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战略摘要:当今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许多新兴的合作组织呼之欲出,这将会使世界的区域经济集团化产生一个重大的变化。而各个原有的区域组织则是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讲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关键词:中国-东盟TPPRCEP区域经济机遇挑战一、引言区域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经济组织在此就是经济推动的主要推手。在瞬息万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下,各个经济组织将如何应对?本文主要描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未来将采取的措施。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又称区域经济一体化,专门指那些地理位置相近,经济水平、经济政策相似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协定,制定共同行为准则,相互消除经济贸易壁垒,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超国家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要求各国同时消除相互间经济障碍是困难的,也是不实际的。而在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间率先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则成为现实的选择。现在,国家间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迅速。纵观近几年,世界区域经济集团的数量增加;世界区域集团化的范围和规模不断的扩大;世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跨越区域界线的合作越来越多。随着大多数国家参与了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化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它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以后,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了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主要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出现了大洲之间建立的集团。这种建立在大洲之间的区域集团说明了区域集团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容忽视,也许对世界经济产生较为强大的影响力。目前各种区域集团的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特别引人注目。在全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几十个,他们遍布各个大洲。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具有典型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他大的自由贸易区还有中欧自由贸易区、欧盟-拉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前景如何发展的问题让人们感到迷茫。人们一直在关注的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回合谈判依然没有进展。继1999年西雅图会议失败之后,2003年9月举行的坎昆会议也没有达成任何有实质性的结果。作为多哈回合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坎昆会议的失败不仅打断了多哈回合的谈判进程,而且也给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前景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中国与东盟在1991年就开始接触,当时中国外长钱其琛参加第24界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直到2002年11月,朱镕基总理参加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式启动。从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在也只不过是3年时间,但我国与东盟的各方面的发展却是有了很大的改变。1、政治方面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国家相关的领导人与东盟积极互动,建立较为完善的双方对话机制,谋求更好的国际关系,愿与东盟十国加强战略伙伴关系。例如越南与中国的关系,从本世纪初至今,两党总书记和两国的国家主席已经互访13次,两国总理已经进行4次访问,双方签署了8项联合声明和3项联合公报。但世事难免有起伏。我国在南海问题上拥有绝对的讲话权,但菲律宾却总是罔顾事实,在此事件上处处挑衅,这让我国与菲律宾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2、经济方面经济领域已经成为东盟和中国合作关系的亮点。过去3年中,东盟—中国贸易关系发展很快。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2013年前6个月,中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达到210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2%。现今中国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经上升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位于欧盟、美国之后)。越南与中国的贸易金额也从2000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年底的411.8亿美元,2013年前4个月达到143亿多美元。投资方面,中国进入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从33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年底的1007亿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进入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达到近300亿美元,而东盟各国进入中国的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进入越南的直接投资项目总数为899个,登记资金总额为47.1亿美元。在工程承包领域,东盟各国是中国工程承包的主要市场。2012年,中国企业已经签订项目合同价值1349亿美元。工程承包是越南与中国之间一项突出的经济合作内容。中国是越南最大的外国承包商,而且越南现今也是中国在东南亚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是中国在亚洲的第三大工程承包市场。在越南的工程承包主要集中在建设热电厂、水泥厂、道路、矾土开采场等。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领域的发展迅猛,未来的发展可谓不可估量。3、文化方面首先,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内容越来越丰富。这么多年以来,随着双方在经贸、科技等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涉及教育、学术、图书、新闻、出版、艺术、文体、广播、电视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双方的交流已遍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个层面。其次就是文化交流形式日趋多样。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的途径与手段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交流的形式也从单纯的工艺品交换、文艺演出等,向组织文化研讨会、开展文化考察、培养艺术人才等多形式的交流模式转变。还有就是文化交流成果日益增加,中国—东盟的文化交流已逐渐从过去分散的、自发的团体交流发展到大规模的、优化合理的组织交流。如2005年中国和东盟共同签署的《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是中国与区域组织签署的第一个有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官方文件。此外,还制定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广西与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南宁宣言》等等。