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土壤学复习题纲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①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重要基地②农业生产力与土地利用管理密切相关(2)土壤是地球表层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圈与大气圈。。。土壤空气水圈。。。。土壤溶液岩石圈。。。土壤矿物生物圈。。。土壤生物人类智慧圈。土壤肥力(3)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土壤是珍惜的自然资源①再生速度缓慢②数量有限,质量可变和空间固定③退化破坏严重2.土壤的概念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次,是土地的一部分3.土壤退化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4.土壤污染由于人类行为造成土壤污染物超过其自身净化能力,导致肥力下降的现象。5.三图一书xx县土壤类型分布图xx县土壤利用现状图xx县土壤养分分布图xx县土壤6.土壤学概念研究土壤及其土壤肥力的形成、发生,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肥力特点,理化性质和改良利用的一门学科7.土壤学的学科任务(1)提高土地肥力,以获取高额农业产量①保持现有高产土壤的生产力,合理用地,用养结合,维持地力②改良中低产田(2)防止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3)合理开垦新耕地8.土壤学研究方法(1)调查法①研究区域地形、水分、气候、地质特征对程土的影响②目前遥感技术、数字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土壤信息技术、土壤数据库、精准农业中(2)实验法(田间试验、盆栽实验、化学分析)注重土壤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物质相界间的性质、结合方式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主要运用现代化仪器去研究。9.土壤学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1)土壤是发展植物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2)土壤是发展动物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3)我国土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良①地形地貌构成比例不良②我国土地的利用类型比例失调③我国现有耕地中,坡地多,平坝地少,瘦地多,肥沃地少,望天地多,灌溉地少(4)土地的非生产性损耗严重①乱占滥用耕地②土壤退化③土壤污染第二章土壤行成过程1.土壤形成的三个阶段地表岩石(风化作用)土壤母质(成土作用)自然土壤(人类的耕种熟化作用)农业土壤2.岩石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地标裸露的巨大坚硬岩石,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分解和破坏的过程。(2)物理风化岩石在物理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破碎分解过程①温度作用:层状剥落,球状分化岩石颗粒颜色不一、吸热不一、体积膨胀不一导致岩石碎裂②水的作用:冰的破坏作用、流水的磨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③风的作用(3)化学风化岩石在水、CO2、O2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破坏,并且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形成新物质的过程。①水的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氧化作用④水解作用,是整个风化作用中最重要的方式,只有水解作用可以将岩石矿物彻底破坏(3)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岩石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包括生物机械破坏和生物化学分解作用(4)三中风化作用的关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风化作用一般是同事同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风化过程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岩石本身性质和环境条件。2.土壤母质(1)概念岩石在阳光空气水等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破碎和化学分解,所形成的疏松的,但不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矿物质颗粒堆积物。