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牵手你我他----大学新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团体辅导一、团体名称牵手你我他------大学新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团体辅导二、团体目标社交是人的重要行为之一,大学生也无法避免。该团体的目标是使大学新生中的社交持回避与苦恼者,在初入大学时能顺利适应新环境,融入群体,甚至是自我成长,学会如何为人,找到自我归属感和被接纳感。三、团体性质该团体的性质是成长性与领悟性、封闭性团体。四、领导者及训练背景该团体组长,女,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在校期间已经系统性地学习了心理学专业相关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心理与教育学统计、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除此之外,该团体组长于2010年三月开始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学生心理咨询相关学习与咨询工作。同时,该组长还参与了2010年的“5.25心理健康月”的现场心理测评与咨询活动。通过在辅导中心的学习与运用,该组长学会了更好地去倾听,去理解他人,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而且该组长对事情的控制力较好,能冷静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热情乐观,能通过自身去影响组员。该团体副组长,男,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经过三年系统性地学习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很好地运用理论于实践。副组长主要是辅助组长工作,并在参与活动中起带动示范的作用,并能理智地看待和分析事情,正与组长形成互补。除此之外,这个社会是男女共存的,我们的大学校园也是如此。我们的团体要创造的就是整个大环境的缩影,使组员在团体中感受到轻松、温暖和安全。五、团体对象大学本科大一新生共六人,专业、年龄不限,三男三女。六、招募方式与甄选标准校园内海报宣传,并设报名点。通过主动报名者来筛选组员。报名者填写报名表,以及作为筛选辅助工具的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也是为团体结束后作对比参考。组员排除的标准:(1)非大一新生,非本科专业;(2)正经历急性生活危机;(3)严重抑郁并有自杀倾向的病人;(4)无法规律出席的组员;5)注定脱落者,其特征包括心理悟性差,过多采用否定的心理防御机制,严重躯体化症状,缺乏参加团体的动机,较为严重的精神病症状,不讨人喜欢,有严重的交流障碍,低智商等。组员纳入的标准:(1)大一本科新生;(2)有强烈地参加团体的动机,特别是有改善自身社会交往能力的动机;(3)社会交往时倾向于一个人独处,不喜欢或者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在社交场合与人交往的时候,感到痛苦烦恼,非常不舒服,主观认为融入群体和与他人交往有困难,并愿意为这些负起责任,或能承认自己存在社交回避与苦恼的问题存在,且有寻求改变的意愿。七、时间频率与次数一周一次,星期二18:00—19:30,共8次,除第二次户外活动,每次约90分钟。八、地点学校音乐治疗室,户外。九、理论基础(一)成员的行为特征与需要(基本理论)大学新生这个群体,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来到大学这个与高中截然不同的环境,面对来自各地形形色色、不同性格的同辈,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能否与同学友好共处,也不知道在学校里能学到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他们正处于艾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人的八大发展阶段”中的成年早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1]。对社交持回避态度者,他们并不是不社交,他们只是无法从社会交往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他们更多的是觉得苦恼。有研究表明,性别、年级、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也有调查结果显示TSBI(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和T-AI(特质焦虑问卷)评分与SAD量表评分具有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01),并最终选入回归方程,提示个体固有的低社交自尊、高焦虑特质与其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3]。有研究证明,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期乃至成人期的行为[4]。安全依恋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仍保持积极的心理品质,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环境有很好的控制感;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从依恋理论来说,对社交持回避与苦恼者更多的是不安全依恋者,他们更多时候表现的是不自信,对事情处理能力不够,与人交往常出现矛盾,感到痛苦烦恼与无助感,甚至是更愿意独处,不与他人交流。大学新生中社交回避与苦恼者虽然属不安全依恋的占多数,但他们依旧有归属与爱、尊重的需要,他们的依恋类型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易出现问题与矛盾。因而对这一群体做相关团体辅导是有必要的。(二)辅导方法与策略(活动设计理论)1.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AvoidanceandDistressScale,SAD)。分为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2个因子:社交回避,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社交回避的反面不是社交参与而是不回避;社交苦恼,指社会交往时的苦恼感受。采用“是-否”评分制,得分越高,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越强。该量表采用“是-否”分制时,均值与条目-总的相关系数均值是0.77,苦恼分量表及回避分量表的系数分别为0.85及0.87,“是-否”分制4个月的重测相关信度为0.68[5]。2.来访者中心理论。这一疗法很强调建立具有治疗作用的咨询关系,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基本条件。在操作技巧上,这一疗法反对操纵或支配来访者,主张在谈话中采取不指责、不评论、不干涩的方式,鼓励来访者言尽其意,直抒己见,以创造一个充满真诚、温暖和信任的气氛,使来访者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6]。3.认知领悟疗法。源于Homme关于人的内隐行为是人心理的操作者这一观点。