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张孝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摘要]探讨了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并对中国现阶段区际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关键词]区际劳动力流动区域差距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各区域的要素流动影响巨大。以东部地区为例,20年来,劳动力和资本大量输入、技术与创新广泛传播,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在这里面区际劳动力的流动有何规律可循?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一般的角度分析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际行为关系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区际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一、区际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学家认为,区际贸易与要素流动具有相同的效应,即商品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因而区际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例如西伯特曾指出,作为均衡机制,要素流动性越高,则商品贸易范围越小;要素流动性越低,则对贸易的依赖越大。迄今为止,对区际要素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际要素流动是如何实现区域要素收益均等化的;二是区际要素流动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学者对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际差距影响问题的研究上争论较多。缪尔达尔和赫尔西曼就非常怀疑劳动力的流动必然会导致趋同。Barro对跨国数据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并不对经济增长产生收敛性的结果。尽管后来Barro通过技术手段在他的模型中排除了劳动力流动的内生性,但他仍然没有发现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敛的有效作用。但是,Williamson(1965)发现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区域间劳动力的选择性流动[6]。Taylor和Williamson(1994)发现大规模的移民对这些国家的人均GDP的贡献达到50%,这说明了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敛有决定性的作用。是什么因素在促进劳动力从一区流至另一区?希克斯曾提出一假说:“净经济利益的差异,尤其是工资差异,是迁移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区际迁移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首先,区际劳动力流动是由区域劳动力供求水平状况引起的并将影响区域劳动市场供求。其次,区际劳动力流动会造成多种外部性。由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区际劳动力流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会对区际关系带来不同的影响。二、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特点一般而言,劳动力的全国流动有利于技术和信息向落后地区的扩散。尤其是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国内在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敛影响的研究上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劳动力流动确实对地区收敛产生影响作用。如姚枝仲等(2003)认为劳动力流动对于消除地区之间要素禀赋差异的作用明显,因而可以有效地消除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从而实现“条件收敛”。王德文等人(2003)认为人口迁移在1990年前后使十几个省区的GDP值平均增加了1.5%,并使这些省市的基尼系数分别降低1.6%~7.5%,他们还验证了省际间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形成确实起到延缓作用。刘强(2001)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大规模的劳动力区际迁移是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诱发因素。按照樊刚(1995)的研究结果,劳动力流动是通过“分母”来影响地区经济的,并因此对地区收敛产生影响。王小鲁等人(2004)也认为:在市场条件下,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将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劳动报酬差距和人均GDP差距。据估计,1980年全国发生迁移人口数量达到450万,1984-1985年间迁移人口695.8万人,1985-1990年期间年度迁移人口达673.8万人[13]。1978-1999年期间仅农业劳动力转移就达1.18亿,年均562万人,其间转移劳动力的总量由0.22亿人增加到1.4亿人,年均增长9.3%。1984年以后,全国劳动力转移数量大幅度增加,仅1984-1988年间,累计转移劳动力5566万人,平均每年转移1113万人。以1999年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状况为例,根据抽样调查数据,1999年中国农村跨省流动就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4.511%,比1998年的3.997%上升了0.65个百分点。结合《中国统计摘要2000》中1999年中国乡村劳动力为46897万,推断1999年的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为2115万,比1998年增加了259万。而1999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增加量560万,新增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有46%是通过跨省流动的方式实现就业的。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状况看,按照区域划分,1999年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东部地区就业的占81.5%;进入中部地区就业的占9.2%;进入西部地区就业的占9.3%。1999年跨省流动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来自东部地区的占10.3%;来自中部地区的占54.9%;来自西部地区的占34.8%。1999年的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仍大多数来自中西部地区,占全部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90%,比1999年增加2个百分点。而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地区是东部地区,占全部跨省流动就业的81.5%。而仅广东一省就吸纳了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的近一半。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仍是以中西部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东部地区就业为主要特征。三、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就国际而言,劳动力流动因国籍、语言、文化的影响而受到很大限制,流动弹性很小,从而导致发达国家较高的工资和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低成本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东部在很长时间维持了对日本和韩国甚至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就一国内部而言,劳动力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因此,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相比并不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明显优势。而陈建军的研究表明,浙江省当前仍属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由于还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35%以上)滞留在传统农业部门,他预计,浙江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在劳动力有限流动的情形下,东部地区的人口和工资就可能会进一步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但由于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加之中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和市场制度环境还不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区域转移的条件,产业转移并没有大规模的发生。随着人口和产业向东部地区的集聚,区域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增大,会刺激更多的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转移,使得工资上升速度趋缓,产业继续向东部地区集聚。但一个区域内的土地是有限的,当产业高度集聚,地价的上升会提高区位成本从而使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因此,在比较成本利益的驱动下,用地面积大的工业有向外转移的动力。产业和人口的高度集聚,会使东部地区的土地极度紧张,也提高了城市生活成本;同时,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工资增幅缓慢,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递增。因此,在东部地区工业用地极度紧张,或者当该区域的市场开发得差不多,企业需要向外扩张以抢占更多市场时,就会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往中西部地区转移。
本文标题: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3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