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通论——词汇篇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A、古今意义基本相同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一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C、古今意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有同有异,这是古今词义对比中最常见的情况。”同”,指古今词义有联系、有继承;”异”,指古今词义有发展、有变化。学习古汉语词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掌握古今词义之间的差别,特别是细微的差别。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义侧重于积极提倡,即”鼓励”、”勉励”,如《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今义则侧重于消极阻止,即”规劝”、”劝告”、”劝解”。爱:古今皆有”喜爱”之义。但古代”爱”还有”吝啬”、”舍不得”之义,如《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这一含义是现代”爱”所不具备的。给:古今皆有”以物与人”之义。但古义是”供给”、”供应”、”使¡¡足”,即把物质生活资料给予需要的人使用,如《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义则是一般的”给予”。《说文》:”给,相足也。”段玉裁:”相足者,彼不足,此足之也。”对不足者进行供给”这是”给”的本义。再:古今均有”第二次”之义。但古义只表”第二次”或”两次”,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义则是”再来一次”之义,表示动作反复进行,可指”第二次”,也可指”第三次”、”第四次”等。二、古今词义差异的主要表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词义范围的变化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1、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范围的变化,是指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延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三种情况:A、词义的扩大指的是词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即由部分变为全体,由个别变为一般,由狭窄变为宽广,词的古义被今义所包含。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左传•僖公33年》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菜:古义仅指蔬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今义则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现代汉语词典》:”菜,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品、鱼、肉等。”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说文》:”睡,坐寐也。从目垂。”段玉裁注:”知为坐寐者,以其字从垂也。¡¡此以会意包形声也。目垂者,目睑垂而下,坐则尔。”《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句中的”睡”即”坐着打瞌睡”之义。”睡”之今义,既指打瞌睡,更指躺下睡觉。匠:古义专指木匠。《说文》:”匠,木工也。”段玉裁注:”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今义为一切工匠,即段注所云”凡工之称”,如:木匠、皮匠、泥瓦匠、剃头匠等。响:古义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则指各种声响。B、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指的是词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缩小了,即由全体变为部分,由一般变为个别,由宽广变为狭窄,词的今义被古义所包含。例如:宫:上古泛指一切房屋。《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宫,室也。”《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现代”宫”专指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庙宇名称及人民文化活动或娱乐用的房屋,如:宫殿、碧霞宫、青年宫。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因为”的意义,《晏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上例的”坐”当”犯罪”讲。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上例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包括香气、秽气。《玉篇》:”臭,香臭总称也。”《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天之道难知也,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今义专指秽恶难闻的气味。(“臭”表古义读xi¨´,今义读chòu。)金:先秦泛指金属。”银”叫”白金”,”铜”叫”赤金”,”铁”叫”黑金”,等等。今义专指”黄金”。《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楚王担心赏赐给郑国的铜会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盟誓。子:古义泛指儿子、女儿。《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少子”指”小儿子”。《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其子”指”孔子的女儿”。今义”子”专指儿子。等等。C、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指的是词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一般来说,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但旧新(古今)二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例如:“脚”:上古指小腿,如《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触之,折其脚。”司马迁《报任安书》:”孙子膑脚,兵法脩列。”膑脚”即砍去小腿上端的膝盖骨。现代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此意,如吴方言称”腿长”叫”长脚”。中古以后,”脚”义转移指踝关节以下着地的部分(即古语”足”义),一直延续到现代。等等。“兵”,本指兵器。《说文》:”兵,械也。”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成语”短兵相接”之”兵”,都指兵器,今义是指士兵、战士,把”兵器”转移到持兵器的人。涕,上古指眼泪。《说文》:”涕,泣也。”段玉裁注:”按:¡®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洪兴祖补注:”掩涕,犹抆泪也。”后来,词义转移为”鼻涕”,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涕泪”并用,”涕”指鼻涕。汤:古义是热水。《说文》:”汤,热水也。”《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刘宝楠正义:”探汤者,以手探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汤镬”即”开水锅”。成语”固若金汤”、”金城汤池”,”汤”均指热水。今义”汤”专指米汤、菜汤,与”热水”所指有异。府:最初表示贮藏文书、财物的地方。《说文》:”府,文书藏也。”后来,词义转移,专表官府、官署,《广雅•释宫》:”州、郡、县、府,官也。”王念孙疏证:”皆谓官舍也。”现代指国家政权机关,如”政府”、”市府”。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对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了古人和今人对词义所概括的对象的态度。这种差异有两种表现形式:词义褒贬的变化和词义轻重的不同。A、词义褒贬的变化由于社会习俗和人们认识变化的影响,词义的褒贬扬抑也会随之改变,有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有的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有的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等等。例如:复辟:(古)失去君位的帝王重新上台掌权恢复统治,褒义。《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今义则指”国家政权落到旧制度的代表手里”,即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是个贬义词。爪牙:(古)武臣,泛指辅佐君主的人,褒义。《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今)指亲信、党羽,即供人驱使的人、坏人的帮凶、走狗,贬义。谤:古代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谤”的今义是指”诽谤”、”毁谤”、”造谣中伤”,成为贬义词了。锻炼¡ª古代除”冶金”之义外,还有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现代则是褒义词,指通过体育运动来强健体魄,或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来提高觉悟、增强能力。贿¡ª上古指财物(特别是布帛之类),是个中性词。如《周礼•天官•大宰》:”商贾阜通货贿。”郑玄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毛亨传:”贿,财;迁,徙也。”赠送财物也叫”贿”,如《左传•昭公五年》:”出有赠贿。”现代”贿”是贬义词,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用钱财来买通他人。词义轻重的不同有些词,古义所表程度轻,今义变重;有些词,古义程度重,今义变轻。词义的这种古今变化,也是值得注意的。例如:诛:古义较轻,表示用言词责备。《周礼•天官•大宰》:”八曰诛,以驭其过。”郑玄注:”诛,责让也。”贾公彦疏:”诛以驭其过者,臣有过失非故为之者,诛,责也,则以言语责让之,故云以驭其过也。”《广雅•释诂》:”诛,责也。”成语”口诛笔伐”之”诛”,即此义。后来”诛”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今义多用,并形成”诛戮”一词。贼:本指杀人劫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左传》:”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这里的贼是太史董狐对攻杀晋灵公的赵穿的称呼,后来”贼”专指小偷,词义变轻。恨:古义是”遗憾”,词义较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指韩非)与之游,死不恨矣!¡¯”死不恨”是”死了也不感到遗憾”之义。”恨”之今义为”仇视”、”怨恨”、”仇恨”(此义古代用”怨”表示),词义很重。病:古义指重病、重伤,词义重。《说文》:”病,疾加也。”《玉篇》:”病,疾甚也。”《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句中的”病”指受了重伤。今义泛指各种疾病,即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正常的状态,包括小毛病。单用”病”字,词义一般较轻;重病通常用”大病”、”重病”表示。诬:古义本指讲话夸大其辞,虚妄不实,词义较轻。《说文》:”诬,加也。”段玉裁注:”加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墨子•非儒下》:”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应之曰:¡®此诬言也。¡¯”后来发展出”诬蔑”、”毁谤”、”诬陷”之义。《汉书•孙宝传》:”吏民未敢诬明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完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1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