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名词解释:1.鳃沟: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称为鳃沟。2.咽囊: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状,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为咽囊。3.唇裂:多见于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发生在唇的侧方,单、双均可发生,单侧者较多。4.腭裂:是口腔较常见的畸形,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能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第二章牙的发育名词解释:1.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成为缩余釉上皮。2.釉小皮:牙冠形成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薄膜,成为釉小皮。(釉小皮是成釉器的结局)3.球间牙本质:牙本质的矿化形态是球形矿化,形成钙质小球。球形矿化遗留的未矿化的基质称为球间牙本质。4.上皮根鞘:当牙冠发育完成时,牙根开始发育。内釉和外釉上皮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增生的双层上皮称为上皮根鞘。5.上皮剩余:剩余的上皮细胞进一步离开牙根表面,并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内,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和上皮团块,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这是上皮剩余,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1.牙的发育是一连续的过程,包括牙胚的发生,组织形成和萌出。第三章牙体组织一.名词解释1.釉柱:是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釉柱的排列在窝沟处呈放射状,在牙颈部呈水平状。2.釉板:是一薄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磨片上呈裂隙状2结构。3.釉丛:起自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1/4-1/3。是一部分矿化较差的釉柱。4.釉梭:起自釉质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形成与釉质发生早期)5.绞釉: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可增强釉质对抗剪切力的强度,咀嚼时不易被劈裂。6.釉小皮:牙冠形成后,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结构与上皮下的基板相似。(釉小皮是成釉器的结局)7.球间牙本质: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8.前期牙本质: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有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9.继发性牙本质:指牙根完全形成后,成牙本质细胞还在沉积的牙本质。10.修复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的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的刺激,而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的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11.管周牙本质: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矿化高,纤维少。12.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之间,矿化较前低,纤维多。13.继发性牙本质:指牙根完全形成后,成牙本质细胞还在沉积的牙本质。14.中间牙骨质:位于牙骨质与托姆斯颗粒层之间,无结构的、不含细胞和胶原的一薄层牙骨质。15.类牙骨质: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尚未钙化的牙骨质。1.构成牙髓的细胞答:由细胞、细胞间质、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组成。细胞有三类:第一类是有形成能力的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第二类是防御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第三类是储备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2.