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可穿戴设备一、可穿戴设备简介可穿戴设备是指能直接穿在人身上或能被整合进衣服、配件并记录人体数据的移动智能设备。具备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及独立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其具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可长期穿戴和智能化。除了谷歌眼睛、蓝牙耳机、手表计算器这些我们熟悉的设备外,还有些新奇的东西,比如发亮的裙子,会自动拍照的挂饰摄像头、键盘裤子、传感器智能服、太阳能充电背包等。可穿戴设备风潮由谷歌眼镜(GoogleProjectGlass)引领,在智能手机和平板进入停滞期后,以智能眼镜、手表等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谷歌、苹果等巨头下一部竞争的主战场。图1:健康腕带等轻便式可穿戴设备穿戴式智能设备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的智能化延伸,通过这些设备,人可以更好的感知外部与自身的信息,能够在计算机网络甚至其他人的辅助下更为高效率的处理信息,能够实现更为无缝的交流。应用领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我量化与体外进化。在自我量化领域,最为常见的即为两大应用细分领域,一是运动健身户外领域,另一个即是医疗保健领域。在前者,主要的参与厂商是专业运动户外厂商及一些新创公司,以轻量化的手表、手环、配饰为主要形式,实现运动或户外数据如心率、步频、气压、潜水深度、海拔等指标的监测、分析与服务。代表厂商如Suunto、Nike、Adidas、Fitbit、Jawbone以及咕咚等。而后者,主要的参与厂商是医疗便携设备厂商,以专业化方案提供血压、心率等医疗体征的检测与处理,形式较为多样,包括医疗背心、腰带、植入式芯片等,代表厂商如BodyTel、FirstWarning、Nuubo、Philips等。在体外进化领域,这类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能够协助用户实现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的提升,其应用领域极为广阔,从休闲娱乐、信息交流到行业应用,用户均能通过拥有多样化的传感、处理、连接、显示功能的可穿戴式设备来实现自身技能的增强或创新。主要的参与者为高科技厂商中的创新者以及学术机构,产品形态以全功能的智能手表、眼镜等形态为主,不用依赖于智能手机或其它外部设备即可实现与用户的交互。代表者如Google、Apple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等。图3:腾讯ISUX用户研究中心对用户最期待健康检测功能统计二、可穿戴设备的由来和发展可穿戴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嵌入人们的衣着中,可支持手势和眼动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专家预计,今年将销售接近1500万台可穿戴智能设备,到2017年销售数量将接近7000万台。在产品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快、功耗越来越低的趋势下,将可穿戴设备连接到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和与云端的数据传输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成为连接一切的枢纽。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预计,到2016年,可穿戴式智能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而整个互联网市场将会向移动终端倾斜。随着可穿戴技术越来越重要,利用无线连接技术实现设备与智能手机的互联将会成为开发这些设备应用潜力的关键所在。例如,借助近场通信(NFC)技术,消费者可以购买新型可穿戴设备并将其方便地连接到智能手机,进行快速安全的通信,不需要其他复杂的菜单或繁琐的设置过程;借助BluetoothSmart和wifi技术,消费者可以从可穿戴设备中获取数据(例如消耗的卡路里、心率等),并将数据传送到智能手机或云端,而不会消耗太多电量;借助wifi直连技术,消费者可以将两个wifi设备连接在一起,不需要接入点或计算机;将可穿戴设备与定位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一些有趣的新应用功能,比如医生可以在临床环境中跟踪患者的情况,零售商可以向消费者发送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可穿戴设备成为热门话题,始于2012年4月谷歌公司宣布其GoogleProjectGlass的未来眼镜研发项目。这款眼镜集智能手机、GPS、相机功能于一身,使用者只要眨眨眼就能完成拍照上传、收发短信、查询天气和路况等操作。一石激起千层浪,苹果、三星等IT巨头也都“坐不住”了,纷纷抢滩可穿戴设备市场。2013年,苹果密集曝光了iwatch的一系列新功能;索尼于8月底推出了SmartWatch的第二代产品;三星则宣布将推出智能手表产品GalaxyGear.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可穿戴设备爆发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智能手机现在已经已经不光是拿来讲电话,或是上网,其内建的处理器与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使它成为远程的计算机引擎,而同时智能手机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预计未来手机可能作为智能控制中心和计算系统,使可穿戴设备、平板、笔记本、电视等所有终端保持互联,而每个人的身体及可穿戴设备将变成微网络,身上佩戴各式与智能手机连结的装臵,提供各类功能并与智能手机、云端进行数据计算和交互。图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桌面互联网用户目前我国的智能手机品牌繁多,比如三星、苹果占据着我国智能手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由于智能手机发展迅速,正借智能手机的普及大潮而重新发力。华为、中兴、联想、oppo、金立、酷派等纷纷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小米、魅族、锤子等新兴品牌崛起。使得国产智能手机占据一部分市场份额。近几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还是国外的手机占据主要市场,国产手机只能循序渐进,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超越三星、苹果等手机巨霸。尚普咨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分析及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未来三五年,国内至少将有5亿以上的功能机用户要换智能手机。从而带动智能机市场需求。中国智能手机行业投资潜力巨大,发展前景乐观。同时,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发展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呈现日趋成熟饱和的态势,而新兴市场成为推动全球手机市场增长的最大力量,尤其是以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为代表的“金砖四国”,智能手机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远高过全球平均水平,市场潜力巨大。