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1/7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07年5月生物与科学教研综述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郑雪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反思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经验+反思+学习=成长,在这个公式里反思是关键,正如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基于知识点的反思”是我室开展的项目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同时也是针对在课堂中应该教给学生哪些最基础的知识(核心知识),如何去落实这些知识点的教学,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效果如何等而开展的课后反思。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正好给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学科(特别是小学科学)中出现的“过程热热闹闹,脑袋空空荡荡”的现象带来重新的冲击和思考。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彼此渗透、融合、统一于学生发展之中的。现今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却忽略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没有了这个“载体”一切教学目标都是空谈,因此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教学中如何去把握基础知识点、知识如何落实、效果如何(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采用哪些策略、组织哪些活动去实现等方面的反思。这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教学反思有所不同。这个学期以来,我们学科(生物和科学)主要发动中心组老师撰写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现共收集了48篇教学反思。下面通过一些反思案例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课堂教学反思和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的关系课堂反思包括了知识点的反思,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下图:课堂教学反思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2/71、课堂反思还包括了非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如对教学理念、教师角色、教学机智、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思。2、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更集中于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反思,是有针对性、目的性、预设性的反思。案例比较: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机智)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上,三(3)班的课,在讲河北版《七色光》的“辩论会”环节里出现了意外。他们班是学校生本试验班,据班主任介绍,他们班每个学生都不是“省油的灯”,整个班的综合素质都不错,尤其擅长“辩论”,每次的班会几乎都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前面学习制造彩虹、彩虹形成的原理等等知识都很顺利,到辩论环节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彩虹是圆弧形的?为什么它不是直的或者是三角型的呢?”有个学生回答说:“我认为,它是由于光的折射是弯的缘故,所以彩虹看起来是弯的。”马上有另外的同学提出不同意见:“我认为不对,如果按照他的解释,我们看起来也应该是弯的。”旁边一同学也附和:“是啊,难道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是弯的吗?”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你一言我一语的反驳回答问题的同学,最后都有点“围攻”的味道了。那同学开始还“据理力争”,到最后还是“寡不敌众”,满脸委屈的说:“我又没有说我是对的,我只是说‘我认为’,你们干什么这样对我!”最后,竟然大哭起来,任我怎么劝也收不住眼泪。所以,这节课我只能拖堂,跟全班同学上了10分钟的“思想教育”。其实,在新课标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里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善于何作和交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一点,这本来是好事,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孩子们在自信之余,宽容不足!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更不懂得如何包容别人!他们不会用善意的态度对待表达有障碍的同伴,更不会利用婉转的语言批评同学的不足!………三年级河北版《七色光》知识点:(1)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2)彩虹是空中的小水滴折射太阳的光形成的。探究彩虹形成的秘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我采用了一下的一些策略:一是分小组做不同的实验,并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我准备了三棱镜、吹泡泡、光碟、水和镜子等材料让学生选择做不同的实验并观察分析现象。二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出来和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并进行交流。三是通过多媒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理解。直观展现阳光通过三棱镜形成七种颜色的光,效果非常好。通过学生实验和分析,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阳光由七种颜色组成的知识点,并在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探究彩虹的秘密时,学生通过用水和镜子在阳光下制造彩虹,和有水、镜子,但是没有阳光,和有阳光和镜子,没有水等对比实验让学生明白了彩虹形成是与天空中的小水滴和阳光有关。最后通过动画展示彩虹形成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彩虹形成的秘密。最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彩虹是弧形的?有不是弧形的彩虹吗?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探究价值的,我让学生回去查找有关的资料,下节课继续探讨。3/7二、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和非知点点的教学反思地比例在上交的48篇教学反思中,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占的比例并不多,老师们更多的是倾向于教学技能、教材处理、教学整体的思考、教学设计实施的反思等。从上图中看出教师的教学反思还是以非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居多,有18篇,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只有6篇,两者皆有的18篇。教师对于撰写基于知识点的反思还存在一定疑惑,如何撰写呢?请看下面的案例希望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另外老师们可以参考天河部落/小学数学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博克。三、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不必太长,只要能够讲清楚对于某个知识点如何进行教学,效果如何有针对性来说明就可以了。