坏,使之成为市场领导价格;政府管理、监督物资采购;取缔投机活动,保护正当私营工商业等具体措施以加强市场管理。其三,实行依靠国营贸易部门控制主要商品,通过集中抛售以打击投机资本的政策。为此,国家加强了对主要工农业产品,特别是粮食、棉花,食盐、煤炭的收购和调运工作,从而聚集了大量的商品物资,为打击投机,稳定物价奠定了物质基础。接着,以上海为中心,在市场上按固定价格抛售粮食和其他商品,给投机资本家以毁灭性的打击。通过以上政策措施,国家迅速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刹住了涨价风、初步稳定了物价。其四是实行统一财经工作的政策。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财政收支不平衡,庞大的财政赤字造成过多的货币发行,因此,争取财政收支平衡对稳定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早在1949年冬就确定了全国财政实行统一管理的方针。二、恢复国民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国民经济恢复的各种政策得到了切实的执行,在预定的时期内达到了政策所规定的目标,胜利地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成功地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预定的三年时间内,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达到或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实现了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目标;同时把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到1952年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了70%左右,农民收入增加30%以上,全国职工就业人数由900万人增至1584万人,逐渐消灭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现象。①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建国前最高水平增长20%,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职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中小学在校生大幅度增加,医疗卫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文艺、新闻、出版事业及科学研究事业也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发展。由于国家的支持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国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三、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政策取得成功的原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恢复经济的政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究其主要原因:首先是这些政策的本身是正确的,它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势。建国初,经历了苦难的中国人民,生活极其贫困,中国共产党恢复经济,稳定市场和物价,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的政策,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其
本文标题: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5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