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基于企业视角剖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
基于企业视角剖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2008-1-413:28:35内容摘要:国家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养老难的问题,企业因各种原因而存在人才流失问题,二者有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实施企业年金制度。本文基于企业视角,从企业年金定义、内容、相关关系入手,总结了制度特征,构建了主体关系模型和制度模型,分析了制度缺陷和风险因素;以求较完整剖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关键词:企业年金特征模型视角企业年金是植根于英美信托文化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我国于1991年首次提出并鼓励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于2000年更名并试点企业年金制度。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几个部委制订并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办法,这使得我国企业年金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据《中国改革报》2007年2月7日报道:2006年末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已达900亿元,比2005年末的680亿元多了200多亿元;比2000年末的200亿元多了700亿元。但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目前还处于“国家热、企业冷,政策热、实施冷”的局面。这主要由于大部分企业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了解缺乏一定深度。笔者从企业的角度对该制度从内容、主体关系、成效、利弊等方面进行剖析,希望抛砖引玉,以利于广大企业更好地把握政策精神,以此来权衡本企业实施企业年金的得弊得失。国家鼓励实施之背景“老有所养”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被孔圣人提出。然而,历史发展到了当今,特别是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今天,我国仍面临着养老难的严峻考验。其原因很多,人口老龄化是其主因。(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据2005年底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逾1亿人,占总人口数的7.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0.5%,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另据联合国1999年公布的生育率和死亡率预测结果显示:65岁及其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上升到20%所需要的年份中国为20年(从2017-2037年),日本为23年(从1984-2007年),美国为57年(从1970-2028年),德国、瑞士则分别为61年(从1951—2012年)和64年(从1947—2011年)。这意味着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将远快于其他大部分国家。这对于一个正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和风险性。(二)养老保险金支付形势严峻2005年,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并且GDP增长率达到9.9%。不过,在更能体现百姓贫富情况的人均GDP方面,2005年中国人均GDP仅1740美元,排名全球128位。这说明我们国家并不富裕,依然比较贫穷。这也是导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较大、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空账”问题十分严重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在职员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得不用作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的测算:1997年到2033年期间,我国政府需要支付的退休人员养老金总额为79500万亿元;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全部社保基金总额仅为2118亿元,其间存在着数万亿元的资金缺口。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意味着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的人员比例越来越大,而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人员比例相对越来越小,使得我国已经捉襟见肘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担日益沉重。这将会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并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此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可能阻碍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进程。如果现行政策不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社会统筹养老金赤字将在2016年后真正凸显出来;在2035-2040年达到高峰,将产生每年1000亿元的社会统筹养老金赤字,高峰时将累计达到8000亿至万亿元。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目前局面是当务之急,企业年金就是“救命稻草”。我们国家采纳了世界银行的建议,将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保险构成“三个支柱”多层养老保险体系。制度概述(一)企业年金定义《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又称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和员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在国家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本企业经济状况自愿为员工建立的一种以弥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不足、提高员工退休生活保障水平为目的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通俗地讲,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员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的保障制度,是为员工提供的延期工资。它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也不同于商业保险,是现代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从社会角度看,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退休员工的养老金水平。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年金计划目前已被一些超前的企业视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期的薪酬福利项目,吸引、保留优秀人才长期为企业服务,提高劳动效率,并防止人才流失。(二)制度内容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实施企业年金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实施对象范围、资金筹集及缴费标准、归属确定、管理机构、个人账户管理、支付办法等。1、实施对象范围。一般是与企业劳动合同期限满一定期限的人员工才能纳入范围,对因各种原因脱岗的可做一些特殊规定限制其参保。2、基金筹集及缴费标准。企业年金基金的筹集可以是企业单独缴费,也可以是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缴费。缴费标准的确定,可根据贡献、年功、特别奖励(劳模、标兵、专业技术带头人)及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作为缴费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实行梯级级差标准,体现效率优先;同时设立保底和封顶,以兼顾公平。