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七章中文名称:土地集约利用英文名称:intensiveland-use定义: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资金、物质、劳动和技术以提高集约度的土地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其内涵扩展包括以下3层含义:1、土地地块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集约化利用。2、土地类型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集约化利用。3、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根据有限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土地经济、生态、适用性)和社会属性(市场供求关系、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对各种土地类型集约高效利用的同时,在区域土地利用合理性结构条件下实现区域土地的最大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益,达到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始于农业社会和农业生产,是相对于土地粗放利用的概念。由大卫·里卡多(David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人们把相对于某一固定面积的土地,投入的其他生产因素比例高的利用方式,成为土地集约利用,反之为粗放利用。对于城市用地而言,市中心区域建设高层建筑,商业聚集,表明人们对该地区单位面积用地投入较多的劳力和资本,体现土地集约利用,但在城市边缘区域城乡结合处,人口稀少、建筑密度低、商业稀疏,表明土地粗放利用。土地集约水平常用资本密度、人口密度、土地密度、土地产出率等项指标加以衡量。土地集约利用集约度的计算公式f=b/af——土地利用集约度b——资本投入量a——土地投入量确定每块土地的集约度,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土地本身的生产力,而土地生产力取决于其本身质量、所处区位和交通条件等。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第二节土地集约利用分析土地利用系统的运行有赖于土地及其与其他生产因素的相互配合。对于土地利用系统集约度可以从投入层面和产出层面加以分析。可以应用土地集约指数和土地利用节约指数来反映和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和节约利用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土地产出率基准产出评价标准:土地集约利用指数=50,为粗放利用;50=土地集约利用指数=70,为比较集约利用;75=土地集约利用指数=100,为比较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指数100,为集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指数=土地占用率/基准占用率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省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在城镇土地利用方面,外延扩张、用地粗放、效益低下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为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换届土地供需矛盾,必须改变城镇土地粗放、低效率利用的局面。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旨在通过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调查、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挖掘存量土地利用潜力,为制定城市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可以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土地管理部门对城市土地市场管理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作用,改变城市建设利用的现状,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借鉴的模式,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对现状进行集约利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制约集约利用的因素,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把集约利用土地作为一条指导原则,使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协调统一。得出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大小及其分布,但是如何把土地潜力挖掘出来,就需要城市土地整理。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的区域进行城市土地整理,显化没有充分利用的土地潜力,这样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整体水平,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第三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程序程序步骤1.明确评价目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旨在通过基础调查、分析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推动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审核、动态监控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2.选择评价指标(1)评价的目的性(2)评价的全面性(3)评价的可行性(4)评价的稳定性(5)评价的协调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对象为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依法公告界线范围内的开发区全部土地。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参照本规程有关规定,开展针对特定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3.评价指标无量纲化n——专家总数。4.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1)特菲尔法(2)性对比较法通过对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进行多轮专家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1Ewnijjin(1)式中:wi——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权重;Eij——专家j对于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打分;通过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两两比较、赋值,计算权重值。实施要求:a)比较结果要符合A指标大于B指标,B指标大于C指标,A指标也大于C指标的关系;b)指标的赋值应在0~1之间,且两两比较的指标赋值之和等于1。5.综合评价的指数测算6.评价成果整理与分析第四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由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潜力5项因素23项因子组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综合反映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特征,借助城市经济、土地经济、环境经济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为支撑,所拟定的一套便于分析和统计的因素因子体系。指标体系的含义决定体系的范围与综合性,进一步决定评价结果所强调城市土地利用效应的侧重点及其准确程度。因此,我们在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有必要根据具体的评价对象,因地制宜地设计一套与评价对象相符的综合指数多目标评价体系。二、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由投入强度、利用强度、产出效率和持续状况四项因素16项因子组成。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即设计一套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衡量和分析,探索不同背景条件下集约用地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进而对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落实科学土地资源观,提倡实行科学的耕地利用方式;二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的适宜度;三是通过集约用地评价,使人们更为深入地把握集约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在时间上的演替规律,进一步了解集约用地影响因素产生作用的机制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发挥作用,推动集约用地研究工作的开展;四是促进耕地在区域发展中形成合理的集约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构筑及指标选取原则:1.科学性、前瞻性与操作性兼顾原则2.资源环境适宜性原则3.系统性与层序性结合原则首先以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作为评价目标(目标层),然后从耕地集约利用的不同层面为基础设立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可持续状况四个准则(准则层)。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筛选隶属于不同准则的评价指标(指标层),最后形成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由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效益、土地管理绩效3项因素16项因子组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节约用地,节约用地是集约利用的前提,也是集约利用的目的;其次是集约用地,要求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在土地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实现可用空间的最大化;再次是合理配置用地项目,在区域内部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实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性密集配置。当前,各类开发区已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发挥着显著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在生产要素集聚的开发区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应以实现可用空间最大化为前提,通过筛选,安置更多的项目,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社会和生态效益不低于合理值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开发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包括绝对集约和相对集约。绝对集约是指在以最优开发区的集约度为衡量标准而应达到的集约水平,相对集约是指开发区在特定时期,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实现符合自身综合条件的集约水平,侧重阶段性和区域性。某些开发区虽达不到绝对集约水平,但相对其所具有的综合条件,集约水平也可以较高。相对集约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首要目标,而绝对集约则是更高层次目标。目前,由于外部环境的差异,不同区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存在整体性差异。同时,在区域内部,不同级别和类型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必然会经历一个先达到区域内相对集约水平,再达到绝对集约水平的过程。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0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