牙骨质是维系牙与牙周组织联系的重要结构。3.釉牙骨质界的三种连接方式:牙骨质覆盖釉质(60%);牙骨质和釉质端端相接(30%);牙骨质和釉质相互分离(10%)第四章牙周组织名次解释:1.结合上皮: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2.牙周膜:它环绕牙根,位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厚度为0.15-0.38mm。33.上皮剩余(Malassez上皮剩余):剩余的上皮细胞进一步离开牙根表面,并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内,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和上皮团块,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这是上皮剩余,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1.牙龈上皮层的组织结构:上皮类型角化程度钉突牙龈上皮复层鳞状上皮不全角化多、长龈沟上皮同上无角化。炎症引起有结合上皮同上、未成熟、分化低无角化无2.龈沟底的位置变换:因年龄而异,年轻时位于釉质面上,成年后位于釉牙骨质界,老年时则达牙骨质。3.牙龈固有层的分组有丰富的胶原纤维,按排列方向分为几组:起自至于龈牙组颈部牙骨质游离龈、附着龈的固有层牙槽龈组牙槽嵴同上牙骨膜组颈部牙骨质牙槽骨、口底等环形组牙颈周围的游离龈中越隔组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止于邻牙的相同部位4.组成牙周膜的纤维、细胞:答:纤维(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主纤维束分组起自至于分布功能牙槽嵴组牙槽嵴顶釉牙骨质界下方的牙骨质唇、舌、颊、腭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保持牙直立。水平组牙骨质牙槽骨防止牙侧方移动。斜行组牙骨质近根尖部牙槽骨近牙颈部除牙颈部、根尖区外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可限制牙的转动。根尖组根间区牙骨质根尖周围牙槽骨根尖区固定牙根尖的作用。根间组根分杈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根分叉区牙骨质多根牙只存在于多根牙,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4细胞:成纤维细胞:是牙周膜中最多、最重要的细胞。任何对成纤维细胞功能的破坏,都能导致牙支持组织的丧失。成牙骨质细胞:细胞扁平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多向的分化潜能,可替代牙周膜中任何一种结缔组织细胞)5.牙周膜的功能:答:牙周膜的主要功能在于连接牙骨质和牙槽骨,大量的胶原纤维将牙固定于牙槽窝中,并能抵抗、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牙周韧带)6.牙槽骨的生物学特点:牙槽骨的生长发育倚赖于牙的功能性刺激。牙槽骨受压力吸收,受牵引力增生。一般情况下牙槽骨的吸收与新生保持动态平衡。年龄↑骨吸收>形成,骨密度↓,牙槽嵴降低第五章口腔粘膜名词解释:1.生发层:基底细胞和邻近的棘层细胞有增殖能力,称为生发层。2.味蕾(tastebud):为卵圆形小体,是上皮分化成的特殊器官,由亮细胞和暗细胞构成,中央形成味孔,功能是感受味觉。1.简述角质形成细胞的四层结构:答:由深层至表面依次为:基底层stratumbasal:上皮最深面;单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核深染;生发层的概念棘层stratumspinosum粒层深面,基底层浅面;细胞层次最多;细胞呈多边形,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含1-2个核仁;细胞间桥、桥粒颗粒层stratumgranulosum角化层深面;2-3层细胞,扁平状;胞浆含透明角质颗粒(碱)。角化层stratumcorneum最表层;淡红色;数层细胞,扁平状;正角化和不全角化。2.简述非角质形成细胞5答:a.黑色素细胞:来自于神经嵴细胞;位于上皮的基底层;胞浆有树枝状突起;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多巴染色呈阳性反应b.郎格汉斯细胞:来自于骨髓;主要位于棘层;是一种有树枝状突起的细胞;胞浆内含郎格汉斯颗粒,呈棒状或球拍状;多巴染色呈阴性反应;与粘膜的免疫功能有关c.梅克尔细胞:来自神经嵴或上皮细胞;位于基底层,成群分布,染色较浅;无树枝状突起;胞浆内含电子致密性膜被小泡;是一种触觉感受细胞3.简述桥粒结构的分类:桥粒钙依赖性粘附蛋白跨膜蛋白,对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重要作用,像胶水一样。桥粒芯蛋白和桥粒胶蛋白构成附着斑的蛋白位于细胞膜内侧,是连接蛋白,连接桥粒钙依赖性粘附蛋白和角蛋白。桥粒斑珠蛋白和桥粒斑蛋白4.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答:咀嚼粘膜:有角化层,粒层明显;上皮钉突、固有层乳头数量多,狭长状;一般无粘膜下层;活动度差。