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国际法,新十字军东征.
新十字军东征14级法学法律硕士张涛何为新十字军东征“新十字军东征”,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9·11”事件发生后,于2001年9月18日提出的一个口号,是其打出的一面“反恐战争”旗帜。“新十字军尔征”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在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和唯一超级大国之时开展的。美国是领军者,其野心更大、手段更“高明”。这是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持续进行的一场有预谋、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战争。它不仅用武力打击伊斯兰国家,要占领圣城耶路撒冷,控制于耶稣基督尘世生活有联系的地区,还到控制海湾的世界大油库,要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伊斯兰世界。“新十字军东征”这个口号是新世纪之初提出的,但其行动则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有几大战役之说法。新十字军东征的四场战役第四战役第二战役第三战役第一战役第一战役:占领圣城•“新十字军”和历史上的“十字军”一样,都是用武力打击穆斯林,夺取圣城及周边地区,这个地区就是巴勒斯坦。但美国与法国的做法不同,它不是从千里之外调兵来攻打巴勒斯坦,而是在巴勒斯坦培植亲美势力,即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建立以色列国,制造阿以矛盾,挑起中东战争。这种战争也叫“代理战争”(就是美国出钱、出枪以至出人,支持以色列战胜阿拉伯国家。)从1948年到1982年,共打了五次战争,结果是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削弱了,而以色列在美国的庇护下则成了中东地区的强国,因而可以确保圣城不会被穆斯林控制。•以色列和欧美各国的信仰有所不同,前者信奉犹太教,后者信奉基督教,但是也有相通之处,《圣经》中的《旧约全书》就是犹太教的经典。这两种宗教,在阿拉伯人看来,都属于西方宗教,它们都坚持要占领耶路撒冷,要占领阿拉伯心脏地区——巴勒斯坦。•1948年5月14日18时,以色列国在战争中诞生了,11分钟之后,美国就承认了这个新国家。从此有了阿以矛盾、巴以冲突以致打了五场中东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叫“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5日—1949年7月),其结果是使以色列占领的领土达到了20700平方公里,使100多万巴勒斯坦人失去了民族生存权,沦为难民。•第二次中东战争,叫“苏伊士战争”(1956年10月29日—1956年11月6日),其结果是造就了一位阿拉伯民族英雄纳赛尔,他成了阿拉伯各国民众称呼的“新萨拉丁”,即反对“新十字军”的萨拉丁。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叫“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1967年6月10日),这是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行的一次“闪电式”侵略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第四次中东战争,叫“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日—1973年10月24日),其结果是埃及退出阿拉伯反以阵线,美以取得较大胜利。•第五次中东战争,叫“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1982年8月底),在这次战争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顽强抵抗最终挫败了以色列企图一举消灭巴解组织、彻底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阴谋。中东战争巴列夫防线•“新十字军”挑起的圣城之战,通过五次战争,使中东局势发生了具有根本性的变化:•①新生的以色列在美国的庇护下由弱变强。它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已经制造出核武器”(尼克松语)成了无可匹敌的“圣城保卫者”。•②以埃及为首的抗以力量由强变弱。被誉为“新萨拉丁”的纳赛尔总统因受“六五战争”失败的打击而病故。“巴解之父”阿拉法特因美以合谋毒害于2004年11月11日去世。•③自1982年以来,中东已没有阿以战争,只有巴以冲突。从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开始的中东“和平进程”,除建立了一个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之外,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色列国已满65岁,而巴勒斯坦国仍然还在议题。第三次中东战争摄影•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这般写到:在那里(指中东)三种不同的弥赛亚式末世论在它们或直接或间接的彼此相互敌对的残酷战争中,动员了世界上所有的力量以及整个“世界秩序”;为了使这些力量运转起来或是经受考验,它们同时还动员了古老的国家和民族国家的观念、国际法的概念、电视—技术—传媒经济学和军事科学力量的概念,换言之,他们动员了那些最古老和最现代化的幽灵势力。