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利用的,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2.区域政策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区域发展3.技术扩散从地理角度看,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由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在发明和创新后,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传播)4.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5.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6.增长极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7.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8.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9.城镇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10.生态规划应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社会、经济、自然等条件,提出不同层次的开发战略与发展策略,合理布局和安排农、林、牧、副、渔业和工矿交通事业,以及住宅、行政和文化设施等,保证自然资源得到最适当的配置,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填空11.区域分析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12.生态环境评价方法1指数法2模糊综合评价法3灰色关联分析法4景观生态学法13.区域人口结构1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3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14.区域政策博弈要素1博弈双方2预期报酬3博弈策略4博弈规则15.技术进步类型1中性技术进步2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3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16.技术扩散类型1空间梯度式2跳跃式3双向式17.指标体系1单一指标2综合指标18.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19.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反映工业化程度)20.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三方面1健康状况:平均寿命2受教育程度:成人受教育的比例(2/3的权重);各级入学教育率(1/3权重)3生活标准:人均GDP(HDI=1/3A+1/3B+1/3C21.A寿命预期B教育C指GDP)22.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最小值)23.区域竞争力评价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2多目标层次分析法3SWOT分析法24.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时间优势与空间优势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25.区域分工模式1垂直分工2水平分工3混合分工26.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5区际联系和区域分工27.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内容1战略目标2战略重点3战略方针4战略措施28.区域内有各种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29.雁行形态论后进国家可遵循“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扩大生产”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这种模式形如3只飞翔的大雁30.极化方式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31.扩散方式1核心扩散2等级扩散3波状扩散4跳跃式扩散32.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1前工业化阶段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成熟阶段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3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1土地利用率2垦殖指数3水面利用率4耕地复种指数5草原载畜量6建筑密度7容积率8土地利用集约度34.基础设施建设类型1超前型—英国2平行型—美国3随后型—前苏联35.区域给水规划布局1需水量预测2区域给水系统组成3区域给水系统规划36.域镇体系的发育阶段1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2按照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37.生态规划内容1生态政区规划2自然保护规划简答38.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步骤1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2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3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4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5对结果进行排序和分析39.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40.产业结构1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门类A)2第二产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门类BCDE,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41.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制8区域发展政策:行业部门政策42.经济发展战略模式1自主发展战略2高速度增长战略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7信息化发展战略43.空间发展战略模式1基本的战略思想(集中式发展、分散式发展、集中与分散整合发展)2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空间结构的优化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3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4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44.旅游客源产生的动力由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三部分构成。1内动力—旅游者动机(一般可归纳为四类a精神动机b健康动机c心情动机d其它动机)2外动力—旅游对象的空间相互作用3中间条件—距离(时间距离)、费用和旅途条件45.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1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2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3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46.域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1“点”—指每一个具体的城镇2“圈”—指中心城市圈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副中心城市圈3“区(带)”—指城镇密集区(带)4“线”—指沿着之通十线形成的区域产业带和城镇发展轴线论述47.‘阳光理论’要点1世界文明要摆脱其所面临的威胁,只有尽可能快地转向可再生能源,全面消除经济活动对生化资源的依赖2阳光型能源和原料基础的确立与转换,对于全球社会的未来安全性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3只有搁浅生化主流,提倡阳光主流,才能使经济全球化在生态上具有一定的承载力,遏制生化世界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制度所构成的破坏力,实现持久的、多样性的、公正的发展4阳光型能源和原料基础,使得确保人类社会存在必不可少的诸多反馈重新成为可能,也就是经济发展之于生态循环、区域经济结构、文化和公共机构的反馈5当认真考察生化能源的总体能源链条时,所谓的优越的节约性只是一个神话。可再生能源因其较短的利用链条,原则上具有更大的经济性6制定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必须将不可放弃的、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置于可变的市场规律之上48.产业布局指向类型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农业部门对自然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受自然条件的强烈制约)2原料指向(一些耗原料多或原料不宜远距离、长时间运输的产业部门,多分布在原料地附近)3消费市场指向(产业部门受消费市场吸引,产业大多分布在消费市场附近)4劳动力指向(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业,其区位指向一般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地区)5高科技指向(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多在科研单位、大学聚集区布局)6交通枢纽指向(铁路枢纽指向、海港、河港等/为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49.钻石体系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2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50.区域优势与劣势一是区内比较。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各种资源、各种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以明确哪种因素、哪一种资源、哪一个条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最大,是优势所在二是区际比较。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最容易表现出强势、弱势甚至是劣势出来。在战略抉择中,既要能识别区域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又要了解优势和劣势相互转化的条件,以扬己之长,补己之短。规划工作要寻找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或限制区域发展因素的突破口,通过区域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各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将有利条件变为区域的财富。51.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据点和轴线相结合的模式)来自于波兰的理念。波兰20c70s的国际级规划把点-轴开发模式作为区域发展主要模式之一。中国在此基础上提出点-轴渐进式扩散的理论模式构设了中国沿海与长江流域相交的“T”型空间战略①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由于资金的有限性,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轴线开发(带状开发)是据点开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将区域的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性设施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②点—轴渐进理论的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聚集,通过现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③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a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b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c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d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管理
本文标题:区域分析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