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基于张北县小区娱乐设施建设的研究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论文1关于北庄村改革开放以来服装变化的研究班级:10级自动化1班姓名:郭江利学号:101203011023“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其中“衣”占首位,这说明:“衣”在我们物质生活中占至关重要的作用。服装的变化更能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建设的状态。在此次调研中,7月15日至7月22日,我分别采访了各个年龄阶段的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西寺庄乡北庄村村民,问了他们关于服装的一系列问题,如衣服是否保暖,衣服的质量是否有保证,衣服的样式是否多样化等等。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1、调研的目的和意义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研究服装的变化可以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变迁情况,可以更好的体现生活水平的提高,突出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通过此次调研,有效的锻炼了我个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涉能力。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取样方式和具体的样本我采取的是抽样调查,将我村村民按年龄进行划分,第一批为40年代出生的村民,他们大多数是我爷爷奶奶辈的;第二批是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村民;第三批是70年代出生的村民;第四批大多是80年代出生的村民.3、调研的过程首先,我访问的是40年代的村民,听他们讲,他们年轻那会儿,大概五六十年代,村里的大街小巷穿着给人留下的的印象是单调的黑、白、灰.邻居的老奶奶,差不多八十岁了,说:“我们年轻时根本没有裙子,用自己织的老粗布做衣服,夏天穿着粗布做的衣服一点儿也不凉快,那时候自己纺线织布用来做衣服,还用手搓麻绳,纳鞋底做布鞋,衣服哪有什么样式,扯块布钉上两个扣子就穿在身上了。”其次,我问了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村民的一些问题,我村村民张巧萍,如今68了,说起这些就滔滔不绝.她说,十八九岁以前,一直穿老粗布衣服,“自己织出布来,泡在水里,抓上把靛青粉染色,浅蓝的做上衣,深蓝的做裤子,一年到头就这么穿。直到18岁开始,才有了一条蓝色印花裤子、一件粉红上衣,宝贝得不得了,平时舍不得穿。”再次,我访问的是70年代出生的村民,我大伯说的极为详尽,他说,从他记事起,全村的人都在为衣食住行发愁,尤其是穿的衣服,裤子“补丁摞补丁”现象相当普遍。人们凭票买布,加上供应紧张,大人孩子一年到头不一定能穿上一件新衣服。9岁前从没有穿过新衣服,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旧、穿小的“淘汰品”。巧手的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论文2亲在灯下将“淘汰品”改小,或是将里面翻过来当面子,便又是一件“新”衣服了。就是这样的“旧改新”,母亲还让他一穿三年.最后,我对80年代的人进行了访谈,根据他们所述,我总结出,服装不管是样式还是布料都趋向于多样化和多元化。4、调研所获的第一手材料及数据的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当时,还有编的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七十年代,随着物质慢慢丰富,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少量的料子布——“的确凉”。一旦穿上了的确凉,就好像代表了一种时尚。到了八十年代,喇叭裤首先出现打破了无彩服装的历史,牛仔装流行、西装重新崛起、运动服、羊毛衫依次出现。九十年代,奢侈、豪华、昂贵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而成为人们理直气壮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二十一世纪,服装追求“个性就是王道”。人们注重衣服体现出个人魅力,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论文3二、调研的理论分析1.理论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变化标志着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体现了人们在物质条件达到的基础上追求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人们对文化建设的追求。2.理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衣服从有补丁,自己手工制作到机器制作依次发展,这样的发展标志着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衣服从以前的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到颜色的多样化和样式的丰富多彩,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在物质条件达到的基础上追求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人们对文化建设的追求。如今,在色彩斑斓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在服装行业有了各式各样的发展,有服装设计,服装表演,服装发布会等等。服装渐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服装成为一个窗口,一个看我国文化建设的窗口,服装,作为一种群体性记忆,尽管只是一个表象符号,却以非文本的形式记录新中国60年,人们的生活以加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任何的变化都有负面的影响,服装变化也不例外,由于服装业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有了攀比心理,这对新一代的成长十分不利,社会风气也大大受到影响,拜金主义也渐渐加重。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督促人们的进步,更好的为明天奋斗。3.基本结论:服装的变化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体现了人们在物质条件达到的基础上追求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人们对文化建设的追求,也带来了攀比的负面影响。不过,总体还是利大于弊。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论文4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关于攀比的风气,我提出以下建议来遏制这一现象:1.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积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家长宠坏孩子,提倡家长锻炼孩子等等。这样就不会造成孩子理所当然花钱的情况,能有效地减缓这个现象的继续发展。最好针对此颁出相关政策,这样会更加有效。2.工厂,学校,企业制定相应的服装,要求上班或上学期间必须穿,虽然说现在有这样的政策,但我认为不够完善,实施效果也不太好,所以有必要彻底的执行。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适度消费”。该花的钱,要花;可花可不花的钱,不妨适当节制,不该花的钱,要坚决不花。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就能远离攀比,杜绝不正当消费。4.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穿着上盲目攀比。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买名牌衣服,也要讲究穿着的环境,上学时以穿校服和其他朴素大方的服饰最为适宜,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穿着上产生优越感,而能与其他同学平等相处。5.学生出现市侩气式的攀比现象,与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密切相关。希望人们有钱后,别忘记艰苦朴素这一优良传统的传承。市侩式攀比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精神的支点.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活动,我对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变化有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并从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学到了许多课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我们将继续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认真学习,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完稿日期:2012年8月4日
本文标题:基于张北县小区娱乐设施建设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5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