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1区域: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区域的特征:地域性,系统性,开放性,均质性。2经济区域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同质区域,匀质区域,一句区域内部共同通拥有某一个特定的标志。静态的划分一般是同质区域的划分。打的经济地带、大的区域板块。极化区域,结节区域,动态的区分一般都是极化区域的划分。都市圈,城市群。第二章1节点:在一定区域内,有经济活动内聚力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这样的中心被称为节点。特征:明确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具有不断聚集的作用,内部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区,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2轴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接节点之间的线状经济景观,如交通线,通信线路,能源,和水资源运输线。特征: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长度和方向,有一定的质量标准。3在空间要素之中,节点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域面是起基础作用的要素,轴线是起联结作用的要素。3区位:一项经济活动或经济景观在区域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是地球上某一个具体的位置,可以用空间坐标来表示。区位选择:由于区域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空间位置选择产生一定倾向性的行为。4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是指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主要是指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现代区位理论从运输区位论到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区位理论的大量内容。5杜能的农业圈: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蔬菜、牛奶等鲜活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作为城市能源;第三圈是轮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是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谷物生产为主;第五圈是三圃式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和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第六圈是畜牧圈,第六圈以外是荒野。6工业区位论的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7德国经济学家阿•韦伯1909年提出的最小成本工业区位模型,是工业区位理论发展历史最早、影响最广泛的理论流派。该模型有以下前提条件的假设:1工业原料的供给地的分布是已知的2劳动力供给是已知的,劳动费用一定,且供给量无限。3运费与运距成正比。8区位因子,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的地点或者一般在某特定类型的地点进行时,能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在各种区位因子中,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最为重要。第三章1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的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平均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居民储蓄和投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会导致人口的增加,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稳定均衡状态之中。四个社会技术条件:a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口增长率的高度相关性;b人口基数过大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c耕作制度的落后d所采用的生产方法缺乏效率。2纳尔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穷人之所以穷,因为他们的收入少——工作效率低——吃不饱而身体很差——收入很少。起点是贫穷,终点也是贫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中存在三种”不可分性”:a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b储蓄的不可分性c需求的不可分性。4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产业部门的产值在特定地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与更高层次区域该部门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二者之比,通常用来判断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p66计算)。5人力资源: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人力资本:通过投资于已有人力资源而形成的、以复杂劳动力为载体的可变资本。特征:人力资本的依附性,人力资本的被动性,人力资本的难以测度性。6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人力资本需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由于人力资本和劳务的需求的增长而产生的对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这着重体现在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即数量需求的不同影响某些产业的消长,质量需求的不同则有推动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供给:a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促进产业弹性的提升b人力资本的充分积累促进产业活力的增强。C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承载力的增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作支撑。第四章1罗斯托认为,在六个阶段中,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两个关键性的阶段。A传统社会阶段B起飞准备阶段C起飞阶段D成熟阶段E高额消费阶段F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第一,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产业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第二,发展进口代替产品的产业模式,属于内向型战略。第三,发展出口代替产品的产业模式。第四,优先发展赶超部门的产业模式,即工业赶超战略。3(计算p86)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霍夫曼系数为5左右。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高消费资料工业,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仍大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致相似,霍夫曼系数为1,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系数小于1.4地区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5地区主导产业的性质:第一,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第二,在地区和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第三,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较高,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第四,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6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第一,根据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第二,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第三,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7区域结构高度化:区域产业结构在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顺序演进不断更新的阶段或更高的层次,由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向最优的区域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第五章1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能源、原料、消费地、劳动力、交通运输枢纽、高科技指向。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第一,构成该产业的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第二,地域产业结构是否最优。第三,社会效益是否最大。3产业集群:特定区域内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所构成的产业群。这些产业群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群体效应应获得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4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的途径:第一,关键性企业的衍生。第二,中小企业的集中。第三,政府引导。第四,城镇化的推动。5区域经济的集聚化:一个区域的经济,如果持续保持活力并发展出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一区域内的企业与产业将会形成一个集聚区,区域经济将凭借集群的创新和学习过程得到更快的发展,并持续的存在下去。6产业集聚区:一定区域内聚集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结合与发展有关的观众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使企业获得十分重要的外部性收益。第六章1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并且主要是指那么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2中心城市的区域影响:A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写作,促进区域内商品经济的发展。B通过自身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区域内市场的自由竞争。C通过开放、深化区域的商品化生产和发展。D通过发展高科技,带动区域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经验的增强。3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中心城市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第二,中心城市具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巨大潜力。第三,中心城市具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扩张力。第四,具有成为大流通枢纽的有利条件。第五,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中心。4城市化:五个层次,第一乡村不断的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第二,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第三,城市本身的发展,即所谓的城市的城市化。第四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第五,最抽象意义的城市化,作为城市化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第七章1总部经济: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分布的表现形态,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得以利用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不断寻求经营成本最小化,区域之间得以形成基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交易的必然产物。2(略微重点)总部经济的区域效应: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第八章1发展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贡献:a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区域按劳动分工理论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B产业集群战略强调企业在本地的根植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C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内收入再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D产业集群有利于产业持续创新,实现区域持续发展。E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2增强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具体措施:a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b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产业集群的自我管理能力。C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层次性布局。D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树立区域品牌竞争意识。E广拓融资渠道,促进产业集群的资本重聚。第九章1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网络中的企业、大学、政府结构、政府等网络节点在融入创新环境过程中组成的能够促进创新产生的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的有效结合。2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和建设(多选单选p197)3区域创新环境:一个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发展力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文化、社会环境、它是区域各行为主体和参与要素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以支持、产生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包括基础层次网络,文化层次网络,组织层次网络。第十章1资本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a资本要素的流动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B资本流动有助于提高地区内的收入水平。C资本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D资本流动会带来资本在某一空间的集聚,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应。第十一章1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在一定的约数条件下,对区域内或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的过程,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属性:目的性,协同性,可控性,渐进性,不完全确定性。2区域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工业区建立以后,它就像产品经历的周期性变化一样,要经历从年轻到成熟再到衰老的阶段。区位在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同,采取的发展战略也就不同。3产品空间转移的一般特点:a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进而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B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由次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C完成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历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累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空间转移。D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阶段的技术。4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的特点:a第三产业投资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B国际产业出现跳跃性转移。C生产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D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产业供应链的整体搬迁趋势。E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地区间的嫌贵平衡和动态协调发展过程,换句话说,协调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不能理解为区域之间绝对差距的缩小。A正确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B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C加快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关系。D实现区际要素流动的通畅和便利化,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第十二章1区域规划:一定范围内区域的发展的战略策划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综合,是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解决区域发展方向问题的重要手段。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a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b进行区域定位c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第十三章1区域政策:一种页数的经济政协,它带着十分强的目的性来思考空间问题,针对某些类型的区域问题,通过政府的集中行动来对某些区域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