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1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目录⒈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⒉如何落实德行教育⒊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⒋《弟子规》的重要性⒌《礼记·学记》⒍《朱子治家格言》⒎《弟子规》易解⒏蔡老师讲课菁华录⒐至圣先师孔子在韩国深受爱戴⒑韩国乡校教孩子做人⒒网络警钟长鸣⒓电视带大的孩子⒔为师者的体验13-⒈喜悦的《弟子规》13-⒉《弟子规》伴随我们成长13-⒊孝敬是教育的根本13-⒋半个弃饼啃动人心⒕教学参考14-⒈关于《王祥剖冰》这则故事14-⒉关心早期教育的妈妈14-⒊家长的疑虑14-⒋《德育课本》—献给老师们的书14-⒌《三字经》不同版本的说明2中国人的远祖(4500年前)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礼记》中就有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惜的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亟需靠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智慧、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美满。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传。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这个教学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均未改变。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渐把它废除掉。这一直占主导地位、美好的传统教育,究竟教我们什么呢?教我们的是:3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父子——父慈子孝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朋友——人与人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这是人伦大道。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也是维系社会安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下列就是以五伦课题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总纲,请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将此融会贯通,应用于教学实践,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45以上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总纲本大纲取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大学荣誉博士客座教授释净空教授讲解的《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如何落实德行教育一、明白教育的本质(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虽然都是善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禀性和习性不同。如果不从小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6习,养成了他的习性,进而影响他的一生。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成为贤圣之人。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次才是知识技能。故,让孩子们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宇宙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一位好的老师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三)人不学,不知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接受过教育。教育的内容首要的是明白人伦大道:即明了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代话来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让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么身份、处于什么关系时,应该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人事关系明白之后,再进一步,教给孩子与环境相处的道理:即与动物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受教之后,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由此可见,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7(四)教学慎于开始古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凡事能谨慎于开始,就能免于日后的忧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导、善行易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先入为主的原则,把最好的经典在此时,教导他诵读、进而熟读、牢记不忘。如果不予经典教育,孩子一样会起妄想、妄念,易受环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网络、不良的电视节目,染其心智更加严重。若空过这段黄金时光,待其长大,就很难接受这种经典教育了。儿童的经典教育就是扎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根基不稳,就难以有光明的人生。(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是实施教育最大的学习场所;社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世界的现况来看,当前的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导向很少。其污染的危害往往为人所忽略。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凡有影响力者,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否则,社会风气、道德公义只有日益沦丧而已!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譬如,佛陀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8己,不被染着。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爱与和平。而这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需,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教育。以上四种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在人生过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精神的升华、德行的提升就要靠宗教教育来熏陶。所以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知,明白这四种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教育都是人生的关键。身为一个教师,对于这四种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体悟,就能做好这份神圣的教育伟业。二、教师应有的角色(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儿童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已普遍获得大众的共鸣。能担起经典导读者众,但能身体力行、德行涵养皆备的老师就不多了。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几乎失去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进一步落实学习。故,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真诚地效法学习。《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又如何能化9己育人呢?教师素为人伦典范、世间人的榜样,从事教育的人应以此自勉。(二)教学相长《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越是深入地学习,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是不足,越能激发自己向学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项问题,就不得不更深入地体悟经典的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那么在教学的领域中,才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出学生积极向学的精神。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更为茁壮进步。(三)心理建设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神圣的,需要用真诚的爱与平等无私的奉献,因材施教,才能灌溉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在现实环境中,碍于教育政策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已为人所忽略。环视大环境中的教育,它究竟为人类带来什么?经由内心彻底省思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建立对教育的认知。三、怎样落实「童蒙养正」教育10「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一)养其正心、正德、正见、正行(四正)1.培养纯善的心首先,老师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纯洁。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孩子纯善的心。善心是无远弗届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为与作用)也是无有穷尽的。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为人的根本。2.教育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态度(1)对人:明白五伦的关系,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导互助合群的理念、培养宽厚待人的心性;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的道理。(2)对事:强调「事虽小,勿擅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错」的做事方法;注重礼仪、讲求信用,建立威仪与守信的观念;教育「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养「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态度;教导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培养好学的精神。(3)对物:灌输日常生活必须「节用爱物」,还要晓喻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例如:长养慈爱心,爱护小动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对物品也要有恭敬爱惜之心,这样才能用得久远,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3.自我行为的约束容止安详,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现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养成自11大、为所欲为的心理);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是应尽的责任(例如叠被、叠衣、书桌的整理、鞋袜的洗涤、参与家务劳动);要求出言谦敬有礼,晓喻口为祸福之门,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二)老师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务、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家电安全、时间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三)帮助学生立下志向「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孩子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来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在学习的路程上,他们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更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也是老师非常重大的责任。(四)熟练经典读诵教材作为教导儿童读经的老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认为他是小孩,12什么都不懂,就草率应付了事。尤其家长会注意观察老师的文化程度与敬业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实,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义务。同时,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五)教导学生落实经典的教诲1.要求学生必须做到(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书正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在家里也应如此,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2)精神抖擞,读诵要求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声调不可太高精神抖擞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兴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师要掌握课堂的气氛。「凡道字,重且舒」,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自己要做到。平素与孩子对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
本文标题: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讲习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8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