我们可能不得不去分析,在它们的世界性范围历史性风险的无限度中,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备是从以色列建国以来,在各个方面领先、相等、相伴的跟随它的暴力,同时遵守和藐视国际法,因而这种国际法在今天看上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同时更充满矛盾、更不完善,因此也就更需要改进和更加必要的。•中东战争确实暴露出当代国际法的脆弱、不完善和自我矛盾,更深层的是暴露出当代国际法只是作为大国控制世界的手段的意义,它在根本上就缺乏公正。现在的世界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即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能为大家心甘情愿接受的国际法的世界。第二战役:控制海湾•海湾(伊朗称为波斯湾)地区,是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地区,这里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而且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它是欧、亚、非三洲的交会点,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中枢,是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近现代大国争夺的焦点。•海湾地区的沙特阿拉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地,是他创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因而这里成为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全世界十几亿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是他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不可玷污的地方。•海湾素有“石油海洋”和“世界油库”之称。•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在他的《抓住时机》一书中强调指出,美国在中东的直接利益有两项,就是“石油和以色列”。他说,“我们对以色列承担了义务”,“我们对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国家的安全承担了义务”。•但是,要控制海湾地区的产油国,要掌握指挥世界的“油龙头”,仅靠经济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军事占领。因为这里是伊斯兰世界的心脏地区,绝不能再由以色列来打“代理战争”,只能由“新十字军”首领率兵亲征。•因此,美军登陆阿拉伯半岛就成了美国历届领导人的夙愿。1990年8月2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就为他们实现这一夙愿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萨达姆的不法不义之举,送给了美国老布什政府一面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一个出兵干涉的正当理由。•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678号决议,限期要求伊拉克遵守之前的相关决议,立即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并恢复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决议同时请求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对执行此项决议提供适当的支援。1991年1月15日前拒不执行从科威特撤军的有关决议的情况下,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1991年1月17日凌晨2时许,一枚枚炸弹落到了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随后,美国政府宣布:“解放科威特的行动已经开始。”历时169天的海湾危机终于演变成一场以“沙漠风暴”为代号的海湾战争。其规模之大、用兵之多、武器之先进,堪与世界大战相比,故有“第2.5次世界大战”之称海湾战争死亡公路•海湾战争,是萨达姆的惨败,是美国的大胜。这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也预示着冷战后“一超多强”格局在形成。具体而言,美国通过这场战争,至少有四大收获:•①大大加强了它在中东的政治地位•②圆了它在海湾建立军事基地之梦•③达到了掌控“世界油库”之目的•④代价小,收益多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虽然通过海湾危机,美军“应邀”顺利地开进了沙特阿拉伯这块圣洁的土地,但是,进来,是美国之得,驻守,则是美国之失。“新十字军”驻扎在伊斯兰教的圣地,是对广大穆斯林宗教感情的严重伤害,因而促进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滋生蔓延,使反美浪潮此伏彼起,日益高涨。第三战役:推行“美国价值观”•“新十字军”进行的以“控制海湾”为主要目的的第二战役的结束,意味着它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已发展到一个更深入、更复杂、更激烈的斗争新阶段。