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开荒,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自从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并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显著。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0-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4.4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的领域来看,农业、交通、水利等基础领域的投资比重不断提升,由1999年的20.39%提高到2007年的28.36%。在投资拉动和国家政策支持下,交通、通讯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西部地区公路总里程比1999年增长0.6倍,高速公路里程增长4.96倍;2001年,西部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仅有9.10部/百人和7.05部/百人,2007年提高到20.78部/百人和32.68部/百人。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9.03%,提高到2007年的14.4%。近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明显减少,西部地区的贡献功不可没。二是地区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GRP)增长速度连续8年逐年加快,自1999年的7.3%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14.5%。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部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达12.4%,分别比全国和东部平均水平高0.5和1.1个百分点。从1999到2008年,西部地区GRP年均增长达到11.4%,其中2003-2008年平均增速达13.2%,在全国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从西部各省区市的情况看,内蒙古、新疆、陕西、广西等省区经济发展速度已居全国前列,其中,内蒙古2002年以来连续七年增速居全国第一,四川省经济总量也于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三是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从1999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2.9%迅速提高到41.1%,增加了8.2个百分点,而同期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仅分别增加4.5、4.5和6.4个百分点。西部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其中产值比重从1999年的23.8%下降到了2008年的15.6%,下降了8.2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下降6.4和5.4个百分点。西部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7.1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提升的幅度。四是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过十年的开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首先,从人均GRP增长来看,1999-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GRP由4283元迅速提高到15951元,其相对水平(以各地区平均为100)则由60.7%提高到63.8%。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均获得了较快增长。从1999年到2008年,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62元提高到3525元,增长了1.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5431元提高到14281元,增长了1.63倍。其中,在2004-2008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1.92%超过东部地区2.8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东部与西部城乡居民收入数据计算,是将各省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按各省区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加权后,将东部与西部各省区加权后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进行汇总)。五是东西部相对差距趋于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发展差距的变化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拐点大致出现在2003年。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自2003年以来,尽管东西部地区间人均GRP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但其相对差距已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RP比东部地区低63.0%,2005年该系数下降到60.7%,2007年下降到58.9%,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56.9%,比1999年的差距水平低3.3个百分点。同时,2007年之后,东西部地区间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也开始趋于缩小。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由不平衡增长逐步转变为相对均衡增长。六是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从1999到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占全国比重也是先下降后提高,呈现出一个“U”型变化。这说明,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其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已达1142.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46%,比1999年提高0.31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0-2008年,西部地区出口额年均增长26.4%,在全国四大区域中最高,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6个百分点。2008年,西部地区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5%,分别比1999年和2004年提高0.5和1.0个百分点。新疆、甘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超过了30%,内蒙古、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进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99-2007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7.73亿美元增加到50.50亿美元,年均增长16.13%,远高于东部地区10.16%的平均增速。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近年来也迅速提高,由2004年的2.88%提高到2006年的3.45%,2007年又提高到4.92%。七是投入产出效益稳步提升。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源、重化工、烟草、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这些行业的带动下,西部地区工业投入产出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1999年,西部地区工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大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到2008年,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全国和东部地区的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总资产贡献率已达到13.8%,超过东部地区0.5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10.4%,分别超过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5.3和5.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数据是全国和西部各省区数据的算数平均值)。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有鉴于此,国家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这十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相比2003年取得了显著的提高。1.东三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从2003年至2013,吉林的GDP增速位于全国第2位,辽宁省GDP增速位于全国第5位,黑龙江也形成了以原油、医药、机械制造为首的产业集群。农业的稳定增收为农产品深加工奠定了夯实的基础。2012年东北三省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9761.6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13%。2012年,东北三省区粮食产量达到17703.5万吨,比2003年增长79.6%;单产达到366.3公斤/亩,比2003年增长36.3%。2.着力解决民生,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福利十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许多农村被城市所覆盖,东三省城镇化率已由2003年的36.7%增长至2013的58.4%。农民进城后,打破了原有二元户籍的限制,享受到了城市人的福利,包括医疗设施、医保、住房、子女教育等。东三省未被城镇化的各村镇已实行“村村通”道路建设,由以往的土道变成了现在的水泥路、柏油马路。国家对农民减免农业税,增加农牧业补贴、国有企业改组后下岗职工再就业等一系列惠民政策陆续出台。3.体质机制创新取得了重大发展十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东三省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小政府、大市场”,政府简政放权,着力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加强工业信息化、能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重要决策,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4..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和工业结构调整随着哈大高铁的全线开通,形成了一条贯穿东三省主要城市的快速高铁干道,4个半小时把东三省串联成一起,这条1300公里的狭长区域带,变通了三省之间的联系,为经济、人文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便利条件。此外,工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轻重工业比例由2003年的18.7%:81.3%调整为2012年的29.2%:70.9%。从企业规模上看,对大中型企业依赖度明显降低;从企业隶属看,地方工业的崛起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5..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东三省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型城市有抚顺、阜新、鹤岗等地,木材型城市当属伊春,石油型城市有大庆、松原等地。资源型城市以资源性产业为其主导产业,其优点是关联度较高,对经济发展依赖性较强。其缺点是有限的资源导致其自身产业链短,产品深加工能力缺乏,对环境有一定破坏。所以新时期对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成为了东三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十年来,东三省加快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树立忧患意识,加强东三省众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重视对资源产品的深加工,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6.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年来,东北三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发展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上,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等十年里提升较为稳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以及城市内的各类服务业有大幅度的提升,十年里年均增长接近4.9%。三、中部崛起中部崛起是指促进中国中部经济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6省共同崛起的一项中国中央政策,2004年3月5日首先由温家宝总理提出。中部六省包括华中地区三省、华东地区两省以及华北地区的山西省。中部崛起计划首次施行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期间的发展重点为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中部六省的共同努力下,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一改过去“不东不西”的尴尬局面,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从2004年到2013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2.46%,远超全国10.18%的平均水平。2013年,中部六省GDP总量达到12.7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22.3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0万亿元,比2004年提高了833.35%;实现出口总额1380.7亿美元,比2004年提高了593.36%。①2.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中部地区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13年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1.8∶52.1∶36.1,与2004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上升5.6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②工业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万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幅高达1537.82%。③现代农业规模壮大,2013年实现粮食产量2.08亿吨,比2004年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