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3年10月28日晚18:15,我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济人楼312报告厅听取了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主题为《从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大学》的精彩演讲。感受颇深。对照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的经历非常有趣: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他当时是从上海到农村插队的下乡知青,听到此事已经是10年之后的事了;1992年里约会议,他是两年后才知道会议内容及其意义的,也使他有了深究的兴趣和行动;今年的“里约+20”会议,联合国将提出绿色经济和合作治理,他从2008年开始就有机会有一些直接性的介入。他真正开始研究和发表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论文是在1995年。1994-1995年在墨尔本大学访学时,他曾经走访这个被评为世界最适宜居住城市之一的发展规划部门,第一次听到他们制定城市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由此来了兴趣,开始钻研,发表论文。于是,出去的时候是研究科技政策,回来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可持续发展了。回首过去近20年的研究历程,令诸大建感到欣慰的是:初步形成了有自己思考特色、曾经多次与国际同行交流对话的基于对象-主体-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框架,以及支撑这些理论框架的专题研究成果。诸大建教授指出,自从可持续发展提出以来,虽然大家都同意其应当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但是对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或者经济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弱可持续性的理解,认为自然资本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各种资本总和的增长;另一种是崛起中的稳态经济学或可持续性科学强调的强可持续性的理解,认为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本不具有可替代性,因此要求这些资本在非退化条件下实现福利增长。诸教授认为对于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我们的政策强调的不是三者并列的弱可持续性思想,而是强调资源环境包含经济社会的强可持续性,这样的思想体现在耕地控制、能源规模、水资源利用等政策上;又如,中国的循环经济不是德国和日本的垃圾经济,是强调经济源头对资源环境消耗的减少和多次使用,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再如,中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把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推进可持续发展等等,都可以给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意义的思想和做法。最近几年,诸教授一直在研究和倡导“可持续性大学”或“可持续性导向大学”的概念,大学随着社会的转型也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的变革。诸教授认为大学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产生与发展都同其他社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有学者认为,大学的变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传统的教学型大学,如英国剑桥大学;现代的研究性大学,如德国洪堡大学;当代创业型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崛起中的可持续性大学,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2000年荷兰学者汉斯·冯·威能(HansvanWeenen)在《国际高等教育可持续性杂志》发表论文,正式提出“可持续性大学”(SustainableUniversity/Sustainability-orientedUniversity)概念。从那时起,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方面,学术界有愈来愈多的人发表了有关支持和深化可持续性大学研究的论文;另一方面,许多大学把可持续性导向的大学看作是大学转型的新目标。建设可持续性大学,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统筹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往、校园建设等方面。就教学而言,传统的大学在教学上是强调学科分类、知识导向的,可持续性大学则强调学科的整合和知识人才的道德负荷。就科研而言,传统的大学在研究上是强调理论导向的,可持续性大学则强调问题导向,因此需要从波尔型的纯理论研究,转向从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出发的巴斯德型研究。就社会服务而言,传统的大学不太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可持续性大学则认为服务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和存在价值,强调服务社会要有系统集成性的解决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就校园建设而言,传统的大学基本不考虑校园运行的生态效果和效率,或者偶有一些象征性的校园建设项目的绿色化,可持续性大学则强调建设系统意义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大学校园。国内可持续大学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国际上被视为标杆性的可持续性大学已经有一些,我这里以美国康奈尔大学为例说明。从战略上看,康奈尔的可持续性转型起始于2010年,目标不仅要成为美国的可持续性大学,而且要成为世界的可持续性大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活的实验室。它制定了有长期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2010-2015),配套有专项的校园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到2050年)。从布局上看,康奈尔的战略计划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三位一体;领域包括了研究、教学、社会服务、校园管理;在研究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把55个系科的250个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服务上,把为地方提供可持续性服务看作重要任务。从参与上看,康奈尔的战略计划覆盖了校内外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在校内,有载体如康奈尔可持续性发展论坛(2010)、可持续性交流系统(包括网站、媒体战略、年度奖、校园日等);在国内,是美国大学可持续性联盟的主导者;在国际上,参加了联合国有关委员会。诸教授为了规划、实施、评价可持续性导向的大学,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性大学的POS模型。这个简单的分析模型是在研究了国内外的一些案例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还在发展完善之中。所谓可持续性大学的POS模型,是指大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涉及过程维度(如规划、项目、实施、评估等)、对象维度(校园、服务、教学与研究等)、主体维度(利益相关者如领军者、决策者、校内外相关者等)三个方面。因此,建设可持续性导向的大学需要三个方面的升华。例如,同济大学从2010年开始的面向可持续性大学的战略转型就是这样展开的。在过程领域,同济正在超越简单的项目建设,通过制定五年期的可持续性大学战略规划和每年的行动计划进行实施,并且要进一步建立可持续性大学的评估体系和发表可持续性大学的评估报告。在对象领域,同济把可持续发展行动从以往的绿色校园建设扩展到了教学和科研的主流领域,建立了可持续性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全校型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识课程。在主体领域,同济确立了校内校外两个维度的可持续性大学利益相关者战略,在校内,少数领先者和领导者的意识拓展到了全校相关院系的共同行动,例如经济与管理学院确立了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管理人才的发展愿景;在校外,则与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其他高校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合作关系。听了诸教授的精彩演讲,我感触颇深。我认为,同济要真正发展成为一所可持续性的大学,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学校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度。近几年来,在扩招政策的驱使下,我国的高等学校在校生逐年猛增,校园建设蓬勃发展,校园环境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虽已得到广泛认同,但由于对可持续理念尚缺乏全面的理解,致使其并未深入实质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深层内核,实践活动亦仍徘徊于较浅层面。如简单地认为大面积绿化和留有可扩建用地就是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建设管理运营基本沿用传统的方式,学校众多类型的建筑往往成为耗能大户,至今仍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因此,同济大学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教育体制和侧重度上来提高对校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度,从态度上端正,才可能从行动上突破。2、构筑自给自足的理想社区。3、扩展对可持续课题的研究。4、成立可持续发展联合会,提升文化氛围。同济大学现已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中所需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在大学中体现出来。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可持续发展联合会,对食堂、出行、校园环境、宿舍等方面都进行可持续的规划与实施,学生出力,最后也贡献学生。
本文标题:可持续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2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