特点①岩石:整体状,大块状,紧密致密无通透性,养分呈冻结状态②土壤母质:小块颗粒状,疏松多孔有通透性,释放少量养分(2)类型①残积物②运积物:水流水: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水:湖积物海水:海积物风:沙丘、黄土冰川:冰碛物、冰水沉积物3.自然土壤概念土壤母质在野生生物的作用下,形成了具有自动供肥功能和自动调节水肥气热的功能,具有完善的土壤肥力,而无人类投资的土壤。4.自然土壤与成土母质对比①自然土壤矿质胶体丰富,通透性强,养分多,含有氮素和腐殖质,能生长植物②成土母质矿质胶体少,通透性弱,养分少,不含氮素和腐殖质,不能生长植物。5.成土因素及影响方式①气候(1)温度,决定土壤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强度,决定植被类型(2)湿度,加强或减弱温度对风化作用的影响,绝顶纸杯类型②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有成土作用,越强烈,土壤肥力越高③母质,土壤在母质上形成,母质的性质可遗留给土壤母质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通气透水性和保水保肥性母质化学成分不同,影响土壤养分含量不同,化学性质不同④地形,引起土壤母质的再分配引起水肥气热的再分配⑤时间,成土时间长短是对上述四个因素深度的度量6.成土过程不同成土因素的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特定的土壤形成过程①土壤腐殖质积累过程②土壤盐化与拖延化过程③土壤钙化与脱钙化过程④土壤沼泽化过程⑤土壤淋溶过程⑥土壤粘化过程⑦土壤脱硅富铝化过程⑨土壤灰化过程7.农业土壤经过人类投资、定向干预以及人为种植农林果茶的过程的自然土壤8.农业土壤与自然土壤的区别①成土因素,农业土壤: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自然土壤:自然因素②成土动力农业土壤:自然动力与人的活动矛盾统一自然土壤:两大循环系统的矛盾统一,养分的地质大循环,养分的生物小循环③成图特征农业土壤:作物种类繁多,更新快,有机质积累少,变化大自然土壤:植被种类单纯,更新慢,有机质积累多,变化小④成土方向农业土壤:受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支配,成土速度快,且力图向有利方向发展。自然土壤:受自然因素支配,成土速度慢,可向有利和不利两个方向发展第三章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1.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满足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营养条件:矿质养料,有机养料,水分环境条件:水,热,气,土壤对植物的机械支持力2.土壤的组成特点①固液气三相体系,以固相为主,固相中以矿物质为主②各组成成分不是不变的,而是互为消长的。3.土壤矿物质按成因不同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1)原生矿物起源于岩浆,存在于岩浆岩中,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只改变形状和大小,而以原来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类矿物质构成土壤骨架,储藏植物索需除c,n外的一切养分(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遭到强烈破坏,破坏后聚合而产生的一类新矿物质参与土壤骨架的构成,想成土壤矿质胶体,影响土壤的痛惜透水性,保水保肥性。4.土壤质地的概念依据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含量的重量百分数来划分的土壤类型。5.土壤质地的分类6.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土壤质地通过影响土壤通气透水性和保水保肥性,影响土壤养分的含量。水肥气热,耕种性,宜种性,改良措施砂土黏土壤土7.土壤生物分区微生物区系,微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植物区系8.土壤微生物的作用①在土壤形成中起重要作用②固N作用③影响N素的转化(氨化,硝化,反硝化)④在养分生物小循环中有重要作用⑤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⑥微生物在分解动物残体时,会产生很多维生素、氨基酸、植物激素,可丰富植物营养,刺激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虫病害的能力。⑦不利土壤中含有很多是人或动物感病的病原土壤中一些微生物可以作用于硝酸盐或硫酸盐,使之还原并产生有害气体挥发到空气中,亦可毒害植物根系。9.蚯蚓对土壤的主要作用①改良土壤结构,蚯蚓排泄物就是一种团粒结构,可使土壤疏松多孔,提高土壤通气透水的能力②加厚耕作层,蚯蚓有翻动搅拌土层的作用,使耕作层变厚③活化土壤养分,养分经蚯蚓肠道改造后,有效性大为提高。10.土壤有机质来源植物残体:茎叶凋落物和残留根系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土壤中动物和微生物的残体11.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①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②土壤温度③土壤ph值④有机残体的组成与物理状态12.