•美国兴起的“沙漠风暴”刮走了伊拉克侵略者,解放了科威特,但是并没有给阿拉伯世界带来和平,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其中最突出的是因美军进驻沙特阿拉伯而激起的反美新浪潮。面对这一最棘手的问题,美国当权者不是因势利导,化解矛盾,而是逆势而行,激化矛盾,以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指导,引发冲突,挑动战争。•“9·11”事件的制造者本·拉登是1957年出生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一个拥有4亿美元家产的富翁,是一个恐怖嫌疑分子。他因为对国王在1990年“邀请”美军进驻沙特不满而离开了自己的国家,辗转流亡于苏丹和阿富汗。对他来说,让异教徒的军队驻留在沙特阿拉伯,是对伊斯兰圣地的一种亵渎,是不能忍受的。他认为,沙特是受伊斯兰世界的委托来守护伊斯兰的第一圣地麦加和第二圣地麦地那的,让美军驻留,意味着放弃了责任,失掉了自尊。•美国的历史发展表明,它是好战的,它不能一日无敌手。亨廷顿说“敌人是必不可少的。”这句话透彻地显示了美国的好战本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一时失去了对手。本·拉登制造的“9·11”事件适时地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敌手——恐怖主义。于是,小布什就立即打出了“反恐怖主义”大旗,号令美国人以及世界各国在美国领导下进行大规模的“反恐战争”。•9月18日,小布什公然将其发动的“反恐战争”定性为“新十字军东征”。这就使“反恐”与“反伊斯兰”画上了等号,要率当代“十字军”征服穆斯林圣战者。尽管他随后又解释说“这将是一场反对恐怖主义极端分子的战争,而不是对伊斯兰教的战争”,但是,他以“反恐”为名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是在伊斯兰国家进行的,遭打击、受伤害的都是穆斯林。哭泣的眼睛•美国政府在用武力推行它的“美式民主制”的同时,也试图用非战争的方式推广它的自由价值观。2005年小布什连任后,便提出了“扩展自由”和“铲除暴政”的政策,并抛出了一个“大中东民主化”计划,这个计划被认为是针对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的。小布什曾向穆巴拉克施压,“要求埃及开放政治体制与人权政策”,以致引起埃美关系紧张。美国想用军事手段把阿富汗和伊拉克改造成“美式民主制”的样板已经失败,试图用施压的方式来改变伊斯兰国家的努力也没有获得什么成果。•贝拉克·奥巴马在2009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后,“反恐战争”一词不用了,“大中东民主计划”也不提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加上虐囚与滥杀无辜,已将美国披的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外衣剥个精光。2005年10月15日。一名伊拉克人在巴格达附近被捕,随后被美军怀疑车上藏有爆炸性武器。2007年1月11日。AliciaCasilio,在波士顿的反战示威中打扮成伊拉克人民,而她脸上的数字则是伊拉克人民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数。2010年11月11日。美国海军上校JillA.Leyden在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上轻碰她的朋友,少校MeganM.McClung的墓碑。第四战役:攻击叙利亚,新十字军东征的新起点•叙利亚居于亚欧地理战略的枢纽地位,故其志在必得。•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控制中东地区,是美英法百年以来一直追求的既定战略目标。自从2012年初爆发阿拉伯花朵革命以来,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经日趋成熟。在相继拿下伊拉克、阿富汗、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之后,必然要最后完成控制叙利亚和伊朗。•叙利亚曾经是持续上千年的东方罗马帝国(即欧美史家所谓的那个伪“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属土。俄罗斯自沙皇时代以来,一直认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全部政治及宗教遗产(“东方正教”)的真正继承者(俄罗斯的国旗和国徽双头鹰符号均来自东罗马帝国,意义是雄踞欧亚)。所以,从沙皇、苏联到普京,俄罗斯一直高度关注叙利亚问题。可惜现在的俄罗斯国力不济,已经无法将叙利亚作为自己口下的禁脔•美国这次在整个中东巨变中都保持着低姿态,由欧洲或阿拉伯国家冲在前方领导国际行动,美国做“追随者”,塑造一种谨慎、倾听、辅助的形象,美国要等到阿拉伯国家“需要”它时,它才出动,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出于自己要在别国建立“自由”、“民主”政权,保护“人权”的需要就出动军事干预。这种低姿态对美国的外交形象是有利的,与过去阿拉伯国家的民众到处焚烧美国国旗,咒骂美国不同,这次阿拉伯国家的许多民众已经对美国表示了欢迎和赞赏的态度。•在面对这一次的中东巨变中,美国吸收了伊拉克战后乱局的惨痛教训的结果。美国对可能在战后的政局中起作用的政治力量缺乏了解,或者只
本文标题:国际法,新十字军东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6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