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变态心理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章节第七章心境障碍学时4班级13应用心理学时间10.27-11.3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什么是心境障碍、类型及病因;2、掌握心境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3、自杀的预防。教学重点与难点抑郁、躁狂、双相障碍、自杀及预防。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作业与思考题一、概述1、定义(CCMD-3):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2、流行病学情况终身患病率为3-5%;世界各国的心境障碍患病率较为接近。悲伤与抑郁症正常人的情绪忧郁是“事出有因”。而抑郁症通常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不足以解释;正常的沮丧和临床上的障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不是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可以有相同的症状,且在情绪上和工作生活中也表现出相似的问题;一般人情绪变化通常是短期性的,人们通过自我调适,重新获得心理平稳。而抑郁症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加重恶化;许多与心境障碍有关的因素,包括过去的抑郁症史、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都可能预示正常的悲伤反应向病理的悲伤反应的发展过渡;心境障碍使人能力丧失,以至于选择自杀似乎要远远好过继续活下去。2二、心境障碍的类型1、抑郁症临床表现①情绪症状:悲伤与自责,满足感丧失,对生活乐趣的麻木,焦虑也很常见。②认知症状:抑郁症病人往往对自己持消极信念,经常以悲观绝望的态度看待未来。③动机症状:抑郁症病人在起床、开展工作甚至在娱乐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他们通常有着矛盾的情绪,而且难以做决定。④躯体症状:郁郁症病人会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睡眠失调等症状。2、躁狂症临床表现①情绪症状:躁狂病人的情绪处于自大的或者非常愉快的状态。②认知症状:躁狂的想法与高涨的情绪是相符的,往往非常宏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③动机症状:躁狂病人的行为处于疯癫的状态。④躯体症状:躁狂病人往往会出现性欲亢进、注意力不集中、不需要睡眠等过分活跃的行为,但在一连串过分活跃的行为之后身体疲乏,变得嗜睡。3、双相障碍DSM-IV-TR①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抑郁症+躁狂)②双相Ⅱ型障碍:以反复发作的重性抑郁和轻躁狂为特征。(抑郁症+轻躁狂)③快速循环型④环形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病人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症症状标准。恶劣心境病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何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同时无躁狂症状。3、其他心境障碍①心境恶劣障碍:一般强度很低,不能达到任何一种类型抑郁症的症状标准,也没有躁狂的症状发生,但持续时间很长,超过两年,并且很少有超过两个月的正常期。②抑郁症亚型包括心境恶劣障碍、月经前期烦恼障碍、产后起病得抑郁症、季节型的抑郁症等。③双相障碍的亚型也包括产后起病得相障碍、季节型的双相障碍等。④其他还包括物质滥用引起的心境障碍。双相障碍的鉴别诊断精神分裂症①两者都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但精分的主要特征是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等怪异表现,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发作是在情感高涨基础上出现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愉快、高涨,有感染力。②精分病程中可出现抑郁症状,而双相障碍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应注意鉴别。双相障碍是以情感障碍表现为主导症状并贯穿于整个病程,情感高涨或低落,伴随思维和行为改变,发作间歇期正常。而精分表现是以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发作间歇期多残留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继发性情感障碍情感障碍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冰毒等)引起。3二者鉴别点如下:继发性情感障碍应有明确的脑器质性疾病史、躯体疾病史,有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的改变,可出现意识、记忆、智能问题;情感症状随原发疾病病情好转而好转,随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加重。单相抑郁单相抑郁治疗后不会发生躁狂发作,而双向障碍是抑郁与躁狂症状都会出现。人格障碍人格是一个人一贯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并没有一个明显的起病时间,而双相障碍有明显的起病时间,病理性情绪需持续一定的时间。三、心境障碍的病因1、生物学因素①基因:收养研究、家族研究和双生子研究都表明,基因在心境障碍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但心境障碍的生物易感性可能并不是针对于某一种障碍,而是反映出了一种针对焦虑或心境障碍的素质倾向。②神经递质系统:5-羟色胺水平很低时,就会处于冲动状态,情绪波动大。③激素系统:多单相抑郁症病人会出现甲状腺的失活;提高睾酮的水平可以缓解男性病人的抑郁症状;女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将导致抑郁;抑郁症病人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每一个水平上都伴有激素的变化。④脑部和抑郁:抑郁症病人的大脑可能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其大脑前额皮层的面积显著减少。2、心理社会因素①生活事件素质——压力模型:有无重大精神创伤生活事件。时间发生的背景以及对个体的意义。要注意病态心境会对过去事件的歪曲记忆。②认知理论贝克的三元认知学说:包括对自我、当前体验以及将来的消极想法。系统的错误逻辑是抑郁发作的第二过程,这些错误分别是:臆断的推理、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化、个性化、夸大或缩小事实。