分布:硬腭(牙龈区,中间区,,脂肪区和腺区);牙龈被覆粘膜:无角化层及粒层;上皮钉突、固有层乳头数量少;粗而短;有疏松的粘膜下层;活动度好,有弹性。分布:唇皮肤、唇粘膜、唇红粘膜;颊粘膜;口底和舌腹粘膜;软腭粘膜特殊粘膜:即舌背粘膜舌的前2/3为舌体,后1/3为舌根;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无粘膜下层,粘膜表面有许多舌乳头第六章涎腺名词解释:1.篮细胞:为扁平多突起细胞,胞体小,胞核大而扁,突起包饶着腺泡表面,形似篮子,称“篮细胞”2.纹管:细胞的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地面的纵纹。3.半月板:浆液性细胞覆盖在粘液性细胞的表面,呈新月状,称半月板。6大涎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涎腺包括什么:唇腺、颊腺、腭腺、舌腺、舌腭腺、磨牙后腺。纯粘液腺包括什么:腭腺、舌腭腺、舌后腺纯浆液腺包括什么:腮腺、味腺腺泡是由一层腺上皮细胞围绕成囊泡样结构,中央是腺泡腔,外周是一层基底膜,腺上皮与基底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可分为三类(一)浆液性腺泡1、腺泡为球状,分泌物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及少量粘液。2、光镜:由浆液细胞构成,锥体状(底宽,顶端向着腺腔),核圆,位于基底部1/3处,胞浆嗜碱,含酶原颗粒。3、电镜:合成、储备、分泌蛋白质的细胞特征。(二)粘液性腺泡1、腺泡为管状,分泌粘液,成分为蛋白质与大量碳水化合物组成。2、光镜:腺泡由粘液细胞构成,细胞呈锥形,分泌物多时,核呈扁平,于底部,含粘原颗粒。3、电镜:碳水化合物合成旺盛的细胞特征。(三)混合性腺泡粘液性细胞组成大部分,连接闰管。浆液性细胞覆盖在粘液性细胞的表面,呈新月状(称半月板),其分泌物通过细胞间小管进入腺泡内。(四)肌上皮细胞1、为扁平多突起细胞,胞体小,胞核大而扁,突起包饶着腺泡表面,形似篮子,称“篮细胞”2、位于腺泡、闰管的外表面,分泌管的闰管端也有肌上皮细胞。导管(一)闰管1、唾液腺导管的终末部分,连接腺泡与分泌管2、细胞与基底膜之间有肌上皮细胞3、闰管细胞可发挥干细胞的作用,有很强的增生分化能力,是唾液腺肿瘤的起源之一。4、粘液细胞越多,闰管越短。(二)分泌管(纹管)1、位于闰管与排泄管之间2、纹管:细胞的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地面的纵纹3、也有肌上皮细胞4、运输、保钠排钾、分泌腮腺素(三)排泄管1、起始于小叶内,穿行于小叶间2、单层柱状上皮——复层柱状——复层鳞状,开口与口腔。3、有许多小的基底样细胞(储备)细胞,发挥干细胞的作用。7性质包膜闰管分泌管腮腺浆(最大)完整长多、短含淋巴组织颌下腺混(浆为主)完整短长舌下腺混(粘为主)无发育不良发育不良第九章龋名词解释:1.龋病: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细菌作用,使得牙无机晶体溶解破坏和有机物分解崩溃而导致牙硬组织的缺损。2.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呈薄而致密的膜状。由细菌和唾液蛋白、细胞外多糖等菌斑基质所组成。是细菌生长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进行着复杂的代谢活动。1.简述菌斑的结构:★●表层:细菌排列不规则,由革兰阳性和阴性球菌、短杆菌和食物残渣、上皮细胞组成。●中间层:为菌斑的主要组成部分,由许多互相平行排列的并和牙面垂直的丝状菌构成,在丝状菌之间有革兰阴性和阳性球菌聚集,形成谷穗状结构;●基底部:为一层均质性物质,紧贴牙面,厚约0.l—1微米,为唾液蛋白组成的薄膜;2.简述菌斑与龋病的关系:★答:1.摄入糖后,糖扩散至菌斑中,细菌利用糖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酸,局部PH降低,釉质表面脱矿,矿物离子游离。2.糖来源停止,菌斑内细菌的代谢产酸量下降。同时唾液的缓冲,使菌斑内PH回升,矿物离子重新沉积至釉质表面,釉质发生再矿化。3.随着菌斑内酸性环境的反复改变,在菌斑一釉质间反复发生脱矿和再矿化。4.当脱矿作用大于再矿化作用时,大量矿物离子丧失,最终导致釉质脱矿而发生龋。5.菌斑中酸相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将直接影响龋发生和发展的速度。3.釉质龋病变层次及意义:★透明层:位于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是龋损时最早发生的组织改变。晶体开始脱矿,孔隙容积1%暗层:紧接于透明层的表面,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故称为暗层。脱矿加重,暗层的变化包含着脱矿与再矿化交替进行的过程。孔隙容积2%~4%,有再矿化病损体部:病损范围最广的一层,较透明。脱矿最重,孔隙容积5%~25%表层:因再矿化而相对完整,在深层的病损体部衬托下呈现放射线阻射像。孔隙容积5%8釉质龋形成的机制:=釉质龋的发生本质上类似于一个酸对磷灰石腐蚀的晶体物理化学过程。=晶体溶解的同时
本文标题:口病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1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