四、可穿戴设备的类型细数目前已经问世和即将问世的可穿戴设备,基本包括四大类:1、运动和健康辅助的JawboneUP、Nike+Fuelband、FitbitFlex以及国内的咕咚手环、大麦计步器等;2、可以不依附于智能手机的独立智能设备iWatch,以及即将面世的果壳智能手表;3、作为互联网辅助产品的GoogleGlass、百度Eye类产品;4、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体感设备MYO等;图5:腾讯ISUX用户研究中心对智能手表市场占有率统计图6:腾讯ISUX用户研究中心对智能手环市场占有率统计图7:腾讯ISUX用户研究中心对运动相机市场占有率统计五、可穿戴设备遭遇的问题业界专家称,当智能眼镜、头罩、手表、手环、脚环、睡衣、袜子等可穿戴设备渐渐“攻占”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人体信号的体域网(BodyAreaNetwork),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营销风暴将是惊人、革命的。然而当前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问题亦与时俱来,挑战重重,常常遭遇“最后一公里”的问题。1、引发隐私问题尽管未来数年可穿戴设备能在移动广告领域取得“快速进展”,但这也主要取决于这类设备能否受到消费者的热拥。经常运用大数据、社交网络的可穿戴设备,让消费者了解到可穿戴设备会触达隐私问题,并可能引起法律问题,这是厂商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投放广告的企业必须注意的是,不能因隐私问题而吓跑用户。2、用户体验尚不好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面临着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已经习惯使用大屏幕、快捷便利操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用户面对小巧轻薄、过小屏幕、内存不大的可穿戴设备方面可能会多有犹豫,这也使作为一个营销平台的可穿戴设备在发挥移动营销的作用受限,一些厂商不大乐意在此做广告。所以,可穿戴设备市场要大发展,要变成真正的、广泛的营销战略平台,除了解决屏幕过小、内存不大等方面的问题,可能还需要以突破性产品营造新的功能、风格或流行趋势,培育新的用户使用习惯,让用户拥有良好体验。3、欠缺认知,市场需求仍不足当前可穿戴设备现有的产品中,缺乏能够引导市场爆发式发展,让用户趋之若鹜的旗舰式产品。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类别基本可期: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腕带······而在这些产品中,目前仍集中在运动健康上,彼此之间的差距不大,产品设计谁也无法成为标杆。直到现在,真正用得上GoogleGlass的用户非常罕见,可穿戴设备在大多数消费者心目中仍然是一款存在于想象中的产品。这也限制可穿戴技术作为营销平台的应有作用,也影响广告主在广告的投入。除了IT行业的人,普通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印象就停留在“酷”、“炫”,对功能及其实用性的认知非常少。因此,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需求仍然很窄,任重而道远。4、价格高不可攀,市场曲高和寡就可穿戴设备而言,要想普及应用,获得市场追捧,最为重要的就是价格问题,价格适中易于普遍。以谷歌眼镜为例,其价格高达1500美元,尽管上市第一天销售一空,然而这些购买者大多是喜爱尝鲜的数码爱好者,并不是普通的消费者。对于不愿意花费数百美元购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多数用户来说,花费高达1万元人民币来购买谷歌眼镜显得有些荒唐。5、真正满足的用户需求和价值定位仍乏力时下,市场上不少智能可穿戴设备为所谓高科技而高科技,为了时尚而时尚,却未能真正抓住用户的“尖叫点”,迷失商业模式本质的三大要素——客户价值的独特性、关键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径可持续性。例如,基于百度云开发的可穿戴设备“咕咚手环”,主打“运动状况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三大功能,但其实这手环只能起到提示的作用,无法纠正用户的不良生活习惯,在提供系统分析也显不足,似曾相似。因此如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鼓励用户长期佩戴,培养用户黏性,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并给产业链各方也带来是在利益,这是一个关键。6、软硬件的技术壁垒明显可穿戴设备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新工具,开启了物联网2.0时代的大门,但可穿戴设备仍存在传感器不强、电磁辐射、电池续航能力差、依赖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有待改善等问题,还有,在可穿戴设备兼容性并不好,不少设备建立自己的“围墙花园”,不走开放的道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于整合其他厂商的产品。这一点,三星做得非常不好,该公司的GalaxyGear2仅支持与三星手机配对。这样,不利于整个产业链做大做强,最终影响产业链的整个市场推广应用。如今,在全球,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企业,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再加上相当大一群科技信徒,已经把“可穿戴设备”看成了未来最朝阳的事情,而很快由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也将爆发。六、可穿戴设备前景在可预见的未来,可穿戴智能设备将用于办公、娱乐、运动、健康等领域,这也令市场看起开更加诱人。过去,那些可以穿在身上的智能设备,只能在电影中看到。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电影中的情节正在变为现实。对于用户来说,尽管这些智能设备的功能还无法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媲美,但类似于眼睛、手表、腕带等可以解放双手的智能小物件,仍然充满了吸引力。对于大型跨国企业来说,这些智能设备能够让管理者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全球各个分支最及时的信息反馈。继苹果iwatch后,智能穿戴行业又掀高潮,2015年6月了穿戴设备的先驱Fitbit正式登陆纽交所。资料显示,Fitbit2007年创办于旧金山,是目前全球可穿戴设备的领导者,在可穿戴设备这个市场的份额高达34%,在手环类设备中的市场份额则超过50%。上市后,Fitbit受到资金热捧,两个交易日股价累计上涨达到62.5%。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涉足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上市公司接近40家,但大多聚集在产业链的中上游,占比超过90%,北京君正(300223)侧重于研发制造智能手表用处理器芯片,环旭电子(601231)偏重于提供微小化系统模组及无线通信模块,丹邦科技(002618)侧重于生产可穿戴用FPC产品等,从产业结构与战略层面看,A股智能穿戴概念股中,奋达科技(002381)与Fitbit最为类似。国家著名调查机构Visiongain指出,未来5年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的发展,将如近年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一样,引领相关科技企业新一轮的爆炸式增长,这些企业的收入前景也非常乐观。美国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
本文标题:可穿戴设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3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