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单元说明选编目的及依据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水也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物质,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喜欢玩水,但学生对与水相关的诸多现象,虽然心存疑惑,却往往不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和研究。本单元就是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溶解、混合、维持生命……)等内容,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单元教学内容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有关的“内容标准”设计的。具体的内容标准分别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等。主要的相关链接本单元由《水变咸了》、《做一杯饮料》、《我们离不开水》、《水里有什么》四课组成,主要研究水溶解其他物质、水对生命的意义、水与其他物质的分离等方面的内容。本单元是在继第一册《水的科学》单元后,又一次以水作为探究对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水对生命的意义、水与其他物体的混合和分离等特点的单元。在第一册《水的科学》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设计探究过程、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合作与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进一步提高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探究有关水的其他特征奠定基础。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水的溶解”为主线串联为一体,第一课《水变咸了》主要是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性,重点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做一杯饮料》、《我们离不开水》、《水里有什么》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逐渐深化探究,了解到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了解生物与水的密切关系,进而拓展到水的净化、我国的水资源现状等方面的探究,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的认识,同时通过证据的搜集和分析,理解事实和证据是获得新知的条件,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本单元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研究生活现象,应用于生活实际,结合本册教科书“研究与实践”单元《考察家乡的水域》的探究,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摆脱了书本的束缚,使科学探究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丰富了学习经历,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养成。单元结构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1.能选择适合探究的问题。2.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3.能够利用水能溶解物质的性质,设计、配制饮料。4.能够选择一定的方式搜集、整理与水有关的资料。5.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6.能正确选用合适的仪器进行观察、实验活动。1.愿意合作与交流。2.关注与水有关的科技新技术,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4.意识到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解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1.知道水有溶解一些物质的特性;2.认识不同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现象;3.知道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水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4.知道净化水的一般方法,了解自来水的形成过程。5.知道汽水等饮料的简单制作过程。7.水变咸了本课活动是按照“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思路探究水能溶解食盐的特点,认识溶解现象--探究其他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性--探究水溶解食盐数量的变化--自主评价”的思路来编写的。8.做一杯饮料本课活动是按照“品尝饮料,探究饮料的成分--学习制作饮料,认识水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的特性--设计实验,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途径----自主评价”的思路来编写的。9.我们离不开水本课活动是按照“分析“人、植物与水的关系”的观察、实验结果--认识水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人们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制定节水方案--自主评价”的思路来编写的。10.水里有什么本课活动是按照“提出问题:水里有什么?--实验探究“水里有什么”--设计“我的自来水加工厂”--自主评价”的思路来编写的7.水变咸了一、教科书说明水能溶解物质的现象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但是水溶解物质具有什么特点呢?本课就是以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目标编写的,主要研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活动准备:教科书以文字的形式,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中需要准备的主要材料:食盐、白糖、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石子、粉笔末、洗衣粉、黏土等;以图片的形式提示了探究活动中可能用到的实验仪器,目的是提示学生为课堂探究水的溶解特点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活动过程:活动一: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以问题“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通过品尝活动,知道水变咸了是“盐在水里化了”的事实,初步认识“溶解”。然后通过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进一步认识溶解的变化,通过学生对“溶解”的语言描述,体会到“溶解”的含义。活动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科书以一组情景图提示学生探究食盐在水中的变化,特意突出了学生的疑问:“盐哪儿去了?”,通过品尝活动,引领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初步认识“溶解”。二是学生探究“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在探究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描述出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能够了解像高锰酸钾一类物质在水中的变化特点,进一步理解、认识“溶解”。活动二:其他物体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实验材料图及一张实验记录单。实验材料包括食盐、白糖、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石子、粉笔末、洗衣粉、黏土等。目的是提示学生对身边常见材料进行探究,了解它们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利用表格记录探究时发生的现象和出现的结果。本活动有三层含义:一是能对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做出初步预测;二是能利用实验的方式判断各类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三是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溶解情况对物体进行分类。目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假设,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活动三: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有什么发现?教科书设计了一组学生探究的画面:不断向水里加入食盐,搅拌,由于食盐的增加,出现了溶解饱和现象。看到烧杯内有明显的未溶解的盐,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引领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的饱和现象;二是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释疑问,如向他人请教、查询资料等。自由活动:教科书设计了与本课内容紧密联系的评价活动。学生从“我仔细观察了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自己的表现、我发现的新问题”等方面展开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拓展活动: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利用所学知识辨别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意识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后面学习做一杯饮料做好准备。二、教学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3.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建议活动准备:本课探究活动较多,建议材料准备要丰富。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准备相应的材料。为了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应根据自己的设计做相应的准备,如烧杯、玻璃棒、高锰酸钾以及视频资料等。活动过程:导入:可以通过谈话,提出“吃的菜为什么是咸的?”“喝的白糖水为什么是甜的?”等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小结,引入探究活动。或者以探究活动导入,教师出示一杯盐水或白糖水,提出探究问题:这是一杯什么水?根据学生的猜想做引导,进行验证活动,揭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探究活动能直奔主题。活动一: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按照教科书的思路分成两个步骤开展探究活动,一是提出问题:“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通过交流,进行探究活动,初步认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变化。二是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实验,让溶解过程显性化,进一步认识溶解的变化,通过学生对“溶解”的语言描述,体会到“溶解”的含义。也可以把两个探究活动进行整合,教师提出探究的活动指向:“如果把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记录探究时观察到的现象,然后,以对比的方式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描述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的变化情况,理解溶解的含义。在本环节的活动中,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交流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描述出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才能有利于理解溶解含义。活动二:其他物体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开展本活动时,教师可以先提出探究的指向,然后开展探究活动,最后进行交流。教师可完全放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准备的材料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辨别,既是对溶解概念的再认识,也是做好记录的前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应给予充分的时间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将研究对象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比较更科学。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验记录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出溶解的特点。在交流时,详细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活动三: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看有什么变化?教师可以给学生探究题目: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看有什么变化?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活动指向提问题进行探究。本部分教学应突出两点:一是在探究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的饱和现象,意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二是让学生学会从多个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解释,如向老师和家长请教、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网上浏览等,重在方法的指导,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自由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堂探究活动开展情况,从小组的合作水平、活动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展开评价。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只要有利于学生评价素质的提高都是可以的。也可以把评价活动分别渗透到探究活动的各个方面,采用过程性的适时评价,不需要单独设置一个环节开展。拓展活动: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溶解现象?以引起学生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利用投影或是多媒体课件进行相关介绍。本部分教学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列举生产和生活中不同领域中的溶解现象,以扩大学生对水溶解应用的了解,让学生领悟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列出表格引导学生记录,然后交流。四、参考资料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我们把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泥土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把泥土放入水中时,泥土沉到水底。振荡后得到浑浊的液体。液体里悬浮着由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固体小颗粒,使整个液体成浑浊状态。这种液体不稳定,静置一会儿后,固体逐渐下沉。这种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植物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把植物油注入水中时,植物油飘浮在水面上,分为有界面的两层。用力振荡后得到乳
本文标题: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0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