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在品德专题探究中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在品德专题探究中引领学生自主发展潍坊市奎文区潍州路小学王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的课程标准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实际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因为缺少操作性强、适合本地、适合本学科的新课程教学法,许多教师正处在用传统教法,教新教材的无奈境地。近年来,我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尝试进行了“课内外结合、专题探究”的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将老师的教学方法蕴藏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引导学生在专题探究中实现道德自主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课内外结合,拓展教学空间学生的生活是活的、动态的教学资源,要拓展教学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小组合作,开展课外探究。将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课堂教学课内外结合上,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探索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教学实践。如《站在泰山顶峰》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壮美景观和文化内涵,感受中国古老的历史文明。我利用预习课,指导学生根据研究兴趣分组合作。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各小组分别搜集相关图片、泰山的文字资料、名人佳作等,增加了对泰山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研究泰山文化: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帝王封禅、古文化遗存。各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开展专题研究,课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课后让学生尝试撰写课题报告,主动参与教学过程。2、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专题性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学问。展示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方面的成果。平时,我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专题性实践活动,如开展“潍坊特色小吃”探究活动、教师节时进行“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采访活动、暑假组织“卖报实践”体验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教师能很好地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们也品尝到了动手动脑、探究成功的愉悦,逐步形成了合作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科学习、社会生活都有了强烈的关注意识。二、以学案引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学案引领,资料汇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我在展示课上,汇报展示搜集的资料。一开始,学生对搜集来的资料缺乏理性认识,对所有材料不加整理,全盘使用。我发现这个问题后,对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对搜集的资料要有重点、有选择的进行运用。并针对学科特点设计了《小组专题研究学案》,小组以此作为模式开展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究、整合资料的基础上合作完成学案。2、学生主体,交流汇报通过展示课,各研究小组在班内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组与组间互相补充,互相质疑,教师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又不断补充新内容,有一定的社会信息量,使学生总有新鲜感;对需要深化认知的地方加以总结提升。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整体。3、面向全体,形式多样教学中还要考虑不同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在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细微的差别或暂时较大的差异,因而要达到全员积极参与,还要注意鼓励引导。从参与形式上说,在强调个人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可有交耳议论、小组讨论、当众发言、台前表演等不同层面,学生虽有胆量、水平、演技的不同,但总有一种可接受可参与。这样,学生通过课前的学案引领、专题研究,课堂的展示交流,使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在探究、合作中求得主体性的不断发展。例:《小组专题研究学案》品德与社会小组专题研究学案组别及成员研究主题重点摘要相关资料互动问题研究结论小组感言星级评价三、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1、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更要尊重他们各自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浪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更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因为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也胜于缄默与懒惰。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感受,不强求“同一”,确保不堵塞学生的创新思路,时时刻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自觉思维、独立创新的环境。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使用一些简短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分析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建议很独特”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这些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2、要加强师生互动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在这里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间互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这种分组的讨论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它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从而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敢于创新。⑴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给予充分恰当的鼓励、肯定。⑵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⑶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四、取得的主要成效1、研究促进了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构建了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自主互助学习型”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事先可以预设的,更多呈现的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状态。教室座位也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插秧式座位,采用“扇面式”、“圆弧式”、“马蹄式”、“自由结组式”等多种形式,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提供适宜的条件和空间。2、促进了学生社会性发展。立足课堂并不局限于课堂,以“实践体验”和“专题研究”的形式将教学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及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和深刻,精神得到不断的升华,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中,提升学生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让孩子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最终促进了社会性发展。3、促进了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变单纯的考试成绩评价为学习活动过程积分评价;变对学生个人评价为小组捆绑式评价。调查、归纳、整理、观察、实践、体验让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4、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多了;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了;同学之间不再“等级森严”了,能合作探究平等相处了,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课堂充满生机,更加精彩。实践证明,品德教育源于生活,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给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专题探究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发展。
本文标题:在品德专题探究中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1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