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受到的影响与挑战世界瞬息万变,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变化。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发展顺利,当前机遇国内国际中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很多。1、世界经济增长减缓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处于缓慢或停滞状态。特别是欧元区外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和主权债务压力不断升级,这将使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自贸区建设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环境。2、美国主导的亚太机制从APEC发展到TPP近年来,东盟和中日韩等国不断加强在各领域的合作,努力构建东亚国家自己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然而近期,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并牵头“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简称TPP)”谈判,试图推行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目前,日本已明确表达了对加入TPP谈判的兴趣,韩国虽然持观望态度,但并不排除将来加入TPP的可能。而中国为了避免金融业、农业等一些重要产业受到冲击,暂时还没有加入的意向。显然,美国主导TPP的迅速扩张将会使东盟在客观上失去其在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地位,TPP的成功将很可能意味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无限期搁浅。由于TPP不仅对贸易、服务、投资自由化提出了新的标准,也涵盖对缔约国政府采购制度、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严格承诺,这一“高标准”的要求将直接对东盟各国和中国产生冲击,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存在价值大大降低。3、东盟倡导建立RCEPRCEP是以东盟为主导的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组织,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新产物。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其间,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领导人共同发布了《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正式启动这一覆盖16个国家的自贸区建设进程。自从美国2008年宣布加入并主导TPP后,不仅地区大国积极参与,近半数的东盟成员也鱼贯而进,TPP扩容进程显著提速,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心转移到亚太地区。这令东盟担心TPP会损害东盟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主导权,更担心部分成员国参加TPP而使其离心趋向更强。于是就提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总的来说,RCEP更加符合中国的利益,能让中国和东盟规避TPP的冲击影响。如果RCEP谈判成功,将成为东亚乃至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些谈判给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应当支持东盟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建设性作用,在积极参与和推动RCEP谈判和建设过程中,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提升经济合作水平,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4、政治与领土等领域的分歧中国与东盟各国虽然有着悠久的友好历史,但也存在着制度差异,导致双方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分歧。在经济体制方面,双方存在计划经济、专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领土纷争方面,由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以及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都存在领土纷争,在南沙群岛,南海等问题上,领土问题的争议往往导致政治领域的互不信任与猜疑,军事领域的暗中较劲与敌对,从而影响到经济领域。例如近期中国和菲律宾的南海争端不仅对中菲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严重损害了两国的政治互信。五、中国应对的战略1、共同遵守《南海宣言》,推动制定《南海行为准则》,增进政治互信中国与东盟一些成员国的领土纷争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南海争端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目前中国与越南和菲律宾之间的南海争端有激化的态势,如果双方不好好处理的话,很有可能就会演化成局部的战争。而且,美国和日本都开始插手南海问题,实质就是激化中国和东盟的矛盾,想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中国就应该好好采取措施,增进政治互信。政治互信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和东盟的关系经历了消除疑虑、开展对话、增进互信到最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不平凡历程。中国和东盟的政治上的互信不断加强。中国主张在不损害中国国家领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与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共同合作,有序地开发南海的资源,达到稳定周边、共同发展的目标。但是,在东亚局势纷繁复杂的今天,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不断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文化等意识形态的交流,增进双方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此外,在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合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双方的军事合作,就其他重大问题展开对话和沟通,扩大交流的深度。基于此,才能真正建立对多方有益的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才能真正获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益处2、结合RCEP谈判进程,着力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层次与水平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层次和水平,既可以采取强化合作或者开放市场等措施,如扩大投资和贸易领域的市场准入谈判,完善原产地贸易规则,加强双边互联措施和物流的合作,支持落后经济体的建设等等。提高贸易区规则的标准是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无法一下子全面提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标准的情况下,可以同东盟比较发达的经济体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谈判建设更高标准的自贸区。3、协调好区域内外国家的关系,推进其他组织的合作中国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和参加RCEP的谈判,加速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支持TPP与RCEP两个高低标准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兼容性和协调性。中国很有必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自由贸易谈判,而且要在各行业谈判前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决策,作足理论准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极强的吸引力,这可以成为我国在谈判中的筹码。还有就是谈判时我们要求各个领域全程参与,并且加进我们的观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