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精要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世界地理1第一章1、全球海陆分布情况。答:大洲大洋的分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大洲大洋的界线: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洲面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洲900地球表面广阔连续的水域称为海洋,它包括洋、海和海峡。(二)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全球海陆分布很不均匀,存在以下特点: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续相连;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2、大陆和洋底的主要特征。答:(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3、洋脊贯通四大洋(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1)板块的划分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岩石圈板块驮覆在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作大规模水平运动,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板块边界类型:(1)离散型板块边界(2)汇聚型板块边界(3)平错型板块边界6、厄尔尼诺、拉尼娜、南方涛动现象。答:(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危害所谓厄尔尼诺(ElNino),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它的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它的出现无确定的周期,一般为2~7年。拉尼娜现象(LaNina),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第二章1、什么叫自然带/自然地带?答: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2、主要自然带的分布?答:2)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上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为局部分布。特征:由禾本科高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地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独株乔木,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季相非常明显。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7)温带草原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特征: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10)苔原带分布: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特征: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森林苔原带。第三章1、海洋的分类?答:(一)海洋的划分及其特征海洋是指地球表面广阔而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大洋——远离大陆、深邃而广袤的水域;海——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域。海的形态据其海陆相关位置,可进一步划分为:边缘海:一边以大陆为界,一边以岛屿、半岛为界与大洋分开。内陆海:深入大陆内部的海,海洋状况受大陆影响。陆间海:界于大陆之间,有海峡与外海或大洋相连。第六章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世界地理21、西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问题: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塞浦路斯问题、库尔德人问题、阿富汗问题1)进口替代工业化所谓进口替代工业化,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进口替代一般经历消费品国产化→中间产品国产化(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本品国产化(生产设备)的依次递进过程,这往往需要很长的发展过程。局限性:首先除少数大国外,各国国内市场普遍狭小,工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其次,即便进口替代取得成效,那也只是消费品的国产化,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对外依赖反而更加深;从而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的收支结构。2)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措施:政府采用了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和出口信用、设立出口促进机构、建设出口加工区等诸多政策支持措施,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背景: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体系下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交通通讯等克服空间距离的技术大发展,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寻求低成本生产基地等。3)新一轮混合型战略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表现出“混合型”战略特点。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再度工业化”过程也表现出两种战略并存的特点,如其劳动密集型纺织工业和率先完成进口替代的家用电器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工业倾向于出口导向,而资本密集的钢铁、石油化工等基础材料工业和汽车等工业则处于进口替代阶段。4、印度工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答:独立以来,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工业1)机械工业2)纺织工业3化学工业4)能源工业5)钢铁工业(二)农业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1999年有耕地面积16175×104km2,占亚洲耕地总面积的32.7%,居亚洲各国之首;人均占有耕地0.16hm2,约为中国的2倍。且水、热、土条件匹配较好,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为其成为农业大国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印度农业生产的总规模仅次于中、美两国,居世界第三位。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1)发展模式。2)部门结构3)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印度的农业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可分为四大农业区;一是东北部稻谷、黄麻、茶叶区。二是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三是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四是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三)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能源短缺。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3)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6、日本的经济地域格局。答:(一)经济发展的因素日本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如此迅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历史上一大奇迹,曾引起世界经济界和史学界普遍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国际环境1、和平2、GATT、WTO、IMF体系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3、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国内条件自然条件1、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2、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3、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经济要素1、人口与劳动力: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2、资本: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3、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4、市场:自由、竞争性市场5、产业组织: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6、政府:引导,保护,公共投资社会、制度1、战后改革:·缩小军费开支·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进行农地改革,推行劳动民主化)2、社会因素:·中流意识·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第七章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世界地理32、英国能源资源的优势。英国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工业是英国最古老的工业部门之一;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北海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核电是英国又一个发展较快的能源工业。4、法国农业在欧洲突出的地位。答:法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是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国,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国。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法国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1)劳动生产率高。2)农业结构合理。3)专业化水平高。德国6、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答: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之一。主体部分位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面积4970km2,占全国面积的1.3%,人口达750万,占全国人口的9.1%,人口密度高达1500多人每平方千米。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2700/km2,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成为德国最重要工业区是同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①煤炭资源丰富。②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一般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均具有周期性,其成长过程可分为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鲁尔区正是经历了兴——衰——兴的周期过程。鲁尔区经济衰退,诚然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归根到底是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造成的。在单一性经济结构中,当基础工业不能适应发展的新形势,或者主要工业部门的决定性产品失去原有的优势地位时,就会爆发所谓的“结构危机”。为了改变这种日益衰退状况,德国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的措施:①制定规划,统一整治。②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③调整工业布局。④拓展和完善交通网。⑤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⑥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第八章1、非洲主要地理环境和特征非洲全称阿非利加州。答:(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位置:亚欧大陆西南面,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范围:南起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北抵本.塞卡角(吉兰角)(9°50′E、37°21′N),南北全长为8100km;东自哈丰角(51°24′E、10°27′N),西至佛得角(17°33′W、14°45′N),东西全长7500km。面积:约3021×104km2(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1)古老的高原大陆非洲平均海拔达750m。海拔200~2000m的台地和高原占全洲面积的86.6%,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和低地只占9.7%,台地和高原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各洲,因此有“高原大陆”之称。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穿过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全长7000km,约等于赤道的六分之一,被称为“地球表面最大的伤疤”。裂谷带两岸悬崖壁立,并有许多火山分布。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死火山),海拔5895米。2)干燥的热带大陆3)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非洲的河网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也具有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是河流的辐散中心或辐聚中心。非洲河流主要分属于尼罗河、刚果(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四大水系。在东非裂谷带的底部有许多狭长深邃的湖泊,坦噶尼喀湖是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泊。另一类湖泊是凹陷湖,东非高原西部有著名的维多利亚湖,它是盆地凹陷而成,为非洲最大的湖泊。4)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非洲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是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分布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体一致,即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分布。根据分布特征,非洲主要有以下4种景观类型:热带雨林-砖红壤类型区、热带草原—红壤、红褐土类型区、热带荒漠—荒漠土类型区、亚热带森林-褐色土类型区5)丰富的自然资源非洲地形相对平缓,高寒山区很少,95%的面积属热带和亚热带,土地和热
本文标题:地理科学专业世界地理复习资料精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5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