有机质的农业调节方法①增加土壤有机质a种植绿肥作物b增施有机肥c秸秆还田②调节有机质分解速率a调节土壤水气状况,控制有机质转化方向b合理的轮间套作c调节残体碳氮比和土壤ph值第四章土壤固相部分的基本性质1.土壤吸收性的概念土壤具有吸收保持各种离子分子和粗悬浮体的能力根据吸收性产生机制不同,将其分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离子代换5种2.土壤酸碱性概念土壤水分中H+,OH-的构成情况,当氢离子比氢氧根例子多的时候,成酸性3.土壤酸碱性的产生根源(1)生物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残体的作用草本植物富集演技的作用森林植被残体分解的作用(2)气候作用①高温多雨,盐基淋失,Al3+富积,水解产生H+,形成酸性和强酸性土壤②干旱少雨,释放的盐基不宜淋失而富集于土壤中,胶体为盐基所饱和,水解时形成碱性土(3)母质的作用①母质含盐基少,形成酸性土②母质含盐基丰富,形成中性--碱性土③母质含CaCO3丰富,形成中性--弱碱性土④母质含Na2CO3丰富,形成碱性--强碱性土(4)施肥的作用①长期施用酸性肥料,使土壤变酸②长期使用碱性肥料,使土壤变碱(5)灌溉水的作①灌溉水来自酸性地区,水质PH低,长期灌溉,土壤变酸②灌溉水来自碱性地区,水质ph高,长期灌溉,土壤变碱4.(1)土壤比重定义: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重与同体积的水中之比,水的比重为1比重瓶法(2)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包括空隙)的烘干重环刀法5.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①土壤质地:沙土>壤土>黏土②松紧度:紧实少孔>疏松多孔③土粒团聚:团聚作用高>团聚作用低④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质含量高6.土壤结构对肥力的影响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孔隙性,进而影响水肥气热的运转共同点:土粒间小孔隙,土团间大孔隙(1)有结构土①孔隙性,小空隙主要是毛管孔隙,大小孔隙相互贯彻协调②下雨或灌水时:水分沿大孔隙渗入土壤中,然后向团粒结构内部运动,水分接纳充分,损失小,土壤冲刷小③气候干旱时:表土水分蒸发,体积收缩,可切断与土体下部相连的毛细管,阻止下部水分上升补充蒸发,水分损失少,土壤抗旱能力强④保肥供肥方面:团里内部常为水分占有,有机质行腐化而积累,团粒之间,常为空气占有,有机质行矿化而释放,既有保肥也有供肥,保肥供肥相协调⑤是否利于农业耕作:团粒结构土质疏松多孔,利于植物根系生长,利于农业操作(2)无结构土①孔隙性:小孔隙主要是无效孔隙,大小孔隙相互贯通不足②下雨或灌水时:由于大孔隙少,水分进入慢,常沿土表流失,水分损失大,土壤冲刷大,水土流失严重③气候干旱时表土失水,体积也收缩,但小孔隙过多,不容易完全切断,下部土壤水分可源源上升补充蒸发,水分损失大,土壤抗旱力弱④保肥供肥能力土壤较干时有机质矿化释放,但因缺水,植物不能吸收养分,当水分含量高时,植物能够吸收养分,有机质腐化而积累,释放养分少,故保肥供肥关系不协调⑤农业操作土体紧实不利于根系生长,也不利于农业操作7.土壤耕性(1)概念泛指耕作中土壤表现出的各种性质和耕作后的状况(2)表现耕作阻力要小,耕作质量要好,宜耕期要长8.少耕和免耕的优缺点优点①避免土壤压板,节省劳力和燃烧能源②增加土壤覆盖,防止土壤冲刷,减少因翻种而丧失的土壤水分③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缺点①随免耕年限的增加,土粒结持紧密,通气空隙不足,积累还原物质,根系生长不良②病虫害严重,其消除需要特殊药剂。第五章土壤水肥气热及其相互关系1.土壤吸热性概念土壤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能力,吸热取决于吸收和反射两个因素,对太阳辐射能反射力弱的土壤,吸热性就强,反之,吸热性弱(2)土壤吸热性的影响因素①土体颜色:颜色越深,吸热性越强②土壤含水量:含水量越高,吸热性越强③土表状况:粗糙地表反射光弱,吸热性强平坦地表反射光强,吸热性弱地面垄作吸热多于平作山坡南面吸热多于背面④覆盖物幼稚背负改的土壤吸热少于无植被覆盖的土壤2.土壤温度的调节(1)目的①提高土温,控制土温在合理范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②针对生产目标,在早春晚秋时,防止霜冻,要提高土温(2)措施①适时翻耕改变土壤松紧度和水气比例,降低热容量和导热率,提高土温②合理灌排灌水,降低土温;排水,提高土温早春,排水晒田,日排夜灌炎夏,日灌夜排③合理施肥冷性土施热性肥,含水少的有机肥热性土施冷性肥,含水多的有机肥④地表覆盖,地膜覆盖,土壤遮荫,喷施增温保墒剂等3.土壤水分概念和来源土体中含有的各种水分大气降水,人工灌溉水,地下水4.土壤水分类型(1)固态水(2)气态水(3)液态水①束缚水:吸湿水,膜状水②自由水毛管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毛管水达到最高含量时,叫做土壤色田间持
本文标题:土壤学复习题纲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0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