对获得劳动模范、专业技术带头人、标兵等称号以资鼓励的员工,应给予一定比例的企业年金奖励。3、归属确定。企业设计的方案中可明确基金的归属方法。其方法主要是在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设立已归属部分和未归属部分,根据其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来确定归属比例,并且实行分段归属。4、管理机构。对企业而言,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包括内部、外部的两种,一般应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作为内部管理机构或受托人;外部机构是指企业年金的国家监管机构、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外部机构负责企业年金基金运营,内部机构(企业年金理事会)负责方案的制订、资金的归集、组织对账等工作。5、基金及个人账户管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明确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6、支付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的最终归属权是员工。但采用何种支付办法影响其成效,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账户中一次性领取,也可以按月领取。员工变动工作单位或终止参保关系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和企业缴费已归属部分,按照企业年金账户管理办法的规定可随同转移或一次性支付;未归属部分全部由企业收回年金受益。(三)相关关系分析1、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基本养老保险是由政府通过强制立法实施,并通过建立基金,使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时,按国家规定退出工作岗位并享受社会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而企业年金根据以上定义,它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集中体现于二者在“三个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关系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功能上的协调。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于企业缴纳的统筹基金,由此可见,其侧重于社会再分配功能,有利于低收入者,强调公平性,并含有“劫富济贫”的意味。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年金实行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员工退休后领取的企业年金额多少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基金规模及其投资收益。由此可见,企业年金起到了收入替代作用,而少了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强调效率。(2)待遇水平的协调。国家通过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调整退休员工养老金结构,将原来属于基本养老保险的部分责任转移出来,由企业年金及其他形式的保险承担,从而达到降低国家财政负担的目的,并保证退休人员养老金不减少。(3)基金管理模式上的协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一般以政府集中管理模式为主,可供基金选择的投资工具主要是安全性较高的国债和银行存款,只有金融市场相当成熟时,才可选择公司债、股票等投资工具。相反,企业年金是在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下,由企业为本企业员工建立的自愿性养老保险,旨在为本企业员工退休后提高待遇。因此,基金管理模式以分散管理为主,更强调基金运营的收益性,可供基金选择的投资工具有债券、股票国债等。2、与商业保险的关系企业年金与商业保险都具有互助互济、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的功能。二者均需要通过市场运作,并由缴费人或者受益人自己承担最后风险,无政府担保责任。但是,二者在性质上还是有着诸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保险目的、作用和对象不同。企业年金是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是以激励员工生产积极性和改善其退休生活为目的,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商业保险是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以盈利为目的,属经营性质。因此,商业保险只能是企业年金基金组合投资的选择之一。(2)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待遇水平不同。企业年金强调员工的企业工龄和岗位职责,强调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待遇水平和工龄、岗级及企业贡献等因素挂钩;而商业保险的保额取决于投保时缴纳保费的多少,以投保额决定偿还额(待遇水平)。但是,企业年金和保险产品具有互动发展的可能性。商业保险为企业年金的运营创造了市场运作的条件,因为保险产品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的重要选择之一;同时,企业年金也是商业人寿保险的主要市场和主体产品。4、与金融资本市场的关系企业年金与金融资本市场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可以接收什么样的企业年金;二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保基金可以进入,二者如何互动。当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时,还能够带来重要的宏观经济效益,它能够衍生金融工具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因而有助于老龄人口提供更好的待遇,却不致于加重在职员工的负担。当然,企业年金基金进入金融市场投资的前提是应该有一个发达的金融资本市场,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同时,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金融市场也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制度特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年金具有积累性、激励性、保障性、约束性、自主性、税惠性等特征,其特征含义解释如下。1、累积性。这一属性是企业年金资产运作方面的属性,是企业年金与现收现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主要区别之一。其累积性主要体现在它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为通常情况下企业年金从第一次缴费到第一次领取,其时间跨度可达30-40年之久。2、激励性。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设计企业年金制度时,其缴费标准一般与员工的岗位贡献和工龄挂钩,这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优秀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3、保障性。通过积累功能,企业年金分担了国家承担的养老保障重任,降低了养老金支付的风险,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人口老龄化危机,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员工退休后的待遇水平。也正是因为其保障性的特点,所以国家在其资产运营和管理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4、自主性。企业年金是否制订并实施是企业的自愿行为,可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自行决定是否建立该项制度;并在国家规定的上限范围内可自行规定员工的参保范围、对象及缴费标准等。这也是与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区别。5、约束性。企业年金基金的最后归属是员工的,并且是以员工个人账户名义建立的,这也是与基本养老保险的根本不同。但如果员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就离开企业,由于企业年金具有自主性,可以约定企业年金基金的归属期及归属比例,以此达到约束员工不“忠于”企业的行为,跳槽可以,但要带走企业年金就不是员工自行说了算。相对于一笔丰厚的企业年金,员工离开企业时肯定会左右权衡,要思量一翻,可起
本文标题:基于企业视角剖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3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