如以下的案例供大家参考:案例1:有的放矢,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反思修改前“细胞的生活”这一章对老师来说不好教,对学生来讲也不好学,上完以后,自己的感觉是最不好教的就是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因为在实际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种课文内容跳跃性大,有的段落之间相关性不强的感觉,教学难度很大。为了化难为易,我把这节的内容改编了个学习资料,并配合几个实验,让学生根据资料一个个讨论完成,然后交流,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于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探究等活动,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形象、感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类比、推理的学习方法。从教学过程看,学生主动性很高,对知识理解较好。说明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基础,但从教学效果来看,由于其中的贯穿了几个实验,讨论探究的问题较多,导致课堂气氛太活跃,很难控制课堂纪律,连重点班也不例外。所以几个班级上完这节课后,自己感觉有必要对上课的整体安排进行调整,讨论探究前适当给学生作一些纪律约束的提醒,一个个课题逐个交流总结,让学生中间把思维收回来,即是“放—收—放—收”,这样课堂就较易控制,也有效的抑制了一些学生发散式的讨论。在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这个问题上,由于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难于理解,我在资料上画了一幅细胞中能量转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示意图比较直观的反映了能量转换的场所和能量形式的变化,细胞如4/7何获得能量的整个过程,在引导学生描述和理解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图也有欠缺的地方,如果能够在课件上动态的反映这个能量转换的过程,那么效果会更好。修改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七年级上册)知识点:(1)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2)能说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3)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2、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采用的策略:学习资料和实验配合,分小组讨论问题;利用多媒体把微观知识直观化。反思点: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这个问题上,由于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难于理解,我在资料上画了一幅细胞中能量转换的示意图(如下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示意图比较直观的反映了能量转换的场所和能量形式的变化,细胞如何获得能量的整个过程,在引导学生描述和理解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图也有欠缺的地方,如果能够在课件上动态的反映这个能量转换的过程,那么效果会更好。案例2:针对知识点采取不同策略的对比反思修改前带学生走近“克隆”5/7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课堂之外通过资料收集来了解某一个科学概念,原以为是不难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了。可是,当我教授《克隆羊——多莉》以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对于科学概念的认识,老师还是需要花很多心思进行引导的。这一课,教师指导用书上面对于科学知识的要求只是“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克隆技术与基因工程”。经过一番资料收集以后,学生汇报的时候对于克隆技术的概念讲得头头是道。顺着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进入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的辩论当中。有了之前搜集的资料为基础,孩子们此起彼伏、慷慨激昂地列举出种种的事例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一列举,问题就出现了,不管正方反方,列举的事例80%都不是克隆技术的结果,多半都是一些转基因技术或基因导入技术的例子。看来,透过文字,孩子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克隆”。我不禁反思起来,是否前面内容的教学没有让孩子们有一个很好的知识铺垫呢?虽然孩子们都知道生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但却仍然对哪些动物应该采取哪种繁殖方式不甚了解,以至于面对“克隆”的时候总觉得就是基因在发生变化,却不知道也不可能理解“克隆”实际上只是将一个动物的细胞核移植到卵细胞中,并生长发育。可是,如此专业的科学概念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了解得更多呢?一个班的教学出现疑问以后,后面的平行班我就让孩子们观看一段大学生辩论会当中关于“克隆”技术的争论,让孩子们在紧张的气氛中多角度地了解克隆技术,并且鼓励孩子们找找大学生们的言论是否有出现科学性错误。这样一来,由于正反双方都是高水平的辩论,孩子们不动脑筋就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于是课后就有不少孩子重新阅读自己收集的资料,仔细思考,不再人云亦云,混淆概念了。修改后《克隆羊——多利》(五年级下册)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重点: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认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难点:对克隆概念的理解策略1:收集资料,分小组进行辩论策略2:收集资料,观看大学生关于“克隆”技术的辩论赛,并分析辩论赛中的观点,让学生自己重现阅读自己的材料。反思点:克隆的概念第一次教学: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课堂之外通过资料收集来了解某一个科学概念,原以为是不难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了。可是,当我教授《克隆羊——多莉》以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对于科学概念的认识,老师还是需要花很多心思进行引导的。这一课,教师指导用书上面对于科学知识的要求只是“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克隆技术与基因工程”。经过一番资料收集以后,学生汇报的时候对于克隆技术的概念讲得头头是道。顺着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进入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的辩论当中。有了之前搜集的资料为基础,孩子们此起彼伏、慷慨激昂地列举出种种的事例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一列举,问题就出现了,不管正方反方,列举的事例80%都不是克隆技术的结果,多半都是一些转基因技术或基因导入技术的例子。看来,透过文字,孩子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克隆”。我不禁反思起来,是否前面内容的教学没有让孩子们有一个很好的知识铺垫呢?虽然孩子们都知道生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但却仍然对哪些动物应该采取哪种繁殖方式不甚了解,以至于面对“克隆”的时候总觉得就是基因在发生变化,却不知道也不可能理解“克隆”实际上只是将一个动物的细胞核移植到卵细胞中,并生长发育。可是,如此专业的科学概念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们了解得更多呢?第二次教学:针对第一次的教学出现的问题,我对教学进行了修改。我就让孩子们观看一段大学生辩论会当中关于“克隆”技术的
本文标题: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6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