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都匀四小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语文学科电子备课教案主备教师罗翠银授课教师班级四()备课时间2013.2.22第一单元教材简析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受大人控制,有一点叛逆。四年级孩子注意力增强,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是在小学中低年级,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以前形成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改变,而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或厌恶学习,原因就在于他们是被强迫学习的,他们将学习作为一种外加的负担。四年级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结合学生的学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1.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如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想象画面等。3.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单元目标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5.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6.渗透相关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风景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课时安排:《古诗词三首》2课时《桂林山水》2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七月的天山》1课时《语文园地》3课时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2课题1.古诗词三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过程与方法: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热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背诵诗词,了解意思,想象意境,体会感情。2.读诗词,想意境,感悟语言美。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独坐敬亭山》)课时目标1.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2.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重难点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教学步骤导入:祖国的山水是如此的美丽。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将随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体会他们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和表达情意的方法。一、预习探究(预习卡)(一)我反复诵读了三首古诗词,学到了许多知识。1.我知道《独坐敬亭山》是代诗人写的。2.我明白了“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白银盘”是形容的,“青螺”是形容的。3.我还懂得了《忆江南》是一首,而不是诗呢。(二)想一想,填一填。1.从《独坐敬亭山》中的“”可以看出作者对敬亭山的喜爱。2.“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和”读作。3.“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蓝”是指,而不是指一种颜色,可要记住哟。二次修改3(三)辨别形近字,并组词。谙()镜()孤()厌()暗()境()狐()压()(四)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众鸟高飞尽,湖光秋月两相和,孤云独去闲。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看两不厌,遥望洞庭山水翠,只有敬亭山。白银盘里一青螺。(五)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根据你的理解填空。《望洞庭》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这首诗描写__________景色,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七)查阅资料。李白、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唐朝的著名诗人,请你查阅一下资料,了解这三位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二、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指南卡)1.走进诗中的画面,自由将诗文读两遍,第一、读准字音,将诗句子读通顺读流畅!第二、借助诗中的注释和插图看你能了解什么?2.检查自读情况。3.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品读《独坐敬亭山》一、导入课题,揭题。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初识古诗。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1)把诗读通读顺。(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4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三、再读,感悟诗意。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鸟飞尽云独闲孤单寂寞山相对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四、朗读,背诵。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2.指名读。3.学生齐读。4.背诵。五、扩展。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课时作业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5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唐]李白鸟飞尽云独闲孤独寂寞山相对二次修改第二课时学习《望洞庭》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步骤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二次修改6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洞庭/山水色,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渗透爱护
本文标题:四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7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