习得无助的归因风格:抑郁症是由于对未来的无助的预期产生的,且具有永久性和弥散性。抑郁症患者会预期有无法阻止的不幸事件发生,这种信念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并会暗中破坏个体的所有行为。归因上有三个维度影响着个体在何时以及何种场合会形成这种无助的缺陷认知。内源性与外源性稳定性与不稳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习得性无助提供了一种悲观的归因模式:失败:内源的,稳定的,普遍的成功:外源的,不稳定的,特殊的3、社会文化因素:婚姻关系、不理想的婚姻关系与抑郁婚姻关系抑郁4、性别因素。性别失衡:女性患者居多;社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期望;婚姻关系的破裂女性意味着更多4的伤害;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沉思她们的处境,并为自己的抑郁状况感到自责。女性是弱势群体。5、社会支持。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接触的次数和频率等也会影响他是否会患抑郁6、综合模型:心境障碍的发生并不是某种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特定的心理社会情境与特定的遗传易感性和人格特点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四、心境障碍的治疗1、生物学方法①药物治疗:三环抗抑郁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②电痉挛疗法(电休克疗法)2、心理治疗①认知疗法:贝克认知疗法(觉察自动思维、测试自动思维的现实性、再归因训练和改变导致抑郁的生活态度),习得无助治疗:导致习得无助和抑郁症的原因是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将来事件的发生不会产生影响。乐观的归因方式②人际关系疗法:人际关系理论注意研究四方面的问题:悲伤、斗争、角色转换和社交障碍。悲伤→异常的悲伤反应斗争→发现问题所在,教会患者沟通、谈判和果断的技术角色转换→重新评估失去的角色,发展新的角色社交障碍→发现问题交往模式,克服社交缺陷优点:防止复发,省时省钱,无副作用。③综合疗法:有研究已经证实:心理社会疗法与药物疗法的结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是有效的,药物疗法的效用比心理社会疗法更快,而心理社会疗法可以提高病人的长期社会功能(尤其是运用人际关系疗法的个案),并防止病人复发(尤其是认知疗法)。④防止复发:抑郁症具有很高的复发率。一定要进行维持性治疗。简短的心理社会治5疗和持续的药物治疗也许对于预防复发是有效的。五、自杀(一)自杀的定义心理学的角度:自杀是有意识的自我毁灭行动,對处于多方面困境中采取自杀行动的人认为,自杀是从困境中解脱的最好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自杀(suicide)定义为:一个人有意识的企图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二)自杀的分类WHO:根据自杀的不同结果:自杀意念自杀企图(未遂)完成自杀临床研究中通常会把这三种表现形式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自杀意念或者自杀意向,另一端是自杀企图和完成自杀行为。2007年全球自杀率分布(每十万):每30秒就有一人自杀(三)中国自杀现狀特征:1、性別方面女性自杀率男性自杀率(中国1999年自杀率(每十万)中国,部分城乡*)比男性高25%。女性自杀原因:经济状况;生活压力;婚恋失败;疾病;妊娠;婆媳关系紧张2、年龄方面15-24岁:恋爱婚姻矛盾、学业成绩不理想55岁或以上:疾病煎熬、人际关系疏离、退休后失落3、地区方面农村自杀率城市:是城市的3-4倍;全国约90%的自杀发生在农村。农村自杀率较高:经济发展缓慢、医疗服务落后(尤其是精神卫生方面)、文化水平较低、农药管理存在问题,容易犾得致死性农药、婚姻家庭质量、社会地位农村女性自杀率较高:涉入人际关系纠纷较多、法制缺少对女性的维护、传统观念制约妇女心理、重男轻女、农村女性文化低地区分布差异:由于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卫生医疗条件不同,以及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存在差异,中国不同地区自杀率有较大差异。4、文化方面強烈反对基督教:只有上帝才有生杀大权是犯罪伊斯兰教:真主才有生杀大权不谴责自杀日本:武士道、服从性压抑中国:儒家渲染忠君爱国的表現屈原5、自杀的心理学研究1)精神分析论—弗洛依德自杀—人类的攻击性向内转向自己失败:过度发展的超我、长期的心理冲突、某一性心理发展阶段的退化或固结能量:死亡Vs性爱2)社会学习理论自杀起源于习惯、习得的关联,以及对于类似更为合适和适应行为的强化模仿与自杀3)认知理论对抑郁概念的强化,以及抑郁—绝望—自杀的关系6压力、痛苦、心烦意乱—EdwinSheidman的自杀立方体模型6.自杀的理论研究——其他学科社会学:从宏观上解释自杀率的发生和自杀趋势变化的原因精神医学:自杀行为=精神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生物学理论自杀与遗传:遗传可能导致自杀药物对抑郁和自杀者的影响个人因素内在素质:认知方式缺陷人格特点:冲动性人格自杀的动机:法国的社会学家EmileDurkheim:社会道德沦丧的自杀,自我中心的自杀和利他主义的自杀现代的思想家认为自杀有两种基本的动机:终止(surcease):自杀者无法忍受情感上的悲痛,而且也看不到另外一些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通过死亡,他们得到了问题的了结。操纵(manipulation):另外一种自杀的动机是想要通过自杀行为来操纵别人。(四)预防与干预如果患者的自杀意图和观念非常明显,那么危机干预、密切观察以及住院治疗就是必要的。如果不是的话,治疗则应该趋于长期化,应该开始抗抑郁剂的药物疗法和/或心理治疗,然后需要仔细地了解导致抑郁的各种因素。社区服务介入自杀预防可结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一道开展,做到及时识别。开展自杀的科普教育工作,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危机干预在最初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时,治疗师就要了解患者的自杀倾向和意图,如果自杀评估为危险的话,就可以采取危机干预措施,如家访、住院治疗、药物治疗或门诊治疗等等①预防-生命线及危机干预。②对于自杀危险的评估---4P模式(4Pmodel)。③干预中的交流技术:积极倾听、共情、真诚;建立良好关系;获得承诺。5、治疗:药物(控制抑郁)及心理治疗。干预中的交流技术积极倾听——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表达自己的感受共情真诚热线:保持交谈,建立信任;评估自杀的危险性、可能性;问题解决式探索;得到承诺自杀评估的4P模式:Pain—痛苦Plan—计划PreviousHistory—既往史Pluses—附加情况
本文标题:变态心理学第七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9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