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发掘创新因素开发创新潜能
发掘创新因素开发创新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该相信,我们所教的学生人人都有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存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章志光教授也这样说: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潜能,关键是教师要为他们内在潜能的开发创造条件。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一、在新知导入中,激发创新。“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喜欢问为什么,如:青蛙为什么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里?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来,看看里面的究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的感知的背景材料及其有限,因此,教师应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能动的发掘教材潜在的创新因素,营造引入新课的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以趣激欲、以疑激欲、以美激欲、以变激欲等都不失为激发创新欲望的好方法。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教师先问学生:喜欢动画片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接着演示动画片,4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小猫的车轮是方的,小熊的车轮是椭圆的,小狗和小白兔的车轮都是圆的,但小白兔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比赛还没结束时让学生猜猜谁能得第一?为什么?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样通过以趣激欲,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出一个数,教师都能很快的说出能否被3整除。不管学生报什么数,教师都对答如流。经验证后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探求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教师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这样,以疑激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二、在新知探索中,引导创新。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为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新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小学数学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也是一种创新。因而,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动手操作以及合作讨论等行为,引导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展。(一)启发质疑,鼓励提问。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上,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学生质疑本身就是创新。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怎样才会使学生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敢问、善问,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例如上年、月、日这节课,课开始,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老师要让你们先看课本,再自己来说年、月、日有哪些知识?有没有问题?有什么意见?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结果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年已是1999年,为什么书上画的日历还是1993年?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什么是大月,小月和平月?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怎样知道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此时,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争辩、讨论、释疑。就这样在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了知识的再创造。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二)重视操作,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去思考、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而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而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看一看、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首先,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上的角。接着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然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从而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发现角的本质特征。这样充分发挥学生观察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先叫学生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可以摆几个□?剩下几根?再让学生列式:9÷4=2…1,10÷4=2…2,11÷4=2…3,12÷4=3。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从中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当除数是5时,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是6、是7呢?这样学生根据动手操作的感知经验,发现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进而去大胆猜想,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整个推导过程不仅使学生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养成不拘于现成结论,善于变化、勇于创新的好习惯。(三)思维碰撞,诱发创新。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头脑风暴(集体思维法)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是在小组交往中产生,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通过相互交往而成为独立的人。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是引导创新的生动表现。讨论中要创造一种友好、民主的气氛,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看法也允许发表。例如教学一个数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计算:135-99,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算简便,经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两种算法:①135-99=135-100+1②135-99=35+(100-99),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算法的理由。第一种算法是课本中介绍的凑数的方法,为什么要加1,很多学生并不明白,这时,教师又让学生讨论,把99看作100后多减了几?要使结果不变该怎么办?这样适时适当的讨论,很快打破了习惯上的定势。第二种算法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拆数的方法,把135拆成35+100,然后再减,这种思路非常新颖、巧妙,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大加赞赏。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意识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三、在新知运用中,训练创新。新知的运用即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不止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可贵的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调整方向,灵活思考,以期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挖掘提炼创新素材,引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练习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训练:(一)在联想练习中求创新。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相似的问题,或指出与题目接近的方法,变通使用这些知识看能否解决问题。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的过程,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进而产生顿悟的。联想是创造的翅膀,联想能力的强弱与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相互渗透。因而在知识的运用中,应重视让学生学会联想,通过联想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数的整除中任意说一个数,你能说几句话?老师说:1,学生争先恐后回答:1是自然数,1是最小的自然数,1是奇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是任意自然数的约数,1是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等等。通过类似这样的联想训练,既起到梳理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开拓了思维的广度,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为学生的创新打下了思维基础。(二)在开放性练习中求创新。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练习,或条件不充分,或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开放性练习极具挑战性,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而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题多答、一题多思是开放性练习主要的两种类型。一题多答是指一个问题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而有许多个答案。如教学角的认识后可设计:谁能用3根小棒,至少搭出3个角?学生跃跃欲试,通过操作,分别搭出了以下图形:这个操作题中的至少使得原题得以进一步开放,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乐趣,更能使学生在操作中体现丰富的创造个性和多样的审美观点。一问多思是指一个问题虽然答案唯一,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的。如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学生做简算题197+98。他们想出6种解法:①197+98=197+100-2②197+98=200+98-3③197+98=190+90+7+8④197+98=200+100-3-2⑤197+98=190+98+7⑥197+98=200+100-(3+2)经过大家讨论,选择了两种最简便的方法。这样,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训练创新的目的。通过开放性习题的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学生思维定势,给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创新空间。它使学生由消极的地等待发展为主动地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大胆尝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合理、新颖、独特的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在实践性练习中求创新。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这也是一种创新。例如一年级学过100以内的加法后,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一年级六个班的同学准备乘车去春游,各班人数分别为一班38、二班40、三班42、四班37、五班40、六班43。每辆大客车最多能坐80人,一共要配几辆大客车?怎样安排各班坐车最合适?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他们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搭配、探讨后,纷纷获得成功。这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刚进校不久的小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问题的成功解决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考能力。最后,在考核评价中,应根据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在考核内容上进行改革。建立智、能、情、趣并重的命题
本文标题:发掘创新因素开发创新潜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7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