主张通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模式,并辅以行为疗法的技术,来矫正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认知领悟疗法很强调来访者对自己问题整洁中的非理性、非逻辑观念的深刻领悟,并以此来帮组来访者重新认识、评价自我,建立合乎情理的认知模式,摆脱非理性观念对自我的干扰[7]。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通过赋予被试一个假定的角色,要求其按照角色的要求表现自己的行为、观察、记录并评价角色扮演的行为,评价角色接近程度或胜任力。在角色扮演中,人们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三)现有团体活动单元或设计方案(活动设计参考资料)团体名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训练计划书辅导者:毛淑芬指导者:隋光远老师团体性质:封闭性、结构性团体成员对象:初中学生人数:10人筛选方式:采取自愿报名,经说明团体目的、征询参加动机后决定团体次数:五次,每周一次,每次90-100分钟团体地点:17幢三楼团体辅导活动室辅导理念: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往往会在与人沟通,与人交流方面存在障碍,甚至出现封闭自我,孤独害怕与人交往的困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和谐的人际交往可以稳定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也能让个性日渐完善。团体目标:协助成员学习与人交往,学习爱与被爱,建立自身良好的社交体系。1.知道与人交往和互相信任的重要性。2.学习互相尊重和合作。3.学习人际交往中注意原则。4.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该团体辅导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相见欢、加深沟通、自我探索、学会交往和珍重再见。第一单元是整个团体辅导的开始阶段,主要是使成员融入团体,建立对团体及团体成员的信任,了解团体的目标,订立规范。首先是运用一个内外圈的方式分两种情况让成员们介绍自己,同时也活跃了气氛。然后通过纸笔的方式让成员们写出自己的特征、加入团体的希望以及他对这个团体的期望,这样就可以使在开始阶段还不愿意说的成员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就是交流卡片,熟识成员并了解他人参加团体的目的。同样用“写”来展现团体的规范,且是团体全体成员共同制定的。最后分享对自己对团体的感受,以及分发给成员团体手册,用以记录成员们在整个团体辅导过程中的心得。第二单元主要是协助成员接受团体,进一步了解其他成员,建立互动关系,同时促进团体动力的建立。首先进行游戏-小厨师,这是为了营造愉快轻松的活动氛围,也为了加深沟通,消除成员间的距离。然后进行一个“流浪动物”的游戏,该游戏除了能活跃气氛,使人感到快乐外,还是锻炼成员的主动意识,并且这也是一种情绪的表露。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游戏结束后进行“熊来了”的活动,从而活跃气氛和增强团体凝聚力。最后总结分享,包括写出自己和其他成员在以上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这些活动的看法。第三单元的“自我探索”除了要使成员体会到团体的温暖安全,还包括团员对自己以及其他成员的了解。首先就是让成员写出自己最具特色的形容词,再由组长读出成员的特征,由其他成员来猜这是谁。然后就是“请你为我做件事”,这个活动主要是让成员们体会施方与受方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去请求别人帮自己做事。该活动通过这个简单的方式让成员了解到怎样去请求帮助,怎样给予帮助,进而推广到怎样与人交往。再者“针线情”,目的是共同合作,人际关系的处理。“线”在日常生活中就关系的象征意义,这里的穿针也可以引申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穿好线,也代表良好关系的建立。最后就是自我体察,体会自己有何新发现,再谈谈对团体的感想。第四单元是学会人际交往。首先进行的是一个“信任向后倒”,增强团体成员的信任感。活动“宴会”使组员体会不同地位、身份,学会在人际关系中看重自己,尊重他人。接着是“取绰号”。先替自己右边的组员取绰号,然后回收为己用,并讨论帮别人去绰号时与收回自己用时的感觉。同样也是让团员学会尊重他人,体验同理心。最后阶段总结团体活动时组员们自己以及对其他成员的感受,并联系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谈论自己的想法。第五单元是最后的结束阶段,首先进行的“突围活动”是为了让成员们体会集体的力量,了解到很多时候个人并不能发挥很大功用,这时需要的是团体,也就显示出与人交往的必要,提示成员们不能遇到困难,有矛盾就退缩回避,我们要做的是去面对它,解决它。然后是分两小组,并针对“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写出自己的意见,这体现的是发挥团体的力量探讨解决问题。最后是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结束团体,写下对团体其他成员想说的话,然后用心体会这些祝福并对将来的生活做个预估,然后整个团体在《相亲相爱》的音乐中美满结束。总体来说,这个团体辅导能达到一定的期望,但不深。首先是活动的次数有点少,可能成员还没怎么体会就已经要结束了。其次安排的活跃气氛的游戏过多,较少的活动是用于深层次的思考的,而且在游戏后没有及时地讨论感想体会,使得成员在整个辅导中得到的其实可能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多。十、参考资料[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37[2]王艳芝.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心理卫生,2007,28(3):235-237[3]梁执群,卢莉,籍继颖,朱素娟,虞婕.某医科大学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18-319[4]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37-438[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G].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241-244[6]岳晓东.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0[7]岳晓东.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7十一、单元设计大纲(团体整体摘要表)大学新生社交回避与苦恼团体辅导活动设计方案次序单元名称单元目标主要活动内容一我们Say“嗨!”1.领导者、成员相互熟悉、建立关系。2.澄清成员期待,了解团体目标。3.宣读团体规范,建立团体的共识和默契1.成员在轻松的环境下以内外圈的形式通过打招呼来互相认识熟悉。2.用卡片的形式写出字对自己、对团体的理解,以及对团体的期望。3.宣读团体规范,并以海报的形式写出来。4.总结分享对团队的感受,并分发团体手册,提示团员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摇记录心得体会。5.提前说明下一次活动是户外活动。二长城,我们来了1.在真实情境中暴露
本文标题:团体辅导计划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3546 .html